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秀生

戴秀生

戴秀生,毛紡專家,毛紡新產品設計和工藝革新的帶頭人之一。重視基礎管理,努力提高半成品和成品質量,合理調整產品結構,開發生產毛滌綸、高支輕薄毛織物、仿羊絨花呢等新產品;結合產品開發,解決了羊毛變性處理、絲毛混紡產品染色、在常溫設備上用載體染色法染滌綸等技術難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秀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北博野
  • 出生日期:1928年12月生
  • 畢業院校:北洋大學紡織工程系
  • 主要成就:毛紡專家,毛紡新產品設計和工藝革新的帶頭人之一
  • 性別:女
個人履歷,人物生平,成就及榮譽,人物評價,人物簡歷,主要論著,

個人履歷

戴秀生,1928年12月生,河北博野縣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50年畢業於北洋大學紡織工程系,1957年赴蘇聯紡織研究院研修了兩年。曾任北京毛紡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北京毛紡研究所所長兼總工程師、北京紡織工業總公司副總工程師,併兼任北京市第二和第三屆科協副主席及第四屆榮譽委員......。主要業績:1954年她解決了絲毛混紡產品產染色技術問題;她在毛紡廠負責生產、技術期間,該廠各類產品質量指標均居全國同行業首位,其中高級全毛單面花呢獲國家金質獎,她開發的毛滌單面花呢獲國家銀質獎,所撰寫的《高級單面花呢紡織染整工藝設計的探討》一文被評為1980年全國優秀論文。她講求實幹、善於創新、重視將科研成果推廣套用於生產中,如羊絨型高級花呢、羊絨型高級披肩、防縮高級花色絨線、高級襯衫面料等等精品,產後均具有校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了表彰她人北京毛紡行業在生產、技術、科研、創新以及產品開發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她曾先後三次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範,兩次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1991年並被授予"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待遇。目前仍受聘在北京清河毛紡廠幫助提高產品質量、開發新產品,於1990年12月退休,返聘至1993年,並晉升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人物生平

