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昊(原瀋陽市城工委委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戴昊(1909—1949.7.20),原名戴福純。出生於遼寧瀋陽古城子村。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瀋陽區委副書記、公安局局長,蒲河總區區委副書記、保全大隊隊長,瀋陽市城工委委員等職。1949年7月20日因病逝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昊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09年
  • 逝世日期:1949年7月20日
  • 出生地:遼寧瀋陽古城子村
  • 原名:戴福純
人物生平,人物榮譽,

人物生平

戴昊,原名戴福純,1909年生於遼寧瀋陽城東南的古城子村。10歲時父親去世,靠叔父資助上國小。15歲時,母親病逝。次年,戴昊到一家筆店裡學徒,不久又考入市內電話局實習生傳習班學習,結業後做了實習生。1928年考入張學良辦的東北學兵隊。學習期間,常讀一些進步刊物,也參加基督教青年會主持的一些社會活動,思想激進。
“九一八”事變後,他流亡到北平。結識東北大學學生宋黎、張金輝(原名張雅軒)等,同好友那拯彬、金映等參加救國會工作。1932年初隨張金輝一起潛回瀋陽,奔走在清河、鐵嶺、開原、新民、法庫等地,聯絡抗日力量。1932年3月,在國聯調查團來沈前夕,戴昊、張金輝返回瀋陽與宋黎等會合,發動學生、工人、農民、職員、醫生、商人等各界人士寫信、寫文章,揭露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東北的罪行。並把文章譯成英文,通過英國領事館、教會學校,輾轉交到調查團團長手中。
1932年5月,戴昊與宋黎、張金輝、江濤、那拯彬等去遼西一帶繼續組織武裝力量,很快形成一支千餘人的隊伍,組成東北抗日義勇軍總指揮部,戴昊為指揮部軍事負責人之一。總部設在新民縣東20里的長溝沿,活躍在瀋陽、新民、法庫之間的三角地帶。他們不斷襲擊敵人,爆破鐵路、橋樑,又聯絡其他義勇軍聯合攻打瀋陽城,襲擊瀋陽飛機場。10月,在一次攻打新民的戰鬥後,戴昊與江濤隨一支隊伍撤至秀水河子一帶,日軍跟蹤而來,義勇軍化整為零,隱蔽在民眾中。日軍找不到義勇軍,就抓捕百姓,戴昊與江濤亦被捕。日軍用盡酷刑逼供,他們都堅貞不屈,終在民眾的營救下脫險。
1933年春,宋黎、張金輝、江濤、戴昊等人又潛回瀋陽,組織起中華抗日鐵血團。戴昊以《泰東日報》記者身份,或在偽軍中策反,或與義勇軍秘密往來,更經常編印抗日傳單、標語在民眾中散發。先後在大西邊門裡炸過一家煙館,在南滿站(今瀋陽站)及日本領事館製造爆炸事件,擾得敵人日夜不寧。鐵血團的組織曾發展到鐵嶺、開原等地,並與那裡的義勇軍保持著聯繫。
1934年5月,戴昊隨宋黎、張金輝二人到北平抗日救國會總部。張金輝的哥哥張希堯組織他們成立一個讀書會,學習馬列主義,戴昊的思想得到系統武裝。不久戴昊在東北大學任軍訓員。這期間他積極參加抗日活動,一度被國民黨特務扣押40多天,後懾於形勢,始被解釋。戴昊的革命鬥志鍛鍊得更加堅強,這年冬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戴昊入黨後,在北平黨組織的領導下,從事秘密活動,在北平學聯發起的救災活動和“一二·九”學生運動中都是骨幹。
1937年9月,戴昊與焦若愚等一起被派到平西遊擊隊開展工作。12月25日平西遊擊隊改編為晉察冀軍區第五支隊,戴昊任三總隊七大隊指導員。五支隊轉戰各地,1938年4月13日淶源大捷,重創敵軍。戰後部隊整訓,大隊改為營建制。8月9日,五支隊改編為晉察冀軍區第三團,戴昊先後在部隊任敵工科科長、組織科科長、教導隊長、教導員等職。
1941年戴昊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學習結束後,分配在黨中央某機關第三室工作。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戴昊奉命調回瀋陽。11月3日,被任命為瀋陽區委副書記兼公安局局長,25日八路軍主動撤出瀋陽市區,戴昊轉任蒲河總區區委副書記兼保全大隊隊長。
