《手心裡的寶》是2011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段皎琳。
基本介紹
- 作者:段皎琳
- ISBN:9787533455026
- 頁數:122
- 定價:20.00元
- 出版時間:2011-5
內容介紹
台灣的手工藝,起源於先人對原始生活的需要,隨著台灣的開發而逐漸發展。台灣的先住民大多是大陸沿海地區的移民,他們不僅將中華文化的內涵和技藝帶到了台灣,而且結合台灣特殊的地理和氣候環境下的特有材料,發展出了台灣手工藝所特有的形態。從取材和製作來看,台灣手工藝較突出者有:燒陶工藝、木雕工藝、石雕工藝、竹藤工藝以及細金銀工藝。台灣的傳統手工藝,從男耕女織時代到聲光電化時代,不僅未曾式微,反而得到了一定的保護和發揚。往年村婦野老農閒時的手藝如野花隨時世興敗,如今或,登堂入室陳列在博物館中供好奇遊人觀賞,或走進工廠由專業人員發揚光大,或走進研究院用現代科技手段分析研究,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台灣傳統手工藝的繼承與發展,是整箇中國手工藝歷史的具體而微。拉近距離看台灣手工藝界的復古和創新,從中悟出的道理,也將大有裨益於傳統手工藝的薪火相傳。
傳統手工藝種類繁多,由於各地區、各民族的社會歷史、風俗習慣、地理環境、審美觀念的不同,各有不同的風格特色。明清時期漳州、泉州移民到台灣,由少到多、聚集而居,一種以同祖同鄉為主的聚落社群從此建立。至此,台灣三百餘年的發展史,實際也是一部移民史。
以漢人移民為主的台灣社會,仍然保持著傳統的習俗,例如祭祀共同的“唐山祖”,如王爺廟、媽祖廟、天上聖母廟、關帝廟等。因此明清兩代移居台灣的漢人在聚居地大肆修建寺廟、道觀和宗祠,而修建廟、厝需要的人
力和物力,均是從原鄉延聘的工匠,而這批來自原鄉的能工巧匠則被當地人稱為“唐山師傅”。這些陸續到台的漳泉工匠不僅為台灣早期寺廟建築留下了精美的作品,同時也將海峽西岸的民間工藝技術和樣式傳播到了台灣,不僅為日後台灣的工藝美術儲備了後備人才,更為兩岸民間工藝的傳播打通了渠道。若干年後,台灣便有了本地的工匠。時至今日,台灣大陸工匠的第五、六代傳人,提到他們祖先、前輩的從藝經歷時,仍能依稀勾勒出當年“唐山師傅”雕龍畫鳳的情形。
但是早期移民,由家族衍生的村落,以祖籍的地緣而產生的“鄉黨”意識強烈,同時也由於強烈的排他性,因此商業活動中行業相互傾軋的現象時常發生,這給競爭激烈的民間工藝行業增添了許多特殊的色彩。有一個現象值得關註:從台灣民間工藝分布的區域來看,有一種相對穩定持續發展狀態,即台灣的木版年畫在台南舊市米街最為集中;木雕在台南、彰化鹿港最發達;交趾陶主要在嘉義和台南;剪瓷雕主要在台南和彰化;刺繡和金銀器也集中在台南和彰化的古老街區。
台灣移民以閩籍和粵籍兩大族群為主,這些移民與少數民族構成了台灣的主要社群,台灣手工藝便吸收和融合了漢人和高山族的手工技藝,逐漸發
展出具有台灣特色的手工藝形態——兼具平凡的生活美和經久耐用的堅實性。另外,台灣傳統手工藝結合傳統性與民族性,包含了傳統文化的理念與感性,那份天人合一的人生觀,那種濃厚善良的恕道精神,以及敬祖尊賢的禮儀觀念深植其中。因為台灣的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以及豐富的自然材料,其手工藝又具有濃厚的鄉土風味。
《台灣南部墾丁探奇》(作者段皎琳)是“圖文台灣”系列之一。
《台灣南部墾丁探奇》包括陶瓷工藝;木雕工藝等幾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