1、少年時期
戴秀生,1928年12月出生於河北博野縣一個教職員家庭,兒時隨全家遷居北平。上學時,正值日本侵略軍占領北平,人民遭受著苦難和屈辱。她父親因對時局不滿辭掉了工作,全家靠她三位姐姐任國小教員維持生活。1941年夏,戴秀生考入北京女二中。在中學期間,就深懷著“工業救國”的志願,發奮學習,立志報考大學工科。
1946年高中畢業後,戴秀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洋大學北平部土木工程系,1947年暑假轉入天津的北洋大學紡織工程系。1950年畢業,由國家統一分配到北京清河制呢廠工作。
20世紀50年代初,戴秀生參與了紡織工業部對全國精紡毛織品質量標準的制定。從原料使用規範、紗支系列和產品設計規格的確定入手,通過批量試生產和各項物理指標的測試結果,制定出坯布和成品質量的檢驗標準,在過去只考慮表面疵點的基礎上增加對坯布和成品物理指標的考核,以促使產品實物質量得到穩定提高。她配合紡織工業部蹲點小組解決了染花問題,提高了成品一等品率。1954年初,又主持解決了絲毛混紡產品染色的關鍵技術,保證了北京清河制呢廠當年生產計畫的完成。
2、意外事故
1957年4月,戴秀生被派赴蘇聯莫斯科昆采沃毛染織廠、莫寧毛織廠、加里寧毛紡廠和蘇聯毛紡研究院研修。1958年8月回國後,調到北京紡織科學研究所任毛紡組組長。1960年8月,戴秀生在下廠進行毛條軋染新工藝試車時,因工傷導致右手五指粉碎性骨折,經北醫三院診斷需立即截肢以免感染,在北京紡織工業局局長再三請求下,該院骨科專家王大玫教授決定採取她當時獨創的交叉皮瓣手術法,保住了戴秀生的殘肢。戴秀生出院後,調到產品設計研究所任副所長,這顯然是組織上對她的照顧。但她認為自己右手雖然傷殘,但思想上不能殘。她堅持“科研為生產一線服務”的觀點,以研究所為主,組織北京三個精紡廠有關技術人員成立攻關小組,共同研究制定“開發毛滌綸產品”的課題方案。經過反覆討論,針對滌綸纖維的性能和紡織染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關鍵,進行多次試驗,最後取得成功,並打開了外銷渠道。
3、文革時期
1963年初,戴秀生調到北京毛紡織廠任副總工程師兼技術科長,1965年任該廠生產總指揮。正當她要把工廠的生產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她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被開除黨籍,下放勞動。
4、文革後
1974年,隨著黨的政策落實,戴秀生被恢復了黨籍,並被任命為北京毛紡織廠生產副廠長兼總工程師,負責全面生產技術工作。她決心以身作則,帶領全廠職工,要把前幾年失去的時間和損失補回來。經過幾年艱苦的努力,通過整頓、提高、調整產品結構,力推先進技術,取得顯著成效。戴秀生認為要使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必須從紡織染工藝設計方面進行改進,找出各工藝參數的最佳值。為此,她組織技術骨幹,學習套用當時科學院數學所推出的“正交試驗設計”的方法。經半年多的實踐,北京毛紡織廠的主要產品達到了手感挺括活絡、呢面平整光潔、光澤自然柔和的“獨特風格”。
1982年四季度,戴秀生調到北京毛麻絲工業公司任副總經理兼副總工程師;1983年2月,又調到北京毛紡研究所任所長、總工程師兼北京紡織工業總公司副總工程師;1984年5月調任北京紡織工業總公司副總工程師。為縮小我國毛紡織品在產品質量和品種開發方面與國際水平的差距,戴秀生通過國際羊毛局連續五年請英國毛紡設計專家到國內講課及進行專題研討,並多次組織北京四個毛紡廠的設計人員出國考察,開闊眼界,掌握先進的設計理念。她還多次組織並主持了為全國毛紡設計人員主辦的“毛紡織產品設計與染整”學習班,把她和老一輩專家的畢生心得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中、青年毛紡科技人員。
5、榮譽
1、戴秀生於1954年、1980年、1984年先後3次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範
2、1979年和1983年先後兩次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3、1991年被授予北京市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開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成就及榮譽

