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樂號航空母艦(英文:French aircraft carrier Charles de Gaulle,法文:porte - avions français charles de gaulle,舷號:R91),是法國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和世界上唯一一艘非美國海軍隸下的核動力航空母艦,也是法國海軍唯一一艘在役航空母艦,亦為法國海軍旗艦。
戴高樂號航空母艦標誌著法國建立起全歐洲國家中最完整的國防工業研發體系,絕大多數關鍵性武器都實現了自主研發生產 ,在許多方面還足以在美俄兩強之外獨樹一幟。
戴高樂號航空母艦是法國史上擁有的第十艘航空母艦,其命名源自於法國著名的軍事將領與政治家夏爾·戴高樂。法國2015年11月15日表示將派出戴高樂號航母,將於11月18日從法國啟程,於12月中旬到達波斯灣後對抗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 2018年11月,法國國防部長帕利宣布,戴高樂號航空母艦預計2040年退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高樂號航空母艦
- 外文名:French aircraft carrier Charles de Gaulle
- 動工:1989年4月14日
- 下水:1994年5月7日
- 服役:2001年5月18日
- 建造:法國船舶建造局(DCN)
- 類型:中型航空母艦
- 滿載排水量:42,000噸
- 造價:二十億美元
- 國家:法國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技術特點,設計特點,艦體防護,動力系統,船電系統,艦載武裝,性能數據,服役動態,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法國海軍便著手規劃一種新型核動力航空母艦,以接替從1963年服役的兩艘克列孟梭級航空母艦(Clemenceau class),計畫名稱為PAN(法語“核動力航空母艦”的縮寫)。受到英國同時期正在規劃、建造無敵級航空母艦(Invincible class)的影響,法國海軍在1975年提出一個名為PA-75的2萬噸級小型核動力航空母艦方案,但此方案一提出便遭到主張發展大甲板傳統起降航空母艦的法國海軍高層人士猛烈批評;經過多次修改後,法國新一代核航空母艦最終還是採用傳統起降設計。在1980年 ,法國海軍正式確立建造核動力航空母艦的政策。此種新型核子動力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近四萬噸,幾乎是法國海軍所能負擔的最大極限,最初預計建造兩艘。
建造沿革
首艦最初打算以法國歷史上著名的大主教黎塞留(Richelieu)命名,經過數次變更後成為戴高樂號(FNS Charles De Gaulle R-91)。戴高樂號的建造計畫由於法國政府的改選而一再延後,直到1986年2月才由法國國防部長簽署了本艦的建造命令。在法國武器裝備、技術部門以及法國原子能委員會的協助下,法國船舶建造局終於完成了戴高樂號的設計工作,並在1987年11月24日切割戴高樂號的第一塊鋼板 ,1989年4月安放龍骨,在船塢內開始組裝,1994年5月下水。
