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樂·柴契爾夫人》是2014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樂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高樂·柴契爾夫人
- 作者:陳樂民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4年3月1日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頁數:351 頁
- ISBN:9787108048165
- 開本:32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戴高樂·柴契爾夫人》的重點放在柴契爾夫人從事政治生活以來的年代,特別是她出任首相以後七八年來制定和推行國內外政策的主要政務活動。她是個很有特色當代的政治家,要想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歷史,是不能繞過這個“柴契爾時期”的。
“陳樂民作品”專著之一種,含《戴高樂》、《柴契爾夫人》兩部書,以兩位個性鮮明的歐洲政治家的生涯為切入點,進入戰後歐洲各國利益和國際關係的具體情境。 夏爾·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1890—1970),法國將軍、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領導自由法國運動,戰後成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並擔任第一任總統。戴高樂支持發展核武器、制定泛歐洲外交政策、努力減少美國和英國的影響、促使法國推出北約、反對英國加入歐共體、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系列思想政策旨在維護法國的國家利益和大國地位,被稱為“戴高樂主義”。 瑪格麗特·柴契爾(Margaret Hilda Thatcher,1925—2013),三次連任英國首相,在政壇堪與邱吉爾匹敵。她做事堅決,政績遠超過戰後英國歷任首相,使長期病病懨懨的英國經濟出現生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因而摘取了西歐“政治明星”的桂冠。這部有關柴契爾夫人的傳記,旨在告訴讀者柴契爾在英國政治、歐洲政治乃至世界政治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她的政見如何, 怎樣治理一個害了二、三十年“ 英國病” 的國家。
圖書目錄
戴高樂
柴契爾夫人
作者簡介
陳樂民,國際政治與歐洲學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歐洲研究所研究員,前所長。前歐洲學會會長。1953年北京大學西語系畢業(原清華大學外文系)。1994年退休後繼續研究、著述。
主要學術著作:《戰後西歐國際關係。1945-1984》、《歐洲觀念的歷史哲學》、《戴高樂》、《柴契爾夫人》、《東歐劇變和歐洲重建》、《戰後英國外交史》(主編並主要撰稿)、《西方外交思想史》(主編並主要撰稿)、《歐洲文明的進程》、《十六世紀葡萄牙通華系年》、《陳樂民集》(主要學術論文選)、《歐洲文明十五講》、《從一滴水看宇宙一萊布尼茨讀本》等。
散文、隨筆:《文心文事》、《學海岸邊》(與資中筠合集)、《臨窗碎墨》、《徜徉集》(三種:《在中西之間》、《書巢漫筆》、《過眼小輯》)。
譯作並序:《有關神的存在和性質的對話》(馬勒布朗士著)。 陳樂民(1930—2008),歐洲問題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前所長。歐洲學會原會長。是在中國首倡“歐洲學”觀念的人。半個多世紀中長期從事“民間外交”、國際政治和中西歷史文化的研究工作,曾遊歷亞非拉歐美各地,參加了大量國際會議,進行講學等學術交流活動。著作《歐洲文明十五講》、《戰後西歐國際關係(1945~1984)》等最受關注,成為中國歐洲思想史、政治史研究的典範作品。
後記
既然有前言,當然便應該有後語。
當這本小冊子接近定稿的時候,我曾遇到過一位比較熟悉的英國朋友。我向他請教:英國保守主義的“理論基礎”是什麼?誰是這個理論的代表者?他笑著說:“這真是個典型的中國式問題。說實話,我真不知道它有沒有一個‘理論基礎’。選民們才不管‘保守主義’有沒有理論呢。他們只對保守黨投贊成票或反對票。”
我一知半解地問他:“埃德蒙·柏克是否可算一位奠定了保守主義理論的人呢?他把英國的政體說成是‘約定俗成的體制’。他說:‘我國的政體是約定俗成的體制,這種政體的唯一權威性在於它的存在源遠流長。’他對法國大革命也進行了思考,結論是‘約定俗成’比‘革命’要好。按照休·塞西爾的說法,保守主義這個詞是作為法國大革命的一種反動才產生的……”
“你扯遠了。你正在寫瑪格麗特·柴契爾,可這些與柴契爾夫人並不搭界。怎么能從柏克那裡去找瑪格麗特的影子呢?英國人一是講究傳統,二是講究實際。選民們投保守黨的票,不管投贊成票也好,投反對票也好,都不會理會它的什麼理論。好比基督教徒的兒子必定是基督徒,因為他生下來作過洗禮,以後也去教堂作禮拜,可是他不一定準信仰基督教義,更不懂得什麼聖·奧古斯丁的神學。再者,人們只希望能多賺錢,能保證他多賺錢的便是好政府……”
“你不僅扯遠了,而且簡直走了題。”我反駁說,“現在不是講普通選民怎樣想的,而是講理論研究。否則怎么會出現了一個‘柴契爾主義’呢?它總該有自己特定的內涵呀!”