1、建國初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我國精紡毛紡織廠所用毛條供應緊張,而國家庫存卻積壓了大量的柞蠶絲條。1954年,北京只有利用積壓的柞蠶絲條,開發絲毛混紡產品,才能完成全年的生產任務。但當時絲毛混紡產品的染色問題是生產技術的難關。領導把這一攻關任務交給了剛畢業不久的技術員戴秀生負責。
戴秀生廢寢忘食查找國內外有關資料,先後提出了各種方案與攻關小組成員們研究討論,反覆試驗,逐漸認識到羊毛和柞蠶絲雖同屬蛋白質纖維,但兩種纖維的微觀結構和化學元素的組成卻有較大差別,它們在染色時的上色率也隨之不同,因此經匹染後的混紡織品達不到市場所需要的顏色深淺一致的素色效果。若將毛條和柞蠶絲條分開單獨用不同的染色工藝條件,按統一的顏色標樣進行條染後,再將兩種纖維混合進行生產是可以解決的。但當時工廠沒有條染設備,最後戴秀生決定在工廠現有可利用的設備條件下,從改進工藝入手。為提高柞蠶絲纖維對染液的親和力,先將柞蠶絲條用媒染劑鉻明礬預處理,經復洗烘乾後再與白毛條混合梳理成混合條,根據不同品種進行試生產,最後通過大車生產的絲毛混紡織物和絨線,在外觀色澤鮮艷度、勻染度、染色牢度等方面都達到了理想的效果,保證了當年生產任務的完成。該技術攻關項目獲得了北京市合理化建議獎。
20世紀50年代初,新型合成纖維滌綸誕生後,毛滌混紡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隨之興起。國內各精紡毛紡織廠也逐漸開展了毛滌綸的試生產。1961年戴秀生任北京紡織工業局產品設計研究所副所長時,制定了“開發毛滌綸產品”的研究課題。她首先組織北京各精紡廠有關技術人員成立技術攻關小組,蒐集國內外生產毛滌綸的技術資料,結合各廠設備條件,提出攻關要點,制定紡、織、染整工藝設計的試製方案。
由於滌綸纖維為高結晶度疏水性纖維,國外一般採用分散型染料在高溫高壓條染設備中染色;為了防止毛滌綸穿著時起球,在後整理過程中需經高溫定型。當時北京各精紡廠都不具備這兩種設備,戴秀生提出在常溫常壓條染設備上用“載體染色法”解決滌綸的染色問題。通過對不同種類載體的實驗對比,篩選用國產冬青油(水楊酸甲酯)為載體。經試驗,這種常溫染色具有滌綸纖維表面分離出來的低聚物很少,並且易於沖洗,浮色少,在紡紗過程中皮輥繞毛現象很少,紗線疵點少等優點。關於防止毛滌綸起球問題,戴秀生考慮圍繞如何控制滌綸纖維不向紗線表面滑移入手,制定紡、織、染整合理的工藝設計。如提高紡紗線密度,一般定為80-100支,採用股線,加大股線捻係數,改善紗線表面光潔度;為了增加成品光澤,採用正反捻紗線的組合,織造時用圓眼焊接綜絲以減少紗線的摩擦,在後整理時加強煮呢和罐蒸的定型效果等。通過以上一系列措施,進行了小批量試生產,毛滌綸的實物質量有滑、挺、爽的風格。經對織物的起球、水洗後的褶襉和落水變形的測試,其結果達到和超過了國外毛滌綸的水平。
戴秀生根據當時北京毛紡織廠60支純毛烏黑凡立丁在香港市場暢銷的信息,了解到烏黑顏色是當時的流行色,因此及時組織生產烏黑毛滌綸,向外提樣爭取訂貨,很快簽立了訂貨契約。烏黑毛滌綸在香港市場銷售轟動一時,香港的報紙等為烏黑毛滌綸大做宣傳,並譽之為“王牌”產品。毛滌綸的成功開發,打開了外銷渠道,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果。北京毛紡織廠在毛滌綸正式投產後,將大量庫存的細短烏拉圭毛條混入50%的滌綸,彌補了毛條長度和強力的不足,生產出高支紗的毛滌綸,解決了長期資金積壓,促進了資金的周轉。
1963年初,戴秀生調任北京毛紡織廠副總工程師兼技術科長。她狠抓技術管理制度的落實,並對主要產品的原料使用規範和紡紗工藝設計進行了調整和改進,使半成品質量的提高有了保證,同時針對各類產品制定了合理的、典型的後整理工藝,使產品的實物質量有了穩定提高。1964年在全國精紡毛織品實物質量評比會上,北京毛紡織廠的全毛華達呢、嗶嘰和凡立丁均被評為全國同行業第一。尤其是凡立丁,除手感彈性、呢麵條乾和光澤都很出色外,經落水變形試驗後,在各地區十幾塊凡立丁中,只有北京毛紡織廠的樣品仍然保持表面平整光滑,達到了最高的五級標準。
2、文革後期
“文化大革命”後期,戴秀生於1974年任北京毛紡織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負責全面的生產技術工作。然而由於過去幾年在生產管理上的停滯和失誤,工廠的生產已瀕臨危境。面對困難重重的局面,戴秀生決定首先恢復和整頓原有的生產管理制度;大力調整產品結構,從思想上把全廠生產納入到“質量品種第一”的軌道上來。為了嚴抓管理,重新恢復工廠的信譽,戴秀生主動接了12匹漂白華達呢訂貨契約。她組織科室和車間有關人員討論,制定出漂白產品管理細則50條,對每道工序都規定了清潔標準和檢查內容,保證產品上機前機台、環境、容器工具無雜毛及油污。毛條不著地,坯布下機及時包好,定點存放。染部專人修擇補,專機整理。辛勤的勞動獲得了出色的成果,投產14匹漂白華達呢全都合格。經過艱苦的努力,北京毛紡織廠的產品質量大為提高。1977年在蘭州全國精紡產品實物質量評比會上,共評出了13塊優質品,作為全國同行業趕超標準,其中有7塊是北京毛紡織廠的產品。1978年底,北京毛紡織廠被評為北京市紡織工業戰線第一個“質量信得過工廠”。
