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地區曾有“舊八景”之說:“大房聳翠、金陵佳致、張良玉洞、文靖書院、西天勝概、龍潭靈雨、孔水仙舟、賈島遺庵”。至明清時,房山又有“新八景”:“大房聳翠、西天勝概、上方山寺、雲水奇觀、紅螺三險、孔水仙舟、金山香水、白水異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房山八景
- 著名景色:上方山寺、雲水奇觀
- 時間:大定二十一年(1181)
- 相關文獻:《金史·禮志》
大房聳翠,上方山寺,雲水奇觀,西天勝概,藏經洞,雲居寺,唐塔,紅螺三險,孔水舟仙,金山香水,白水異漿,
大房聳翠
“群山回護如房勢,萬仞昂然聳碧霄。日出霧收呈壯麗,風吹雲散見岧堯。東連褐石峰相近,西接崑崙路不遙。勝景非凡堪縱目,一時良匠亦難描。”這是明代詩人張才歌詠大房山讚美大房山,為房山八景之一“大房聳翠”題寫的詩句。
燕化橡膠廠西南面有一座貓耳山,山頂順勢而下有一條因山體塌方造成的“人”字白道。這座山就是清代房山縣的八景之一——大房聳翠。其實,大房山並非指貓耳山一座山峰,由此向北至地毯廠背後的連綿山峰統稱為大房山脈。燕化地毯廠西面半山中的明代古寺“連泉寺”曾冠以“大房山古剎”篆額就是佐證。《太平寰宇記》中記載:“大房山”亦寫作“大防山”。我們熟悉的上方山、石經山均屬它的支脈。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大房山是一個“果水滋榮”之地。大房山“北接居庸,東抵漁陽,西連紫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據《金史·禮志》載:“金世宗於大定二十一年(1181)敕封山靈地大房山神為保陵公。冊曰:古之建邦設都,必有名山大川以為形勝。我國家既定鼎於燕,西顧郊圻,巍然大房,秀拔渾厚,雲雨之所出,萬民之所瞻,祖宗陵寢,於是焉依。”由於這裡成了金陵寶地,因而歲時奉祀,並禁止在大房山內“樵採弋獵”。《金文最》卷六十一中特有《祭大房山神祝文》。文曰:“蓋以磐基所鞏,陵寢是安。惟爾有神,實受其職,是用昭報,錫以顯封,尚鑒予誠,永修靈佑”,並將大房山神封號位列一品。清乾隆十八年(1753),高宗弘曆來大房山祭祀金陵,曾作過《望大防山歌》,起首四句說:“太行連延西南來,千支萬派紛紆迴。房山於此獨稱俊,拔地秀擁金堂開。”乾隆對大房山的讚美之詞,可謂溢於言表。
從燕化地毯廠西面的雙泉溝攀援而上,便可直達燕山西北最高峰——連泉頂,海拔1170米,因山腰有古剎連泉禪寺和連綿山泉而得名。連泉頂之下,東有連泉禪寺和明代大樓遺址,東南有海拔665米的雲峰山及著名的金陵區,三盆山景教十字寺也坐落於連泉頂南面的三盆山腳下。自連泉頂山脊蜿蜒南行,便可登上險峻的“貓耳山”。貓耳山因兩峰並立形如貓耳而得名,海拔1251米,是環抱燕山所有峰巒中最高的山峰。貓耳山頂順勢而下的人字白道,是由於多年採煤、山內空虛而造成山體塌方所至。
與大房山相對,燕山地區東面緊靠東流水的突兀山嶺名為“霧山”,海拔359.6米。別看山勢海拔不高,但由於地處平原向山地過渡的第一座屏障,故每逢盛夏雨季,山頂便雲霧繚繞,因而有了“霧山”之名。燕山羊耳峪家屬區東面是一片連綿的丘陵,靠近家屬區的幾座花崗岩小丘,因有圓滾滾的花崗岩怪石堆壘分布,俗稱“燕窩石”。“燕窩石”東面較高的山峰叫“虎皮山”,海拔276米,因山石裸凸、石草交織、形如虎皮而得名。由於丘矮峰低,易於攀爬,故而成為附近居民休閒鍛鍊的勝地。
羊耳峪家屬區正北面山峰為著名的鳳凰山,當地人稱“北大梁”。鳳凰山是燕山北面的最高峰,海拔735.7米,山頂有測量標記和三角鐵架,山陽有觀音洞、松香洞奇觀,亦有中和峪吉祥寺、小溪溝古動物化石遺址等古蹟,還有平筒窯等數處小煤礦。
