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欣然(1849—1919),又名春榮,廣東大埔縣茶陽鎮安樂村汶上人。
父教裕,敦孝友弟。母彭氏,早死。他因家貧往南洋謀生,最初幫人掌簿記,收入微薄,都悉數寄家奉養父親繼母。後來自己開業經營,收入漸豐。
他自幼聰明,從商之後經常自學,手不釋卷。義和團起義之後,中國的積弱完全暴露,清政府下旨各省興辦學堂,他即捐資15萬元資辦潮州、大埔、新加坡、檳榔嶼等地的10多所學校,又捐資3萬元在北京、潮州、大埔等地設立醫局施藥給貧苦百姓。其他如建橋、修路、置渡船等,舉凡公益慈善事業,幾乎都是有求必應。光緒三十三年(1907)縣裡鬧饑荒,他從各地運回幾十萬石米,平分發給老百姓,清廷到南洋考察政治的大臣戴鴻慈,獲悉春榮其人其事,頗覺驚奇。鴻慈任法部尚書時,在北京籌建一座模範監獄,他也曾捐資3萬元。後來,戴鴻慈和駐英使臣劉玉麟還先後兩次推薦他為駐檳榔嶼領事兼新加坡總領事。
他曾手書一道遺訓,開頭說:“天地之寶,當與天下共之,份中應為之事,當視力之所及勉而行之。幸處富足之地,而不善其用,借天地之財,成一己之德,何其愚乃爾!”這便是他一生從商不喜居奇,經營不樂兼併的註腳。
民國八年(1919)春榮病逝,享年71歲。安葬時,大埔縣議會曾為他立紀德碑於茶陽印山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