戴高樂號最初預定在1996年服役以取代克萊蒙梭號(FNS Clemenceau R-98),不過實際上到了1999年才正式成軍。至於黎塞留主教的名字還是用於原先規劃的第二艘戴高樂號上,最初預計在1992年開工,在2004年服役,以取代福煦號航空母艦(FNS Foch R-99);不過後來由於1990年代法國國防預算削減,導致黎塞留號的建造計畫被擱置一段時間,在2000年代初期決定重新設計,改為傳統動力。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位於艦身左舷的跑道長195m(完成修改後),與艦身軸心有8.5度的夾角,其上裝有兩具美制C-13蒸汽彈射器,以輪流運作的方式讓艦載機彈射升空; 右舷艦島後方處設有兩具升降機,飛行甲板尾端則有三組降落攔阻索以及一組在緊急時使用的攔截網,以及全自動航空母艦降落系統、光學輔助降落系統和DALAS雷射輔助降落系統,能讓以超過275km/hr的速度降落的艦載機在75m內順利停止。 兩具彈射器互動使用時,本級艦的飛行甲板每30秒可讓一架飛機起飛,並在12分鐘內讓20架飛機降落。
艦體防護
戴高樂號的艦體設計十分強調防護能力 ,全艦從飛行甲板至艦底形成一個完整的箱型堡壘式構造,艦島使用凱芙勒裝甲以及軋制鋼來強化抗擊能力 ;為了避免受損時產生連鎖引爆,輪機艙與彈藥庫周圍的艙壁都以裝甲強化,並採用前後分散布置,與之相鄰的艙房也以裝甲艙壁隔開;全艦由19道縱向艙壁劃分為20個水密艙區,水線以下的艦體採用雙層或多層船殼設計,並銳意強化艦底強度。艦內總共劃分為2200個艙室,由艦底到艦橋頂部共15層甲板。戴高樂號擁有完全符合北約標準的核生化防護能力,艦上絕大部分艙室都採用氣密式結構,使用加壓系統可使艙壓高於外界壓力,避免核爆塵或生化武器入侵。
戴高樂號艦體兩側設有兩對穩定鰭,艦上進的SATRAP穩定系統擁有兩部計算機,不僅能自動調整穩定鰭與舵面的角度來抵銷風浪以及艦體迴旋時的傾斜,在飛行甲板下方裝有一套主動配重系統,重達22噸配重物在雙軌道上移動,經由SATRAP的計算機控制,在風浪侵襲或戰術運動造成艦體傾斜時,自動移動配重物位置來抵銷傾斜,使得艦體的橫向、縱向傾斜搖動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戴高樂號的縱向搖晃可被控制在0.5度以內,在六級海況下仍能讓25噸級固定翼艦載機起降,以20節航速、30度舵角轉彎時,艦體僅傾斜1度,此等表現較美國十萬噸級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毫不遜色。
動力系統
動力系統方面,為了節省經費,戴高樂號沿用兩具與法國新一代凱旋級彈道飛彈核潛艇相同GEC Alsthom PWR Type K-15核反應堆,但卻造成了戴高樂號性能上的重大缺憾──動力不足,總輸出僅76200軸馬力(克萊蒙梭級為126000軸馬力),航速太慢。在海試中,戴高樂號跑出的最大航速僅25節,但法國則堅稱本艦擁有27節極速的實力(克萊蒙梭級極速為32節),無論事實為何,都創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新造傳統起降航空母艦的最低速紀錄。
為了製造足夠的甲板風力,讓艦載機在無風帶也能順利起飛,現代化傳統動力航空母艦多半擁有30節以上的極速。幸好艦上的美制C-13彈射器性能強勁,足以讓22噸的飛機彈射升空,多少能彌補航速不足的缺憾 。艦上整個核能推進系統占據了五個艙間,包括左右兩個各容納一具K-15反應器的反應爐艙,以及其後兩個各裝有一套蒸汽渦輪機的機艙,此外還有一個居中的控制艙室緊鄰於兩個反應爐艙間。本級艦每裝填一次核燃料,約能在海上運作七年半。
船電系統
戴高樂號擁有先進的作戰系統以及偵測/電子戰系統,並配置強大的艦載防空武器。作戰系統方面,本級艦使用的是法國湯姆森CSF新型的Senit 8(發展自先前的Senit.6),以八具計算機做為核心,並擁有25具各種機能的顯控台,處理能量大且整合度高,能同時追蹤2000個目標,並全自動連結所有偵測裝備與武裝進行接戰。Senit 8與Link-11/16數據鏈整合,能同時與超過50個空中、水面與陸上友軍單位進行資料及時傳輸,能有效擔任整個作戰行動的戰鬥管理中心。本級艦上所有的裝備包括戰鬥系統、穩定系統、通訊系統、動力系統等大量引用最先進科技並強調高度自動化,並以包括計算機輔助(CAD)設計以及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等最先進科技來設計、研發。