貓耳山、連泉頂、霧山、虎皮山、鳳凰山等諸山,形成了圍繞燕山地區的半月形山巒屏障。
除此以外,在燕山腹地尚有幾處花崗岩構造的丘陵區。白水寺森林公園周圍是海拔200餘米的老虎山和西虎嶺丘陵;煉油廠輕油罐區東面是海拔180餘米的鐵石嶺丘陵;機械廠南面,高家坡周圍都有一些海拔不足150米的小丘;迎風地區還有以丘陵為主體而建造的燕山公園。這些山嶺小丘把燕山地區的工廠和家屬區自然分成了不同的區域和條塊,使燕山衛星城充滿了山城野趣的味道。假日閒暇,人們可登山、可漫遊、可尋幽探奇訪古蹟。總之,人們可在這高低大小的山嶺丘壑中,享受回歸自然的無限樂趣。
上方山寺
方山諸寺及雲水洞位於房山區韓村河鎮,距北京約70公里,原始次生林密布,自然景觀奇特,它集自然、歷史、文化、佛教為一體,具有獨特的自然和人文韻味。寺院在長約5公里,寬約4公里的山坳自東向西分布著以下院、中院和兜率寺三座寺院為主體的寺庵群,並有雲水洞等名勝。是北京地區著名的佛教聖地和旅遊風景區。上方山佛教發展史不僅在北京地區有著獨特的地位,甚至成為北方地區佛教發展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方山佛寺統稱兜率寺,又名上方寺、上方山寺。兜率寺名稱的由來,源於上方山錦繡峰下的兜率寺,這座寺院有一座殿宇名為“兜率天宮”,兜率天宮在佛教中為第八重天,乃諸菩薩功德圓滿得成正果的歸宿。因為兜率寺居上方諸寺之首,為當寺住持居住之所,所以上方山諸寺便統稱為兜率寺。
雲水奇觀
“雲水奇觀”指的是上方山上的雲水洞,嵌於洞口的“雲水洞” 三字,為趙朴初先生所題。洞中有山峰12座,“中天之柱”是其中的最高峰,亦稱“摘星坨”;雲水洞是上方山最著名的景觀,素有“幽燕奧室”之稱,具有1000多年的觀瞻歷史,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洞,也是華北地區開放最早的溶洞。雲水洞有六個洞室,最大廳室高差60米,底面積2000平方米。洞內由鐘乳石形成的景觀千姿百態,惟妙惟肖,美不勝收。在第二廳中堅立的一根石筍,高達38米,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被譽為“擎天柱”。洞內遍布鐘乳、石筍、石花、石幔等奇景,千姿百態,琳琅滿目。全洞分六個自然地宮,主要景觀有臥虎山、獅子望蓮、觀音說法台、雙鳥對歌、十八羅漢等,總計120多景,加之燈光、音響烘托,猶如進入一個美妙神秘的仙宮境界。
西天勝概
“西天勝概”指的是雲居寺石經山,雲居寺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房山區大石窩鎮水頭村,距市區70公里,因珍藏著1400餘塊石刻佛教大藏經板而被譽為“北京的敦煌”。石經山俗稱“小西天”,懸崖絕壁上9個藏經洞和雲居寺地穴之中共埋有石刻1122部、3572卷。雲居寺周圍2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由石經山、皇姑蛇、唐遼塔群構成了我國古代佛教文化的寶庫。
藏經洞