“‘切爾主義’的內涵么,那就聽你自由發揮了。重要的是,瑪格麗特·柴契爾使英國人恢復了信心。英國人很長時間打腫臉充胖子,現在臉上已經長了點肉……”
“那么私有化政策能不能和撤切爾主義掛上鉤呢?”
“當然嘍!沒有私有化政策,就無從談柴契爾主義了。”
“可是,資本主義本來就主張財產私有,這並不是柴契爾夫人的獨專呵。”
“請注意,是‘私有化’,不是‘私有’;私有化與財產私有是兩種概念。英國自從有了資本主義,就實行資產者的私有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部分財產被工黨政府實行了國有化,現在柴契爾夫人要把它再變回來,而且把其他國有企業也儘可能地‘私有化’。這是個‘U’字形,瑪格麗特比柏克起碼多走一個彎兒。”
“現在我們總算進入了正題。那么,你是否同意說保守主義是反對變革的呢?”
“那不一定。開始時它確實是同雅各賓主義對立的,後來是同自由主義對立,再後來是同社會主義對立。每個時期它都根據新的情況改變內容。迪斯累利不同於沃爾波,邱吉爾不同於迪斯累利,瑪。柴契爾又不同於邱吉爾。保守主義是根據不同時期而演進的。它不是一成不變的。”
“是的,英國已經失去了它的‘帝國’,現在的大英國協也越來越鬆散了。請問:保守主義到底要‘保存’什麼呢?”
“你又來摳字眼了。保守主義絕不是‘守舊主義’的同義詞。難道讓20世紀80年代的瑪·柴契爾一定去聽18世紀的埃德蒙·柏克的話么?如果要說‘保存’什麼的話,那就是要‘保存’住洛克所說的私人財產權和亞當·斯密的個人致富的原則。只要能‘保存’住這些目標,怎樣制定政策都行。”
“那我說,所謂保守主義在方法論上是實用主義的……”
“完全對,就是實用主義的。‘實用主義’在你們中國人的理解中包含著貶義。在英國並不這樣看。沒有實用的目標、功利的目標,就算不得保守主義。而最大程度地推進保守主義的,就是瑪·柴契爾。”
我的英國朋友終於道出了他對“撤切爾主義”的理解。而且,我體會,他還是一個“柴契爾主義者”,或許是不自覺的“柴契爾主義者”。由此我也得出了自己的理解——柴契爾主義是脫胎於古典保守主義的當代保守主義。這或許是廢話一句,但我說不出更高明的話來。
我的英國朋友沒有很完整的對柴契爾夫人的剖析。不過,他說的那些話給了我不少啟發。雖然,我不同意的地方不少。於是,我改寫了某些章節。
寫完這本小書以後,我覺得,評介一個像撤切爾夫人這樣的政治家,不能採取非此即彼的簡單化辦法。我寧願把事實擺出來,表達的方式自然便含了我個人的看法。總之,這本小書倘能使讀過它的人對柴契爾夫人其人其事有所了解,間又了解其人其事的某些時代背景,我也就不算白費勁了。
序言
陳樂民(1930—2008),祖籍浙江紹興,生於北京。國際政治與歐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歐洲研究所研究員、前所長,原歐洲學會會長。先後在燕京大學、中法大學肄業,1950年考入清華大學的外國語言文學系法語專業(1952年院系調整並人北京大學),從北大畢業後進入“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從事“民間外交”,先後在位於維也納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簡稱“世和”)書記處和“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簡稱“對外友協”)歐洲處工作。