當時,蒲河地區由地主、日偽殘餘勾結國民黨搞起“聯莊會”,即“東大會”、“西大會”,組成地主武裝,活動極為猖狂。11月29日戴昊來蒲河時,“東大會”竟糾集千餘人,包圍了蒲河村,聲言要攆走共產黨。戴昊這時的保全大隊只有兩個班的兵力,敵我力量相差懸殊,形勢危急。戴昊一方面通過當地一開明地主吳子余轉告“東大會”頭目,必須立即解除包圍,解散隊伍,可不追究其反對民主政府的罪行;一面聯繫援軍。次日,楊奎斌帶領工人集訓隊急來應援,行至城北古城子村外,又遭“西大會”截擊,形勢更加嚴重。戴昊仍沉著與“東大會”周旋,開展政治攻勢。“東大會”頭目懾於民主政府的威力,亦不敢輕舉妄動。12月5日,彭龍飛領導的民主聯軍保全三旅八團,連夜由馬官橋出發,分兵兩路抄襲“東大會”,戴昊指揮保全隊由村內配合,里外夾擊,不到一小時擊潰了“東大會”,又突襲古城子“西大會”,逮捕並公開處決了反動頭目盛蔚冰等,有力地打擊了這一帶反動勢力。蒲河區民主政府站穩了腳跟,迅速推開了反奸除霸、減租減息工作,人民民眾發動起來了。在蒲河地區組建了6個分區政府,保全大隊也得到充實,擴編下轄兩個中隊,各分區政府也建起了分區小隊,還組織起一支90人的公安隊,在英達、舊站設兩個派出所,武裝力量發展到360人,迅速發展成為瀋陽北郊的一個根據地。
1946年3月,國民黨軍占據瀋陽後,利用優勢兵力四出進犯,3月20日進入英達、舊站等近郊及瀋撫交通要道。戴昊帶領蒲河保全大隊與之展開了拉鋸戰,於4月6日進擊舊站地區,29日夜襲仲官屯,5月1日又在蔡台子設伏,消滅了國民黨新6軍、青年遠征軍207師的進犯敵人。
1946年4月,在沈、鐵、撫三市縣的交匯地,中長鐵路與吉沈鐵路間三角地帶,組建起沈、鐵、撫聯合縣,成立了縣保全團。戴昊先後任縣委副書記、書記,並一直擔任縣保全團團長,領導縣委、縣保全團,堅持在國民黨統治東北的黨、政、軍中心地瀋陽外圍百餘里內,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直到東北全境解放。
沈鐵撫聯合縣地近瀋陽,國民黨軍隊經常自沈、鐵、撫三個方向出兵圍剿。戴昊率領縣委及保全團時面穿插敵人空隙轉移,時而轉入敵後以攻為守;或伏擊小股之敵,或集中兵力打擊孤立之敵,或跳出敵包圍圈伺機再迂迴轉進,或大踏步伸進,乘敵不備,迎頭痛擊,搞得敵人捉摸不定,窮於應付。戴昊帶領縣保全團,在國民黨軍“剿總”的眼皮底下,與國民黨軍隊周旋了兩年,大小戰鬥可數者138次,屢創敵軍,並在戰鬥中壯大了自己,縣保全團逐漸發展到600多人。
戴昊作戰勇敢,身先士卒,戰鬥必親臨前線指揮,哪裡危險就出現在哪裡,因而曾多次負傷。他的工作任務十分繁重,1947年8月後,又兼瀋陽市城工委委員,負責武裝部的工作。他工作勤懇,善於學習,研究總結經驗。在工作、戰鬥的間隙里他堅持寫日記,現在保存下來的1946、1947兩年的日記,記錄了當時戰鬥、工作、學習的情況,是了解研究當年敵我戰鬥生活的寶貴資料。他還親手寫了《部隊所處環境與發展簡史》《對敵阻擊與移動防禦》等多篇有價值的文章。
1948年以後,東北的國民黨軍隊龜縮在幾座孤城裡。戴昊所在的團,已發展成具有完備的營、連、排等建制的團,還組建有武工隊、偵察排,各營編有機炮連。1948年7月31日改編為一師二團,不久奉命參加了解放瀋陽的戰鬥。
1948年11月18日,二團離沈進關,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40軍153師458團,圍駐在北平近郊,爭取古城的和平解放。這期間經政治部主任鄭孝風介紹,2月13日,戴昊與該師文工團團員周琳結婚。
北平解放後,458團沿平漢路長驅南下,1949年5月部隊在湖北廣水一帶駐防。約月余進駐武漢,戴昊這時積勞成疾病倒了,診斷為粟粒結核,經多方醫治無效,於1949年7月20日逝世。7月25日,武漢警備區在武漢中山公園文化廳,為戴昊舉行莊嚴的追悼會。戴昊遺體安葬在龜山腳下烈士陵園。

人物榮譽

1947年11月12日,遼東軍區為戴昊記大功二次,並授英雄獎章一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