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大白玉塘採石場遺址

房山大白玉塘採石場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是一座採石場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房山大白玉塘採石場遺址
  • 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
  • :約120米
  • 編號:7-1944-1-001
遺址簡介,獲得榮譽,

遺址簡介

大石窩鎮的名字起源於此處開採石材的大深坑——“大白玉塘”。大白玉塘東西長約120米,南北寬約80米,最深處大約20米。房山區位於華北平原與太行山交界地帶,西部及北部有大房山、大安山、三角山、百花山、西占山,均屬於太行山分支。大石窩鎮出產的“漢白玉”、“艾葉青”、“明柳”、“磚碴”、“芝麻花”、“青白石”、“螺絲轉”等品種的石材,其中漢白玉最珍貴。大石窩鎮也是漢白玉的故鄉。大石窩鎮的石材開採、雕刻的歷史可溯至漢朝。北齊時期的560年,大白玉塘的漢白玉被雲居寺用來雕刻石經。此後,歷代皇宮都用漢白玉建造宮殿,漢白玉成為中國古代皇家建築、雕刻的專用石料。例如天安門前的華表、金水橋,紫禁城中的石階、柱座、護欄都用漢白玉製作。大白玉塘的開採歷經隋、唐、遼、金、元、明、清七個朝代,在大石窩鎮留下近千處採石坑遺址。

獲得榮譽


2005年,“房山區大石窩石作工藝”更名為“房山大石窩石作文化村落”。2006年,該項目成功申報為第一批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10年6月12日,北京市房山區首屆中國漢白玉文化藝術節在中華世紀壇開幕。
2013年,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其中“房山大白玉塘採石場遺址”,編號7-1944-1-001,時代為隋至清,地址為北京市房山區,歸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