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三(1901一1968),字曦,號徐生。昆明人。雲南著名中醫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麗三
- 別名:字曦,號徐生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昆明
- 出生日期:1901
- 逝世日期:1968
生平,學術思想,主要著作,經典醫案,醫療經驗,
生平
他畢生為發展雲南中醫事業,把傳統中醫現代化竭盡全力。他團結全省中醫同道,在全省推薦調
聘有理論修養和臨床經驗的中醫參加政府衛生教育部門工作;創辦全省性中醫進修班,親自擔任教學工作與帶教臨床實習,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多年職累的經驗傳授給學員;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戴麗三繼承家傳醫德遺風,待患者如親人,貧富一視同仁,對有困難者免費治療,對遠道求診者,不計較時間,有求必應.昆明師範學院鄧孝慈教授贈詩云:“韶華易老漸頹唐,瘦骨嶙峋意自傷,景聖徒留匱籍時賢鮮辨玉函細,慕君國手傳三代,惠我遐齡主一方。疾愈復來招飲使,揮毫表示未佳章。”戴麗三博覽經籍,對四大經典和歷代名家著作均有深人研究,百家之中又尤尊張仲景,特別善於運用《傷寒論》、《金匱要略》。處方善辨證論治,強調從疾病實際出發,從不固執一家之見,做到師古而不泥古。由於其經驗豐富,臨床療效高,制方嚴謹,理、法、方、藥一線貫通,便於學習和臨床運用。所創驗方,為後學爭相傳抄,臨床推廣的效果良好。
他繼承家學,博覽醫典。在中醫百家中尤尊仲景,善於運用《傷寒論》、《金匱》辨證論治。他師古而不泥古,源於《傷寒論》又廣於《傷寒論》,兼收並蓄,能博採眾家之長。他重視醫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但不惟書、不惟理論是從,而善於將理論與具體的臨床實踐有機結合。他經驗豐富,臨床療效高,制方嚴謹,理、法、方、藥一線貫通。由於聲名太著,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戴麗三醫療經驗選》,以滿足社會各界的要求。該書精選了他40多年中的部分學術研究成果和經驗,包括內、婦、兒、外科醫案114例,其中疑難重症14例,較全面地體現了他承仲景學說而能推陳出新,善於化裁經方,變通運用的學術特點。
學術思想
《戴麗三醫療經驗選》.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戴麗三臨床40多年的部分學術研究成果和
醫療經驗結晶,全書包括論篇及內、婦、兒、外客科醫案114例(其中疑施症14例),較全面地體現了戴氏善於繼承創新,化裁經方,變通運用的學術特點。
戴麗三把辯證思維的科學方法套用於醫療臨床實踐,融哲理醫理為一體。曾在1950年出版的《中醫學辨證原理》一書中,集中論述了《傷寒論》的辨證論治思想,強調研究中醫學不能採用研究西方醫學的思維方法。若僅局限於用機體結構微觀的分析方法來研究中醫學,或者是舍精取粗,把中醫學的特有理論生搬硬套的鑲人西醫學範疇里,就違反了中醫學的辯證思維。中醫學從理論到臨床,從診斷到治則,從方劑到藥物始終貫穿著整體觀念。他說“病無常形,醫無常方,藥無常品,概因病無常形,須唯變所適,靈治變動,毫無偏執。”認為“氣化是運動的原理,陰陽是對立的形勢,寒熱是萬病的本質,表里虛實是聯繫的規律。”臨床施治常把握兩法:一為“開門法”,即開太陽氣機之門。外邪人侵必經太陽,治療必須從此開卻。外邪由表及里一,應使其透表出里。往往太陽氣機一開而達“表里通,里氣和”之效。用藥最忌“閉門留寇”,除常用經方麻辛附子湯、白通湯外,亦常用白茵薑桂菩半湯、桂枝獨活寄生湯,小白附子天麻湯等,具有宣通表里,引邪外達功效的類方。另一法是“轉陽法”是防止病勢由陽轉陰的治法,認為陽症易治,陰症難療,病勢由陽轉陰則重,反之則輕。對某些慢性病往往有意識地先用溫陽之劑使其陽熱外顯後,再以涼潤之劑加以清解,往往使一些疑難重症危轉安。
主要著作
總結匯集戴麗三49年的行醫實踐經驗和學術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但由於他診務繁