1980年調往外交部所屬的國際問題研究所,轉向治學和研究。1983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西歐研究所,著手寫作《戰後西歐國際關係》,之後注意力轉向歐洲文明和歷史文化問題,1988年出版《“歐洲觀念”的歷史哲學》,將歐洲作為一個政治、文化的綜合概念來看待;繼而在1990年代寫作《歐洲文明擴張史》(後更名為《歐洲文明的進程》),從歷史發展的視角來看歐洲社會是怎樣地從古代、中古走人近代和現代。20世紀末,與資中筠共同主編“冷眼向洋——20世紀風雲啟示錄”系列,並撰寫《20世紀的歐洲》,思考全球背景下的歐洲問題。
陳樂民先生幼承家學,有較深的中國文化修養,並擅書法、國畫。他博覽中國的文史典籍,在潛心梳理歐洲的歷史與現實之外,也留下了大量讀書隨筆和思想札記。所涉內容,兼有中西文史和哲學。他一直倡導將人文學科引入國際問題研究之中,讀書無定法,於雜中求專,專中求博。晚年的思考力圖在高層次上、在中西哲學文化中找出通道,從他的著作中可見這一努力的吉光片羽。自1992年確診為慢性腎衰竭,陳先生每周需要做血液透析,但他不為老病所困,直至生命最後時刻,仍以驚人毅力讀書、寫作,並將切身關心的問題越來越集中於歐洲文明的公民社會與啟蒙。
“陳樂民作品”凡九冊,整合收錄了作者主要的文章隨筆、學術專著及譯著。《歐洲與中國》、《敬畏思想家》、《讀書與沉思》、《在中西之間:自述與回憶》為文集,以十餘部已出版的作者自編、他編文集為主體,按主題、寫作或出版時間遞次編訂。專著部分五冊,亦根據內容及寫作思路對零散的單行本進行了適當整合:《戴高樂柴契爾夫人》以兩位個性鮮明的歐洲政治家的生涯為切入點,進入戰後各國利益和國際關係的具體情境;《戰後西歐國際關係(1945--1984)》(附《東歐巨變與歐洲重建(1989--1990)》)以詳實的歷史文獻資料梳理了戰後歐洲在不同階段的發展變化;《20世紀的歐洲》(附《“歐洲觀念,,的歷史哲學》)圍繞歐洲一體化進程,從歷史觀念到現實推動。勾勒出歐洲怎樣在‘‘歐洲主義”與“民族主義”的交織中,走過獨特的發展道路;《歐洲文明的進程》(附《對話歐洲》)從文明史的長時段看歐洲,意在探討歐洲文明的特殊成因和內涵(陳先生另有一本北大課堂講稿《歐洲文明十五講》,因與此部分內容有所重合,未作收入);《萊布尼茨讀本》(附《有關神的存在和性質的對話》)集中於中西之交的歷史時段,展現了中西文明在16、17世紀的理解與接觸,此後西方經過工業革命與啟蒙運動,走上異軍突起的近現代之路。總體來說,希望通過對文章和專著的重新整理,可以全面呈現出陳樂民先生作為老一輩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和主要成就,並對當前全球化背景下的歐洲問題研究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