在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上滌綸纖維已發展很快,國際市場流行的毛滌產品的混合比例由50年代初的45%羊毛、55%滌綸,調整為30%羊毛、70%滌綸的低檔混紡產品。當時國內大多數精紡廠也相繼效仿生產;但戴秀生認為國內外具體情況不盡相同,產品的定位不能照搬。因為國內滌綸的生產起步較晚,各廠所用滌綸和染輔料大部分依靠進口,而國產羊毛的自梳條在數量和質量上較50年代初都有所提高,當時國家號召各毛紡企業多用國毛以節約外匯。但由於國毛長度短,用純國毛做原料只能做些低支紗的中檔產品;如果摻入滌綸改善混合條的纖維平均長度,是可以提高可紡性的,然而北京毛紡織廠的設備是50 年代引進的,適合做高中檔全毛和低比例滌綸混紡產品,生產高比例滌綸混紡紗時,由於滌綸強力大,對紡紗設備關鍵部件損傷嚴重。於是戴秀生組織技術人員開發80%羊毛、20%滌綸的系列產品,如70支紗高級毛滌單面花呢、毛滌薄花呢、毛滌華達呢等。在紡紗過程中,細紗千錠時斷頭率與純毛紗比大大降低,毛紗的成紗率顯著提高,紗疵少,條幹均勻。該系列產品與同品種的純毛產品對比,外觀呢面光澤和手感彈性酷似純毛產品,在實物質量檢測如落水變形、褶襉的穩定性、織物的耐磨和強力等方面,都優於純毛織物。最後大批量安排生產,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後來國內許多精紡廠都相繼採用這種混合比例進行生產,都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隨後,戴秀生努力提高產品的實物質量,趕超國際水平。她組織全廠技術人員學習和推廣套用先進的“正交試驗設計”多因素的優選方法,找出主要產品紡、織、染整工藝各項參數的最佳值。經過半年多的實踐,使北京毛紡織廠的產品實物質量具有手感挺括活絡、光澤自然柔和、呢面平整光潔的“獨特風格”,保持了北京毛紡織廠在歷次全國精紡產品質量評比會上獲取名牌優質數量居同行業首位的好成績。經戴秀生改進設計的高級全毛單面花呢和她開創的高級毛滌單面花呢深受國內市場歡迎。其中高級全毛單面花呢在1979年、1984年兩次獲國家金獎;高級毛滌單面花呢獲國家銀獎。戴秀生撰寫的《高級單面花呢紡織染整工藝設計》論文,1984年被評為全國毛紡織年會優秀論文。
為了使北京毛紡織廠的各項技術經濟指標進一步提高,戴秀生結合技術改造,調整了傳統的紡織工藝流程。將特殊的高檔產品的工藝流程改為:細紗→半自動絡筒→高速併線→捻線(後改為倍捻);輕薄的匹染產品,採取白毛條經復精梳後再紡紗,以保證毛紗的光潔度和條幹均勻度。通過這兩項措施,減少了紗疵、織疵、接頭和織造的台時斷頭,從而降低了修擇補工時,提高了半成品質量。成品一等品率平均達到98.5%,百米結辮率最低每月0.6個,全年平均1.5個以下,用毛率為10%,各項技術經濟指標水平居全國同行業首位。
3、開發高級襯衫面料
1978年,國際毛料市場以輕薄產品為主要趨勢。戴秀生組織和具體指導設計人員研究試製100支“毛滌維也納”和120支“精毛和時紡”高級襯衫面料,填補了當時國內最輕薄毛織物的空白。其中100支“毛滌維也納”表面光滑,手感活絡有彈性,彩格鮮艷典雅,1979年訂貨量比1978年增加了五倍。120支“精毛和時紡”每米單重只有150克,薄如蟬翼,手感滑糯活絡,因屬精品,每米利潤為一般毛織物的三四倍。該面料被北京襯衫廠採用,製成國王牌襯衫出口,每件售價250元港幣,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
1988年,在北京市場,粗絨線由於品種單一,顏色單調,造成大量積壓、減價出售。在這種情況下,戴秀生及時對毛紡研究所試驗工廠的絨線車間提出建議,將傳統顏色單一的絞紗染色方法改為毛條染色,生產花色絨線和防縮防蛀功能性絨線。由於條染絨線顏色豐富新穎,具有高檔感,深受消費者歡迎,售價較原有絨線高20%,仍供不應求。上海第一百貨公司與北京毛紡研究所簽訂了長期包銷契約,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1988年,戴秀生領導研製生產單經單緯的純毛防縮披肩,對漿紗工藝和漿料的配比、織造規格設計、印花技術等方面與有關技術人員共同研究,摸索出一整套較為合理的工藝。北京毛紡織廠、北京第二毛紡織廠與北京毛紡科學研究所試驗工廠合作,進行了批量生產。因當時披肩是高級服飾用品的新潮流,深受國內外消費者歡迎,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1984年戴秀生親自主持對“羊毛變性”科研成果的推廣套用研討會。並組織北京三個精紡廠有關技術人員組成推廣小組,對羊毛變性工藝和技術要點進行了反覆討論,結合生產實際制定試驗方案;但經大車實驗結果不夠理想,生產困難。戴秀生到現場考察,對工藝條件、助劑用量,以及變性過程中各階段的操作法提出了改進意見,改善了生產的可行性,並決定在北京毛紡織廠批量試生產,最後取得成功,從而正式生產仿羊絨女士呢、仿羊絨花呢,取得了豐厚的經濟效益。1986年該項目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4、退休後成果
戴秀生退休後,應北京第二毛紡織廠邀請,無償幫助該廠開發附加值高的仿羊絨型的系列產品:單面花呢、薄花呢、貢絲錦,並利用羊毛變性技術處理半細毛,開發仿馬海毛薄花呢。這四類產品通過批量試生產,產品的實物質量明顯提高。經推銷取得20萬米訂單,將當時北京第二毛紡織廠產品的平均利潤從每米0.25元提高到30元左右,當年新增利稅500萬元以上。1999年戴秀生應清河毛紡織廠領導的邀請,與該廠技術人員共同研究調整產品結構,對原有產品設計規格和染整工藝條件進行改進,開發了高附加值的仿羊絨系列產品,為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創造了條件。