其他電子裝備尚包括一具湯姆森-CSF(現為泰雷茲)的DRBV-26DD頻 2D長程對空搜尋雷達、一具湯姆森CSF DRBV-15C海虎E/F頻平面搜尋雷達、兩具雷卡(現為Thales)的1229 型DRBN 34A I頻導航雷達、兩具薩基姆Vigy-105光電偵測儀以及兩具SAT DIBV.1吸血鬼紅外線偵搜系統等。艦上的電子戰裝備包括兩套湯姆森CSF ARBB.33 I/H/J頻電子對抗系統以及由同一家廠商提供的ARBR-21電子支援系統、四具CSEE AMBL-2A干擾彈發射器, 以後還安裝能幹擾來襲魚雷的SLAT整合式魚雷防禦系統。
艦載武裝
戴高樂號最多能容納40架以上的飛機,正常編制包括24架法國陣風戰鬥機M型(必要時可增至30架以上)、4架空中預警機與5到6架的直升機,平均每日最多可出動75架次,這個兵力規模差不多是攻防兼備的航空母艦的最低下限。這樣的艦載機隊陣容雖不若美國航空母艦的壯觀與齊全,但該有的功能大致上都有了。在陣風戰機與E-2C預警機等上一代克萊蒙梭級航空母艦沒有的精銳機種服役後,戴高樂號航空母艦機隊的有效打擊半徑擴展至700海里以上;而當法國海軍完成錫拉丘茲衛星通訊網路的架設後,法國艦載機飛行員便能接收到1500km以外地面友軍的支援請求,提供迅速而及時的對地直接火力支援。
陣風戰鬥機,是戴高樂號的主力戰鬥機,也是法國航空科技最新力作。陣風戰鬥機由曾研製幻影系列戰鬥機的達索公司製造,也是另一項法國國防產業的驕傲。陣風擁有先進的航電、動力、飛控以及優秀的氣動力布局,性能與戰力十分拔萃。在設計之初,陣風就被規劃為空、海軍的通用機種,而陣風M就是陣風系列的艦載衍生型。超軍旗退役後,陣風的數量達到24架。
超軍旗式戰鬥機(已退役),由於法國國防部經費短缺,使得陣風M戰機的購置進度極為緩慢,截至00年代初期才十餘架進入服役,這使得戴高樂號在服役初期還得依賴老一代的法國艦載機──超級軍旗(Super Etendard)攻擊機作為一部分的艦載機兵力。從90年代起,法國海軍便為此機進行多階段的改良計畫,以便填補陣風艦載型全面換裝前的戰力空隙。預計將於2015年被全面取代。
E-2空中預警機,90年代初期,法國向美國採購了2架E-2C空中預警機,準備配置於戴高樂號上。這兩架E-2C為當時最新的Group 2規格,採用AN/APS-145雷達,分別於1998年12月與1999年4月交機。這兩架E-2C除了Link-11數據鏈外,還配備美國最新的Link-16,能將本身蒐集或由其他友軍預警機傳來的偵測資料實時傳送至戴高樂號的戰情中心,使其能全盤掌握大範圍空域的情況。法國在1999年向美國採購了第三架E-2C,該機為最新的鷹眼2000規格,於2004年3月交機。
戴高樂號上的直升機中隊的主要任務是執行反潛作戰與海上救援等任務,使用的型號包括兩架AS-365法國海豚直升機、一架SA 316 / SA 319 雲雀 III直升機,以及一架NFH-90直升機,法國海軍已經採購27架NFH-90。
武裝方面,與西方傳統起降航空母艦相同,戴高樂號只配備短程防空自衛武器,最主要的裝備是由ARABEL相控陣雷達以及垂直發射Aster-15短程防空飛彈組成的SAAM/F防空系統。SAAM是1990年代結合歐洲數國之力合作研發的新銳裝備,其性能與接戰能量絕非現役北約海麻雀短程防空飛彈系統可想像。ARABEL雷達的半圓形旋轉天線護罩位於主桅上方前端,而Aster-15飛彈則裝填於DCN研發的Sylver垂直發射中 。戴高樂號總共裝有四組八聯裝Sylver A-43發射模組(兩組位於右舷前段停機坪外側,另兩組位於左舷飛行甲板中段外側),裝填32枚Aster-15飛彈,成為西方國家第一種擁有相控陣雷達與垂直發射防空飛彈的航空母艦。
除了SAAM防空飛彈系統外,戴高樂號的其他武裝尚包括兩具六聯裝Sadral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以及8門Giat 20F2 20mm機炮 。Sadral系統衍生自法國“西北風”防空飛彈(Mistral),射程4000m,可對付飛行高度3m以上的掠海飛行目標;而Giat 20F2 20mm機炮的最大射程約8km,最大射速720發/分。由射程較長的SAAM、射程較短的Sadral、電子對抗系統以及四具干擾彈發射器,戴高樂號光憑藉著本身的艦載裝備就能在15km內形成三道反飛彈防衛網。
