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運動的風險管理》是由李舒平編寫,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戶外運動的風險管理
- 作者:李舒平
- ISBN:7535947204, 9787535947208
- 頁數:149頁
- 出版社: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科技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09年1月1日)
- 裝幀:平裝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科技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月1日)
平裝: 149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ISBN: 7535947204, 9787535947208
條形碼: 9787535947208
尺寸: 20.2 x 13.8 x 1.4 cm
重量: 181 g
作者簡介
李舒平,1970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科大學。
1970-1974年在甘肅省人民醫院任醫生。
1974——2006年在國家登山隊任隊醫,主治醫生,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
1990-1995年任山野雜誌編輯部副主任。
1995-2000年在中國登山協會經濟管理部任主任。
2002-2005年在中國登山協會戶外活動部任主任。
參加1975年、1988年、1993年攀登珠穆朗瑪峰等重大登山活動。近年來主要負責全國戶外運動的推動、管理、指導工作。參加和主持多項戶外登山活動的國家科研課題,其中5項獲得部級以上科研成果進步獎。撰寫了大量科研、科普文章,主編相關書籍。2006年退休。
鄒凱簡歷,1968年廣州出生,戶外運動愛好者,紐西蘭籍華人,商業學碩士(MBS.),市場學碩士(MMGT.),紐西蘭安全協會會員。在紐西蘭學習期間對戶外運動的文化、裝備、市場與安全管理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畢業後以戶外活動的組織、登山裝備的開發設計、戶外理念市場推廣為職業。
1998-2007年,多次組織澳大利亞、紐西蘭戶外運動員和專家在國內多家知名俱樂部(如北京三夫、杭州風雪、廣州火狐狸、深圳火狐狸、成都天地間、西安綠螞蟻等)進行戶外知識普及和戶外安全講座。2002年獲得澳大利亞戶外展“最佳創意獎”。2000-2008年間組建並多次帶領戶外運動隊代表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參加世界各地戶外運動比賽及攀岩比賽,並取得優異成績。2004年帶領紐西蘭戶外運動隊取得“中國武隆戶外挑戰賽”冠軍。2005年組織資助“中國戶外愛好者”赴紐西蘭Sir Edmund Hillry戶外培訓中心學習戶外安全知識並擔任翻譯。
內容簡介
《戶外運動的風險管理》主要內容是關於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在登山等戶外運動中表現得非常直觀和典型,但並非只是登山等戶外運動需要風險管理,各行各業都需要建立風險管理系統。如金融風險、生產風險、大型活動中的風險、醫療風險乃至政治風險,感情危機等風險都需要進行風險管理。各行各業都需要重視風險管理問題,雖然會有不同的重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層次,但風險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則是相同的。目前國內關於風險管理的著述還很少,關於體育活動和戶外運動風險管理的專著尚未見到。希望《戶外運動的風險管理》的出版能取得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對風險管理的重視和深入研究,這是科學與和諧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囿於歷史的局限性,我們對風險的認識,是先做後學,20世紀50年代末,就提出了山難預防的初步概念,是非常感性的,是殘酷的現實給我們上了第一課。
《戶外運動的風險管理》力求兼顧專業和普及,主要面向登山等戶外運動的管理者、從業者和愛好者,為他們提供現代化的理念和便於操作的風險管理策略和方法,也可作為其他行業風險管理的參考讀本。我們的目標是編寫一本可讀、可學、可用的風險管理讀本。但由於能力不足,要達到這個目標,還尚待廣大專家、同行和讀者給予評判和指正,不斷進行修改和補充。
目錄
一、登山戶外運動中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一)中國山難史的第一階段
(二)中國山難史的第二階段
二、登山戶外山地運動中遇險遇難事件的原因剖析
(一)登山運動中山難發生的原因
(二)戶外山地運動中發生山難的原因
三、山難的規避和預防的歷史經驗
(一)加強安全教育工作
(二)加強從業機構的規範建設,倡導有組織的戶外活動
(三)出發前進行認真的學習和準備
(四)提高風險管理的科學水平,科學求實,有效地進行風險控制
四、現代的戶外運動風險管理
(一)現代風險管理的基本概念
(二)戶外運動風險管理的原理
(三)系統風險管理的架構
五、風險管理工具及其套用
(一)風險與安全的適配與決策——四視窗矩陣
(二)操作區模型
(三)危險的積累和聚變——因果路線圖
(四)風險管理的表格工具
(五)套用風險管理工具的案例分析
六、戶外領隊的風險管理職責和應掌握的管理策略
(一)熟練掌握風險管理的方法,切實履行風險管理的職責
(二)執行風險管理過程中的判斷和決策
(三)引起事故的社會和心理因素
(四)消減危險,降低風險水平的策略
(五)細節決定成敗
七、緊急情況處理和救援概述
(一)建立緊急預案
(二)建立緊急事件反應體系
(三)事件處理
(四)救援概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