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縣大觀樓遺址

戶縣大觀樓遺址

始建於明崇禎八年(1635年),仿西安鐘樓格式。原名文昌閣,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後稱大觀樓,因位於四街中心,習慣稱為中樓。大觀樓基座一層,樓閣二層,結構為重檐三滴水四角攢尖頂。總高24.55米,基座高6.4米,四周券洞口題字:東“迎旭”、南“覽勝”、西“瞻紫”、北“拱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戶縣大觀樓遺址
  • 所屬年代:明代
  • 出土地點:西安市戶縣
  • 文物類型:建築
建築簡介,建築特點,

建築簡介

位於西安市戶縣縣城中心區域,建於明崇禎八年(1635),“仿會城(西安)之制而為之”,原名文昌閣,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改稱大觀樓。因位於縣城東、西、南、北四街中心,習慣稱為中樓,亦有稱鐘樓的。樓體為木質結構,廣深各三間,外加圍廊成五間,樓閣兩層,重檐三滴水,四角攢尖頂。兩層樓檐下均施出一跳單下昂斗拱。樓內有扶梯,可登上四面有木格扇門的二層大廳,廳外有迴廊環繞,可憑欄遠眺四周景色。

建築特點

樓體通高24米,下有方形磚砌基座,邊長22米,四望如一。座中有闊5.58米,高4.12米的十字卷洞與四條大街相互貫通。鑒於過往車馬穿樓過洞諸多不便,民國三十六年(1947)將樓四周房屋拆除,使道路繞樓而行。在東、南、西、北卷洞上端各嵌有長1.83米,寬一米的青石匾額,分別書刻有迎旭、覽勝、瞻紫、拱極八個結體端莊的大字。
清代、民國大觀樓均有維修。1957年和2000年曾兩度亮椽揭瓦,更換腐朽的椽柱和舊瓦。1980年為防止基座不再崩塌,於外圍加修40公分厚鋼筋水泥層,外砌30公分厚仿明大青磚,並將原由東南角登樓單台梯,改為由東西兩邊登樓雙台梯,將原基座上磚圍牆改為水泥圍欄。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