冗,求診者長年不斷,應接不暇,一直不能撥冗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僅能總結部分臨床經驗和學術成果。戴麗三的許多有獨到見解和創製的經方、部分驗方,已由他的門徒收編入雲南中醫學院1972年印行的《中醫常用方藥手冊》。他的著作發表的還有:《中醫學辨證原理》、《戴麗三醫療經驗選》、《陰陽互引之研究》、《傷寒論的科學性》、《診斷篇》等。
經典醫案
傷寒太陽少陰兩感證
李××,女,十八歲。因感寒後發熱四十餘日不退,曾經中西醫治療,症狀如故,前來就診。症見:胸滿、食少,日晡發熱,惡寒踡臥,不思水飲,二便自利。面色晦暗而黑,舌潤滑,脈沉細如絲。查閱所服中醫處方,有按陽虛治者,曾用四逆湯、白通湯;有按陰虛治者,曾用青蒿、地骨皮、鱉甲之類及甘露飲等,均無效。按脈症分析,顯系不足之陰症。滋陰固非所宜,但為何用扶陽之四逆、白通亦無效?反覆思之,此症之發熱,系太陽氣機被寒邪鬱閉,未能及時解散。太陽之里為少陰(足太陽膀胱與足少陰腎相
表里),寒邪入里,真陽失運,此為傷寒太陽、少陰兩感之重症。四逆湯雖能扶陽,但不能驅邪外出;白通湯亦交陰陽之方,但所交者繫心腎之陰陽(蔥白引心中之陰下交於腎,附子引腎中之陽上交於心),不能交表里之陰陽,故無效。此症之治,全在交表里之陰陽,溫經解表,乃用《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處方:黑附片60克 麻絨6克北細辛3克,此方,據清代醫家鄭欽安云:"乃交陰陽之方,亦溫經散寒之方也。夫附子辛熱,能助太陽之陽而內交於少陰。麻黃 苦溫,細辛辛溫,能啟少陰之精而外交於太陽。仲景取微發汗以散邪,實以交陰陽也。陰陽相交,邪自立解。"翌日複診:服藥一劑,發熱竟退,余症亦減。宜扶陽抑陰,交通心腎陰陽,處以下二方: 第一方,四逆湯: 黑附片60克 乾薑12克 甘草6克 第二方,白通湯: 黑附片60克 乾薑15克 蔥白3個 上二方,交叉各服三劑後,精神大佳,飲食增進而愈。 [按]:《內經》謂:"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素問·熱論》)所謂"兩感",指陽經與陰經同時感受寒邪而致病,亦有表里同病之意。在《內經》時代.尚無完善治法,故列為"死症"。至仲景時代,則發展了《內經》理論,豐富了臨床治療方法。這是一大進步。《傷寒論》就說:"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發熱為太陽經感受寒邪,脈沉為少陰陽氣不足,兩感症也,故創麻黃附子細辛湯,交表里之陰陽,溫經散寒,扶正祛邪,使邪祛而正不傷,扶正而不礙邪。藥僅三味,配伍周詳,效采很好。
本例即典型之兩感症,若不急扶少陰之陽, 開太陽氣機,則兩感之邪難有出路,煩不易治。茲用脈黃附子細辛湯,實屬有是症,立是法,用是方,故危重之症亦愈。寄語學者:凡治外感諸症,必須熟悉六經錯綜複雜變化之機制, 則病情自無遁形,而施治始可中的。
醫療經驗
經驗豐富
戴麗三同志,家學淵源,繼承祖傳醫學,積四十餘年豐富的理論與臨症經驗,學術造詣較深,在我省人民民眾中享有一定的聲譽。本書論著部分選收了戴老醫師的部分學術論文,從中可以看出他對祖國醫學的刻苦鑽研,以及某些獨到見解,從而易於了解他的學術思想及臨症經驗。醫案部分包括了內、婦、兒科及其他各科的一些疑難重症,藉此可以窺見作者是如何套用其精湛的中醫學術理論指導臨床實踐,以解決臨床中的複雜問題,使不少險惡重症得以轉危為安。由此亦可得知作者遵古而不泥於古,靈活精當地運用辨證施治規律於臨床實踐,體現了防微杜漸,一切從病員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卓越的醫療思想,以及許多難能可貴的獨到經驗,可供中西醫務人員研究參考,亦資後學者臨床借鑑。
雲南省衛生局 一九七九年七月前言《戴麗三醫療經驗選》一書,是戴麗三老醫師臨症四十餘年的部分學術研究成果和醫療經驗,包括論著和醫案兩部分。他生平治學謹嚴,除繼承其父戴顯臣學術思想和臨症經驗外,並努力鑽研四大經典和歷代名家著述及醫案。他自己的論著中,持論客觀,有繼承有發展,臨症一絲不苟,不固執己見;遵古而不泥古,強調從病員實際出發,靈活運用中醫理論,立方遣藥以喻嘉言“先議病,後議藥,有是病,用是藥”的思想作指導。因此,能做到經方時方並用,並能靈活化裁。基本上做到了病有千變而方亦有千變,體現了祖國醫學的整體觀及審證求因、辨證施治的精神。所輯存之醫案及按語如實地記錄了患者之病情經過和原委;闡明了每一病案所運用的理、法、方、藥的關鍵所在,如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上病下取,正治、逆治等治療法則的具體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