石經山又名白帶山,唐時名涿鹿山。又因山上生芯題草,故又叫芯題山。明代稱小西天。位於房山縣西南20公里處,距北京70多公里,是我國北方的佛教聖地。北齊時南嶽僧人慧思大師的弟子靜琬法師,承其師志,發願刻經,擇此之地,藏之石室,以備一旦再遭"法難",充經本之用。從隋大業到唐貞觀年間開始在此建寺刻經直至明末完成。千餘年中,唐、遼、金三代刻經最多。在石經山半山腰,開鑿有九個藏經洞,分上、下兩層,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其中八個洞為封閉式,每洞裝滿經版後,用石堵門,以鐵水澆鑄,牢固異常。只有一個規模最大的雷音洞為開放式,靜琬最初刻經146塊,都嵌在這個洞的四壁,洞內有四根八面的主柱,柱上雕有佛像1056尊,故稱千佛柱。九個洞內共藏經石4195塊。山下南塔,亦叫壓經塔,塔下藏經石?10 083?塊。全部石經?14278?塊,佛經1122部3572卷。其工程之浩大刊刻之宏偉,舉世少見,石經不僅是我國古代佛教經籍的銘刻,也是世界佛經銘刻之最。
雲居寺
雲居寺亦叫西域寺,在石經山下大石窩鎮的水頭村。為隋代僧人靜琬所建。寺門東向,有六進院落,南北兩跨院是僧房、客舍等。寺北有一磚塔,叫羅漢塔,高30餘米,俗稱北塔;寺南亦曾有一磚塔,叫壓經塔,俗稱南塔,可惜南塔已毀於抗日戰爭期間的炮火中。現在該寺僅有山門遺蹟、北塔及塔下面的四座小型塔。寺內殿宇正按原建築式樣重建。已經和正在修復的有毗盧殿、天王殿、藏經庫,並在一座小園中展出了部分石經。
唐塔
雲居寺附近,還有不少大、小佛塔。除北塔和南塔外,還有一座建於唐太極元年(712)的唐塔,堪稱北京地區塔的元老,具有獨特的造型。平面呈方形,高約3米餘,上有七層塔檐,第一層正面有塔門,門旁雕有金剛力士像。這組塔是研究唐代佛學及建築學的極好實物。
紅螺三險
山體呈螺旋式上升,分三層,每層懸崖下有盤道,所謂紅螺險,又稱幽嵐山,是指當年在上嶺的紅螺洞裡有紅螺出現且釋放紅光,故此得名。另據流傳,在十多萬年前,這一帶是一片汪洋,這裡有個海眼。有一天,人們忽然發現一個巨大的海螺堵在海眼上,它遍體是鮮紅的鱗,被陽光一照,放射出紅彤彤的光彩,映紅了半個天,染紅了這一帶的海水。不久"轟隆"一聲巨響,地殼變動,海水沒了,紅色的海螺變成了一座奇妙的山巒,像個大海螺的蓋子,分上、中、下三層,人們叫它紅螺三險。自明代起就在下險建竹園寺,中險建極樂寺,上險除小庵之外每一洞穴就是一座廟宇。紅螺三險,其山峰陡立,在群峰中顯得挺拔而又雄奇。山間有高大的古松、古柏、橡木遮雲蔽日,紅葉的品種就八種之多,有數不盡的野花草散發著淡淡清香,還有清泉淙淙流淌,古廟、古碑、古塔點綴其中,景色如畫,可謂"無限風光在險峰"。紅螺三險是一處風景絕佳之處,它那毫無修飾的自然美,如象一位天生麗質的山村美女。
孔水舟仙
萬佛堂在房山區磁家務村南面,也就是房山區西北雲蒙山南麓的萬佛堂村。北靠大山,前的流水,兩側各有一座遼代和元代古塔,環境十分優雅。萬佛堂始建於唐代開元到天寶年間,原名龍泉寺,後改大曆禪寺,又稱萬佛龍泉寶殿。大家拾級而登,整個萬佛堂建在孔水洞出水口的墩台上,幾經興廢,現存為一座明代無梁殿建築, 歇山頂,漢白玉石券門上有十分講究的浮雕,門楣上嵌有四方連續蓮花瓣石匾,上書“大曆古蹟萬佛龍泉寶殿”透過石窗縫隙,莊嚴的佛像在隱約的光亮中可以瞧見,沉默充滿了寺內的殿堂,寂靜瀰漫了寺外的山嶺。唐代繁華的遺蹟,裡面盡有他巧妙的布置,浮雕萬佛堂內三壁嵌滿鐫刻的“萬佛法會圖”漢白玉浮雕。正中雕釋迦佛坐像,兩側雕分乘獅、象的文殊、普賢菩薩,前後還有天王、伎樂等諸神,浮雕雕刻十分精美。
萬佛堂下有孔水洞,孔水洞由人工砌成高大的券口,是原為天然溶洞,洞內有泉,可乘舟駛入,聞聽滴水如箏,疑為仙人居所,稱為孔水仙舟。洞壁存有隋大業十年(614年)刻經和隋唐時代雕像。刻經大部溺於水中。 離洞口不遠的石壁上有隋唐時代的造像和刻經。在旁觀的老先生告訴我們1982年該洞乾涸,他們用礦道車清出很多淤泥並出土鐵器和幾條唐代金龍(現存首都博物館)。從洞口至洞底有70多米,他親自下到了洞底,洞底放有石供台。以前為吃涼西瓜,晨時放入,午時就會隨甘咧的泉水湧出,吃起來十分的暇意。