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房山王爺墳
- 出土地點:房山區西甘池村
- 所屬年代:清代
- 英文:Fangshan principes gravis
- 級別:區級
地理位置,建築特點,建築格局,歷史沿革,
地理位置
在房山原縣城城南二十餘里,“孤山口東八里有東、南、西、北甘池四村,亦謂之長溝谷。西村之北水中石壁出,凡七竇,羅注為池。”水從西向東流,在村南折北。村西有不高的山樑,儼然一條蜿蜓的土龍。而山樑後邊的群山看去如同披著一層薄紗。山樑之上有古蹟玄心寺,寺後有一座石幢。從清初以至民國六年(1917)這260餘年間,西甘池村南先後葬有十一位順承郡王,形成占地二百餘畝,被稱為老府、老南府、北府、南府的墓葬群。
建築特點
陵東大道上立有下馬樁,為謁陵而設。陵首南北兩端各有柵欄門1座,虎皮石墓牆將陵區圍起。北柵欄門外設守護班房。虎皮石墓牆與大宮門相連。進大宮門為二道門,南北角門、南北大門有磚牆相接。自二道門始,由磚牆隔開3個院落,居中的院落稱老府,老府北側的院落俗稱北府,南側的院落俗稱南府。陵有兩處,另一處位於韓村河鎮二龍崗村。
建築格局
王爺墳坐西向東,背山面河。東邊大道立有,七、八尺高的下馬樁。河的西側南北端與虎皮石牆之間有柵欄門各一座。北柵欄門外設有守護班房。青灰溝縫的虎皮石大牆與大宮門相連線。進大宮門為二道門、南北角門和南北大門與磚牆相接。從二道門開始,由磚牆隔開三個院落,居中的稱為老府,內有碑樓兩座,碑樓裡邊各立馱龍碑——方。碑樓西側為享殿三間。享殿後邊有月台一座,月台之上是大寶頂兩座。大寶頂為三合毗:夯實,粗數圍,高有三、四米。上首大寶頂為穎親王薩哈廉第二子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渾與福晉合葬墓。
①老府。首葬之區,內有碑亭2座,碑亭中各有墓碑1座,螭首龜趺。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渾碑為順治十二年(1655)十月初八立;順承忠郡王諾羅布碑為康熙五十七年(1718)五月初七立。碑亭後為三間享殿,享殿後是月台,月台上隆起兩座大寶頂。寶頂以三合土夯實。上首寶頂即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渾與福晉合葬墓,下首寶頂為勒克德渾第三子順承忠郡王諾羅布與嫡福晉合葬墓。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渾、順承忠郡王諾羅布的兩座寶頂仍存。勒克德渾的寶頂高約10米,圍長29.1米,保存完好。諾羅布的寶頂高約9米,圍長25米。兩位郡王的墓碑也立在陵前。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渾是順承郡王陵的第一位葬者。
②老南府。位於老府南約100米處,葬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渾第四子勒爾錦,還葬有勒爾錦子勒爾貝、延奇、充保3位順承郡王。老南府自西而東共有4個寶頂,為首大寶頂即勒爾錦之墓,其餘3個小寶頂依次是勒爾貝、延奇、充保墓。
③北府。恆昌葬地。位於老府北側。北府大門內原有碑亭、享殿,享殿於1937年毀於兵燹。北府還葬有恆昌第一子順承間郡王倫柱,倫柱第四子順承勤郡王春山。北府的寶頂無存,有道光四年(1824)所立順承簡郡王倫柱的墓碑1座。
④南府。位於老府南側,於光緒初又建順承敏郡王慶恩陵。另一位葬者為慶恩第一子順承質郡王訥勒赫,是順承郡王陵的最後一位葬者,墓未起寶頂,只是一座土墳。
歷史沿革
順承忠郡王諾羅布第四子錫保,雍正九年(1731)進封親王,授靖遠大將軍,討伐噶爾丹。兩年後丟爵。乾隆七年(1742)八月十四日薨,享年五十五歲,以郡王品級葬於離東甘池村不遠的二龍崗村,占地五十畝,馱龍碑為無字晃碑。
錫保第一子順承恪郡王熙良,乾隆九年四月二十二日薨。
熙良第一子順承恭郡王泰斐英阿,乾隆二十一年(1756)七月初三日薨 。均葬於二龍崗村,都有馱龍碑。
順承恭郡王泰斐英阿第四子恆昌,生於乾隆十八年(1753)四月初三日,二十一年(t756)襲順承郡王,四十三年(1778)二月初七日薨,享年二十六歲,謚曰慎。
從順承慎郡王恆昌起,在老府北側又建立墳地,俗稱北府。北府還葬有恆昌第一子順承簡郡王倫柱,他是道光三年(1823)三月十六日薨逝的,年50歲。
倫柱第四子順承勤郡王春山是鹹豐四年(1854)四月十二日薨逝的,最後葬入北府。北府大門內原有碑樓、享殿,享殿在1937年毀於兵火。
老府的南牆外,在光緒初年又建立了順承敏郡王慶恩墳地。俗稱南府。慶恩生於道光二十四(1844)年五月初三日,鹹豐四年(1854)襲王。光緒七年(1881)四月十七日薨,享年38歲。
慶恩第一子順承質郡王訥勒赫,去世在民國六年(1917)正月二十三日,沒有起寶頂,僅是土墳一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