人物評價

戴秀生具有崇高的理想,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堅忍不拔的意志,鍥而不捨的精神。她為人正直,生活儉樸,嚴於律己,公而忘私,淡泊名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我國毛紡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人物簡歷

1928年12月 出生於河北省博野縣。
1950年6月 畢業於北洋大學紡織工程系,獲學士學位。
1950-1957年 北京清河制呢廠技術員、工程師、室主任。
1957-1958年 蘇聯毛紡科學研究院研修。
1958-1961年 北京紡織科學研究所毛紡組組長。
1961-1963年 北京紡織產品設計研究所副所長。
1963-1982年 北京毛紡織廠副總工程師兼技術科科長、生產副廠長兼總工程師。
1982-1983年 北京毛麻絲工業公司副經理兼副總工程師。
1983-1984年 北京毛紡科學研究所所長兼總工程師,兼北京紡織工業總公司副總工程師。
1984-1990年 北京紡織工業總公司副總工程師。
1990年- 退休。

主要論著

1 、戴秀生.高級單面花呢紡織染整工藝設計.北京紡織,1981(3)
2 、戴秀生.赴英考察毛精紡染整技術見聞.北京紡織,1979(2)
3 、戴秀生,董家錚.52屆國際紡織衣料交易會和西德市場調研報告.毛紡科技,1985(1)
4 、戴秀生.赴日產品調研及技術考察報告.毛紡科技,1987(3)
5 、戴秀生.精紡毛織物風格特徵.北京紡織,1991(2)
6 、戴秀生.毛紡新產品開發研討.北京紡織,1991(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