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蚊蠍蛉

扁蚊蠍蛉

扁蚊蠍蛉(學名:Bittacus planus)是蚊蠍蛉科、蚊蠍蛉屬昆蟲。前翅長19~21毫米。頭頂黃褐色,喙暗褐色。複眼黑色,單眼三角區棕黑色。觸角被毛。前胸背板不均勻黃褐色,前緣有2根明顯的黑色粗剛毛。中、後胸背板前部兩側黑褐色,中間淺黃色。側板及足黃褐色。翅透明,黃褐色,翅痣不明顯,斑紋較淡雄性腹部1~8節黃褐色。上生殖瓣短於生殖肢基節,側面觀近似四邊形,末端內面密生數列黑刺。生殖肢基節圓闊,生殖刺突短小。陽莖葉闊,末端圓。陽莖絲長,纏繞成環。載肛突上瓣指狀,從上生殖瓣基部中間伸出,端部被細毛;下瓣較短基部闊,向末端漸細。

分布於中國陝西(寧陝、寶雞天台山、鄠邑、太白山)、河南(白雲山)。白天捕食活動頻繁,夜間一般懸掛休息。但晚上有時也可見扁蚊蠍蛉飛到黑光燈下迅速抓住獵物,再飛到附近取食獵物的現象。一般生活於濕潤的環境中。常在有溪水流動的山溝、林下開闊的平地,長有茂盛的草本和灌木植物叢中活動。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成蟲捕食,捕食步驟,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交配,產卵,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前翅長19~21毫米。頭頂黃褐色,喙暗褐色。複眼黑色,單眼三角區棕黑色。觸角被毛。前胸背板不均勻黃褐色,前緣有2根明顯的黑色粗剛毛。中、後胸背板前部兩側黑褐色,中間淺黃色。側板及足黃褐色。翅透明,黃褐色,翅痣不明顯,斑紋較淡雄性腹部1~8節黃褐色。第7、8節末端具深“V”形缺刻。上生殖瓣短於生殖肢基節,側面觀近似四邊形,末端內面密生數列黑刺。生殖肢基節圓闊,末端具“V”形膜質區;生殖刺突短小。陽莖葉闊,末端圓。陽莖絲長,纏繞成環。載肛突上瓣指狀,從上生殖瓣基部中間伸出,端部被細毛;下瓣較短基部闊,向末端漸細。扁蚊蠍蛉成蟲3對足細長,均為捕捉足,其中後足較粗壯,第5跗節可向第4跗節摺疊,前跗節特化為銳爪。

近種區別

扁蚊蠍蛉與吊羅山蚊蠍蛉Bittacus diaoluoshanus)近似,不同之處在於吊羅山蚊蠍蛉的基節腹末端被1個膜質區分開,而扁蚊蠍蛉的生殖肢基節腹末端並未被膜質區分開。

棲息環境

扁蚊蠍蛉一般生活於濕潤的環境中。常在有溪水流動的山溝、林下開闊的平地,長有茂盛的草本和灌木植物叢中活動。由於足的特化,它們不能站立或行走,只能用前足和中足將自己掛在物體上。扁蚊蠍蛉對濕度要求十分嚴格,在被帶離高濕度的原始環境之後,很容易失去活力而死亡。

生活習性

成蟲捕食

靜止時,翅呈屋脊狀置於體背,前足跗節和爪鉤緊枝條或葉片使蟲體懸垂。飛行時翅上下拍動,波浪式前進,前足向前上方伸出,跗節張開,飛行速度較慢。白天捕食活動頻繁,夜間一般懸掛休息。但晚上有時也可見扁蚊蠍蛉飛到黑光燈下迅速抓住獵物,再飛到附近取食獵物的現象。成蟲捕食對象很多,試驗中所提供的活體食物,如家蠅、葉蟬、蛾、果蠅、蜘蛛、蚊子等,均能捕捉取食,甚至能捕食比自己個體大的獵物,如蛾子和大蚊等。捕食時前、中足抓緊枝條,後足捕捉獵物,甚至與獵物相持達2~3小時,直至跗節被拉斷。在野外也觀察到扁蚊蠍蛉取食小型蜘蛛。
食物充足時,成蟲將獵物殺死後並不一定立即取食,而是丟棄並重新捕獵,直至將飼瓶中所有獵物全部捕殺。由此可以推測,扁蚊蠍蛉在自然生態平衡中可能扮演較重要角色。有些成蟲足上觀察到攜帶有多個獵物。成蟲之間常出現獵物競爭現象,以及白相殘殺行為。食物缺乏時,個體之間常相互爭鬥,體弱或傷殘個體往往被捕食。但食物充足的情況下,產卵期的雌蟲常捕食瓶中雄蟲,導致飼養的雄蟲多數在2~3天內死亡。