性能數據
參考數據 | |
---|---|
長度 | 261.5米(甲板),238米(水線) |
寬度 | 64.36米(甲板),31.5米(水線) |
吃水 | 9.43米 |
排水量 | 標準35000噸,滿載42500噸 |
乘員 | 船艦組員1150人,飛行大隊600人 |
動力系統 | 2 × K15壓水式核能反應爐(每具150MW,軸功率30MW),4 × 柴油機 |
續航力 | 食物可儲存45天份 |
航速 | 27節 |
艦載武裝 | |
---|---|
40架各型飛機 | |
飛彈 | 4×八聯裝紫苑防空飛彈,2×六聯裝法國“西北風”防空飛彈 |
其他 | 8×GIAT 20F2 20毫米機炮 |
服役動態
2001年11月21日,戴高樂號被派往印度洋參與由美國主導,眾多北約國家參與的“持久自由作戰行動”,12月1日艦隊起航,12月18日,抵達阿拉伯海指定海域,與美國和義大利的航母匯合後,開始實施對阿富汗的作戰行動。
2002年1月8日至3月31日,在阿富汗上空參與了多次軍事行動,4月1日,返回荷姆茲海峽,4月24日駛向中國南海,5月2日抵達新加坡,5月18日返回阿曼灣,5月19日至29日,與沙烏地阿拉伯展開了代號“紅鯊”的軍事演習。6月重新部署至阿拉伯海,6月23日離開,7月1日回到土倫港,結束了阿富汗作戰任務。
2004年3月1日至5月21日,以戴高樂號航母為旗艦的473特混艦隊出征阿富汗,代號“2004阿加潘特行動”。
2006年2月24日,473特混艦隊進行了第三次印度洋海外作戰部署,5月5日至23日,在印度洋進行了為期3個星期的阿富汗作戰行動,代號“印度洋上空赫拉克勒斯行動”。
2007年2月11日至5月15日,473特混艦隊執行代號為“2007阿加潘特行動”的印度洋海外部署作戰任務。
2002年至2007年,戴高樂號首次入塢大修。
2008年,戴高樂號結束大修,隨473特混艦隊遠征印度洋,作戰海域設計紅海、亞丁灣、阿曼灣、波斯灣、阿拉伯海等,最突出的任務是打擊阿富汗塔利班和索馬里海盜。
2010年10月30日,473特混艦隊執行了第五次海外部署作戰行動,為期4個月,代號“2010阿加潘特行動”,作戰部署為地中海、紅海、印度洋和波斯灣,一直到2011年2月21日結束。
2011年1月7日至14日,473特混艦隊與印度海軍舉行了代號為“瓦魯納2011”的海上聯合演習。
2011年3月19日,以戴高樂號航母為旗艦的473特混艦隊出征利比亞,行動代號“哈馬丹風行動”,空中打擊力量為戴高樂號上的陣風戰鬥機,現代化改進的超級軍旗攻擊等。3月20日出發,3月22日到達指定部署海域。3月23日開始至3月31日,與北約各國海軍聯合行動,進行了轟炸。
2011年4月1日開始到8月,戴高樂號上的艦載機開始採取單獨行動,代號為“統一保護者行動”。8月12日,戴高樂號返回土倫港,結束了利比亞部署任務。
總體評價
法國對於自己一貫的“武力自主”政策的堅持,從昂貴的戴高樂號就能得到印證。艦上的裝備動力、武器、電子等絕大部分也都是法國自製,足以作為法國海軍象徵的門面。不過隨著冷戰結束,歐洲國家軍費與軍隊規模普遍大幅刪減,連帶使得法國想維持國防工業能量都困難重重,而建造與維持成本都極為高昂的戴高樂號也成為法國財政的一大負擔。從戴高樂號緩慢艱辛的建造、測試過程,就可發現除了工程上的難題之外,法國海軍堪稱是勒緊褲帶咬牙苦撐,才讓這艘昂貴的軍艦緩慢地逐步形成戰力。因此,法國海軍執意建造昂貴的核動力航空母艦,是否有部分原因是虛榮,恐怕將成為一個爭議的焦點。此外,表面上光鮮亮麗的戴高樂號在測試中狀況百出,顯然法軍想擺脫長久以來“華而不實”的刻板印象,還需要多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