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種眼的排列近似於前齒肖蛸 T.praedonia,但本種螯肢短粗,螯牙的腹面無尖突,中納精囊的頂部呈卵圓形,而不同於後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所安肖蛸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分布區域:貴州
形態描述,地理分布,--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
形態描述
雌蛛體長7.48:頭胸部長2.11,寬1.43;腹部長6.12,寬2.25。螯肢長1.52。背甲黃褐色,頭部的後半部中央具一“V”字形淺褐色線紋,胸部的兩側緣顏色較深,但不呈帶狀。頸溝和放射溝較明顯,淺褐色。中窩較淺,中央具一對鉤形陷坑。兩眼列均後凹,後眼列稍寬於前眼列。8眼的基部周圍均具黑色眼斑,尤以前側眼和後列眼的大而色深。前中側眼間距大於前中眼間距(0.15:0.08);後中眼間距大於後中側眼間距(0.18:0.15)。中眼域長0.33,前邊寬0.33,後邊寬0.40。前中眼=後側眼=後中眼>前側眼(0.13:0.13:0.13:0.10)。
額高0.08,明顯小於前中眼的直徑。螯肢黃褐色,形狀一般。具前、後護齒;前齒堤有6枚較大的齒;後齒堤有9齒,其中第1、2齒明顯較其他齒大。下唇和胸板淺褐色,胸板近前緣具一排垂直著生的棕色長剛毛。顎葉黃色。步足黃褐色,各節末端顏色較深。各足均具少量刺,其中腿節Ⅰ的前側面有4根刺。
步足測量:Ⅰ18.63(5.31+6.21十5.94十1.17), Ⅱ10.89(3.42十3.42十3.24+0.81),Ⅲ4.95 (1.71十1,44十1.26十0.54), Ⅳ10.35 (3.60十2.97十3.06十0.72)。足式:1,2,4,3。腹部背面的前半部隆起。背面和側面密被金黃色鱗斑。背面中央有一在中段具2對分支的土黃色縱條紋,兩側各具7個牛月形的淺黑褐色斑,其中最後兩個淺黑褐色斑短。腹部側面各具一條斜向的土黃色條紋。腹部腹面中央為一淺灰褐色寬縱帶。生殖蓋寬約為長的2倍,納精囊和中納精囊的頂部均呈卵圓形。
地理分布
貴州(荔波縣)。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
拉丁目名 | Araneae |
中文目名 | |
拉丁亞目名 | / |
中文亞目名 | / |
拉丁科名 | Tetragnathidae |
中文科名 | |
拉丁亞科名 | / |
中文亞科名 | / |
拉丁屬名 | Tetragnatha |
中文屬名 | / |
拉丁種名 | suoan |
中文名 | |
拉丁亞種名 | / |
命名人 | Zhu, Song & Zhang |
原始屬名 | / |
原始文獻 | Zhu, M. S., D. X. Song & J. X. Zhang.,2003. Fauna Sinica: Invertebrata Vol. 35: Arachnida: Araneae: Tetragnathidae.. Science Press, Beijing, vii + 418 pp. .; |
同物異名 | Tetragnatha suoan Zhu, Song & Zhang; |
海拔上限 | / |
海拔下限 | / |
特有種 | / |
國內分布 | 貴州, |
資料來源 | CoL China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