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黑斑病

扁豆黑斑病

扁豆黑斑病是由蕓薹鏈格孢菜豆變種引起的、發生在扁豆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病斑圓形或近圓形,大小8~15毫米,褐色,微具同心輪紋,病部生有黑色霉層,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扁豆黑斑病為扁豆常見病,在中國分布廣泛,發生普遍。保護地、露地都有發生。一般病株率30%左右,對生產無明顯影響,重時病株達80%以上,部分葉片因病枯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扁豆產量和質量。

扁豆黑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實行輪作,加強栽培管理,及時清潔田園。發病後噴藥防治效果較差,在發病前噴藥較好,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3~4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扁豆黑斑病
  • 外文名:Hyacinth dolichos Alternaria blight
  • 病原:蕓薹鏈格孢菜豆變種
  • 為害作物:扁豆
  • 為害部位:葉片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扁豆黑斑病病原為蕓薹鏈格孢菜豆變種(學名:Alternaria brassicae (Berk.) Sacc.var. phaseoli Brun.),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單生或2~3根叢生,淡欖褐色,頂端色淡,不分枝,基部稍膨大,多數正直,1~4個隔膜,大小(32~86)微米×(4~5.5)微米;分生孢子多為單生,呈倒棍棒狀,欖褐色,嘴胞稍長,色淡,不分枝,孢子具橫隔4~7個,縱隔0~3個,隔膜有縊縮,大小(29~54)微米×(11~15)微米。
扁豆黑斑病
1.分生孢子梗2.分生孢子
有人認為此菌別於蕓薹鏈格孢(學名:Alternaria brassicae (Berk.) Sacc.)不能把它看作蕓薹鏈格孢的變種。

為害症狀

扁豆黑斑病主要為害扁豆的葉片,常在生長中後期發生,多從較衰弱的葉片開始侵染。初期葉斑圓形至多角形,大小不等,灰白色至紅褐色,以後發展成不規則形病斑,中央灰褐色。空氣潮濕,病斑表面產生灰黑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通常葉片上病斑數個至數十個,終致葉片壞死乾枯。

侵染循環

病原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叢在病部或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或雨水濺射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在中國南方地區,病原菌在寄主上反覆蔓延,不存在越冬問題。

流行規律

菜豆黑斑病在溫暖高濕條件下發病較重。秋季多雨、多霧、重露利於病害發生。此外,栽培管理粗放,地塊排水不良,肥水缺乏導致植株長勢衰弱,密度過大等,均易加重病害。通常溫暖多濕的天氣或密植郁蔽的生態環境有利於該病發生蔓延。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實行輪作:重病地與非豆科植物進行2年以上輪作
  • 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高壟栽培,合理施肥,適度灌水,雨後及時排水。保護地注意放風排濕。
  • 清潔田園:生長季節結束後徹底收集病殘物燒毀以減少菌源。

化學防治

  • 種子消毒:播種前種子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2小時,沖洗乾淨後催芽播種;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2小時,沖洗乾淨後催芽播種。
  • 藥劑防治:重病地或田塊應及早噴藥控制,花後及時防治。進入開花後,日均溫25℃以上,掌握在發病前開始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大富丹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隔7~10天再噴1次,連續3~4次。病情嚴重時,雨後補噴可提高防效。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