捕食步驟

成蟲捕食行為一般包括4個步驟:準備、捕捉、取食、和清潔。
準備:捕捉前,前足鉤緊枝葉,後足跗節在對側脛節末端2距間來回抽動,兩中足跗節在左右交叉的後足跗節之間抽過,數次後開合跗節,使跗節充分伸展。然後中足向前側方伸出,後足向前下方伸出,後2對跗節張開,形成一控制區,翅合攏呈屋脊狀,完成捕捉準備。
捕捉:獵物進入控制區後,成蟲用1隻中足或後足悄悄接近獵物,到達預定位置後,前跗節和第5跗節迅速折向第4跗節,夾住獵物,緊接著其餘中、後足也迅速向獵物靠攏,四足並用,緊緊抓住獵物。此時四翅張開,以保持身體平衡;等獵物停止掙扎後翅重新合攏。然後脛節折向腿節,把獵物上舉到口前,準備取食。另外,蚊蠍蛉可在飛行中用後足捕獵,並攜帶獵物飛到植物上,以前足懸掛於枝條後開始取食。
取食:取食時,先用喙找到獵物頸部或腹部節間膜等膜質部位,以上顎末端的肯咬破獵物,再將口器深入獵物體內取食。取食後的獵物僅剩一層空殼。
清潔:取食結束後要進行清潔。首先清潔翅,前後翅向下伸到同側中、後足之間,用跗節在翅面上輕輕摩擦50~60次,完成後換另一側重複這一過程;然後清潔腹部,腹部向上弓曲,用後足脛節和跗節輕輕搓擦;清潔足時,一隻前足懸掛蟲體,另一前足2距叉開,摩擦中、後足腿節,中足距摩擦前足各節數次;最後清潔頭部,頭部抬起,用前足或中足跗節和距摩擦。頸、口器和觸角數次。清潔完成後,準備下次捕食。這些過程每次清潔並非全部按序完成,經常因捕食或受驚擾等原因而中斷,有些步驟也可能被省去。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陝西(寧陝、寶雞天台山、鄠邑、太白山)、河南(白雲山)。
扁蚊蠍蛉
扁蚊蠍蛉分布圖

繁殖方式

交配

雌蟲交配時須邊取食邊交配,食物卻不一定由雄蟲捕捉。雌蟲先捉到食物,雄蟲發現後上前取食而後交配。還觀察到雄蟲先捉到獵物,雌蟲上前爭食過程中發生交配行為。可能是由於食物充足或空間狹小,在室內飼養時雄蟲獻禮行為不明顯。
雄、雌爭搶獵物的過程中,雄翅稍稍柞開呈扇狀,腹部劇烈抖動,生殖瓣、生殖肢張開,腹部末端向背面翹起,身體呈“S”形,纏繞雌蟲腹部。回響交配的雌蟲,腹部末端向腹面彎曲,身體呈“C”形,抖動著伸向雄蟲,末端被雄蟲握持後,雄蟲腹部扭轉,蟲體相對,開始交配。交配時雄翅微張呈扇狀,雌翅收攏呈屋脊狀,雌、雄分別在獵物的兩側共同取食,3~5分鐘後,雄蟲放開獵物,由雌蟲獨自取食,直到交配結束。雄蟲的姿勢在交配過程中可能會有所變換,有時倒掛,與雌蟲方向相反。雄蟲有時會強迫雌蟲交配。
扁蚊蠍蛉有多次交配行為,交配持續時間從6分鐘~2小時不等,這可能與獵物的營養狀況及外界干擾有關。7月底進入產卵盛期,雄蟲較少,再加上產卵期間雌蟲需大量營養,雄蟲常常被捕食。

產卵

扁蚊蠍蛉的發生時期開始於7月上旬,7月底至8月上旬為產卵盛期。
成蟲8月10日前較易採到,飼養中雌蟲多於當天或次日產卵,產卵可持續5~10天;但成蟲8月15日後很難採到,採到的少量雌蟲大多也不產卵或產卵1~3天后死亡,說明此時已為產卵末期。
被下一粒卵所頂落。作者在野外觀察到1頭正在產卵的扁蚊蠍蛉,搖晃樹枝也不飛,捉到時腹末尚有1卵。這說明,蚊蠍蛉的產卵方式屬於散產,卵落在地表草叢和落葉中。產卵以夜間居多,日產卵量最多為30粒。2粒卵之間的產卵時間間隔從10分鐘到2小時不等。在野外捕捉的成蟲,不同個體產卵情況有很大差異。有些個體捉到時可能已經產卵結束或接近尾聲;有的雌蟲可能剛剛開始產卵,產卵期可持續8~10天。在實驗室條件下,扁蚊蠍蛉的產卵期一般可持續7~10天。頭2天卵量少,第3~4天達到高峰,以後卵量減少,最後一天產卵量有時會出現反常增加的情況。總產卵量可達60~80粒/頭。雌蟲產卵結束後1~3天內死亡。

主要價值

扁蚊蠍蛉在林區的生態平衡中具有一定的意義,是一類重要的生態指示昆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