萬佛堂花塔和密檐式舍利塔幽靜的古寺之外的佛教文化中的一種特有建築萬佛堂花塔,該塔修建於遼代,磚混結構,高30米,現24米,塔上部呈筍狀,裝飾著小龕,龕內各供佛像,每龕下飾有伸頭向外的磚雕象首或獅頭,塔之下部為圓形花簇狀塔身,右側的元代八角七級密檐式“齡公和尚舍利塔”古塔,高約18米,該塔也是從木結構樓閣式塔發展而來,在第一層的塔身,飾以佛龕,佛像,門窗,斗拱等雕刻。這在形式上受印度、東南亞佛教的影響,在塔上使用大量的雕飾,同時也是我國古塔從高大質樸向華麗精緻發展方向。此雙塔歲月曆久,從塔身上看出傳統文化相關係,五行八卦,風水陰陽在影響著當時人們的思維。站在萬佛堂花塔塔旁的山上,極目無礙無遮,盡情地俯仰,只有右側的山戀礙我雙眼,山下那殘存為城中而不得一見,青石片瓦房頂的宇廟,隱蔽在前人種植的古松之下,身旁大尾巴魚和小小青蛙在他們微笑的粉靨上,我們看到了青春一代朦朧的純潔與安靜之美。
金山香水
指的是金陵,金陵遺址位於房山區車廠村至龍門口一帶的雲峰山下,距市區48公里。雲峰山又稱九龍山,因其有九條山脊如九龍奔騰而得名。共葬金代"始祖"至章宗17個皇帝、后妃及諸王,是北京地區第一個皇陵,比明十三陵早約200年。對於金陵,史書記載不多。金海陵王完顏亮從貞元三年(1155)三月開始至十月,在雲峰寺舊址建3個墓穴,安葬了他以前的3個皇帝。第二年又將金朝建國之前的10個祖先之靈遷來此地安葬,各立稱號。至章宗末年,金陵各地下宮殿和地上建築均已建成。金陵區分帝陵、紀陵及諸王兆域3部分。大定年間陵界為78公里,大安年間為64公里。陵域設有圍牆,每隔一定距離建有土堡。金以後,陵墓無人守護,地上部分逐漸殘毀。明天啟年間,因後金政權崛起,明皇惑於術士之說,認為後金興起與金陵"氣脈相關",遂拆毀了金陵地上建築。清初對有的陵墓進行了修復,還特設守陵戶,春秋至祭。乾隆時又進行修復,但後來遭到嚴重損壞,金陵地上部分幾乎無跡。從1986年開始,北京市文物部門對金陵進行踏勘,測定出金陵在大房山支脈雲峰山的具體位置,找到金睿宗的景陵。金陵有山有水,地域遼闊,風水甚佳,又是中國少數民族主政的一代帝王陵寢,距北京45公里。無論從文物考古和旅遊觀瞻的角度,進行“科學保護,和理利用”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白水異漿
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房山區燕山辦事處白水寺公園。原名白水興隆寺,寺前有白水山溪淌過,故稱白水興隆寺,白水寺乃其俗稱。白水寺中有3尊石雕巨佛,又俗稱大佛寺。白水寺為房山著名的寺院,明清兩代白水寺冠以“白水異漿”,列入房山八景。白水寺創建年代不詳。據明人鄭民悅《重修白水興隆寺記》記載,明景泰年間(1450-1457年)僧智蓮重修之。成化元年(1465年),住持淨廣再修,並樹碑寺中,碑文為僧道深所撰。明嘉靖(1522-1566年)又修,就石佛建3間北殿,後為樵火所焚。萬曆四年游僧常緣途經蠍息崗,目睹山寺焚圮,石佛暴露,於是為之募緣,再建白水寺。這次建寺就山取石,建造無梁石閣,以安俸3尊石佛,並將石佛塗飾金粉,又於閣內繪製壁畫。次建彌勒殿、禪堂、山門,山門題額“興隆”2字。又建鐘樓、庫廚等,在寺後的石崗頂上樹花崗岩石塔一座。萬曆十四年(1586年)竣工。民國以後,白水寺山門、彌勒殿、禪堂、鐘樓及寺前石橋諸建築皆傾圮,僅存石閣、石佛與崗顛的石塔。1993年,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撥專款、房山區人民政府籌集資金修復了白水寺殘損的石閣頂,並重建白水寺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