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鼓是由領舞、鼓手、鑼手、鑔手四名身著古代武將服的男子表演的中國社火舞蹈,因領舞者畫猴相,手持鵝毛扇扮孫悟空搖扇指揮而得名。流傳於渭南白水縣雷牙、馮雷等村鎮,至少在清乾隆年間已盛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扇子鼓
- 類型:社火舞蹈
- 源自:渭南白水縣雷牙、馮雷等村鎮
- 朝代:清乾隆年間
流傳地域,舞蹈動作,
流傳地域
流傳於渭南白水縣雷牙、馮雷等村鎮,至少在清乾隆年間已盛行。
舞蹈動作
角色舞蹈動作主要有〔後退步〕、〔引鼓步〕、〔弓步揮扇〕、〔吸腿揮扇〕、〔屈膝步〕、〔猴步〕等9種。鑼鼓段的敲擊節奏比較簡單,約2/4拍12小節。
扇子鼓由四位男青年表演。除領舞者外,其餘鼓手、鑼手、鑔手三人均戴傳統戲曲中的頭盔、扎靠旗、披雲肩,作戲曲中古代武將的裝扮。鼓手胸前系一個高約100厘米、直徑約70厘米的桶形大鼓,臀後還懸吊一個高約30厘米、直徑約18厘米的大銅鈴(生活中常吊在牛車之後,俗稱“悶鈴”)。表演時,邊敲邊舞,相互穿插跑動:領舞者一會兒做“弓步扇扇”,一會兒做“猴式瞭望”,一會兒眺,一會兒轉,揮舞著扇子指揮節奏。其它三人成一橫排緊隨其後,停停走走,走走停停,相互挑逗,交流情緒。扮雅者蘭觀眾以活潑、調皮,具有詼諧、幽默之感;鑼鼓手動作簡單、粗獷。使孫猴的領舞與三名鑼鼓手形成對比鮮明、舞姿各異的表演整體。
扇子鼓是當地民間社火表演中的常見節目,多和當地流傳的“老鼓”、“跑鼓”組成社火鼓隊,進行表演。過去除了春節、元宵節時表演外,也常參加廟會活動。據清乾隆《白水縣誌》載:“惟正月二十一日各村男婦赴杜康廟賽享至晚……二十三日傾城男婦往百廟祈嗣.是夕燃樹燈放花爆。”現在雖已不再舉辦廟會,但民間社火相扇子鼓,仍在節慶期間活動於白水縣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