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
最早的行當大約是宋雜劇的末泥、引戲、副淨、副末和裝孤五種行當,當時稱為腳色。到元雜劇分末、旦、淨三大類,到清朝,崑劇分“江湖十二角色”。不同的劇種也有不同的行當,廣東粵劇分末、淨、生、旦、醜、外、小生、貼、夫、雜十大行;秦腔分為四生、六旦、兩淨、一醜共十三行;京劇分為生、旦、淨、醜、小生、文堂、武行七行,每一行當又分為很多細緻的行當,如旦角又分為青衣、花旦、花衫、武旦、刀馬旦、老旦、閨門旦、潑辣旦、旗旦、玩笑旦和丑角應工的彩旦。這些行當大都是以性別、年齡、性格、身份、職務、地位、道德情操、化妝特點、表演技藝的側重來劃分的。例如在京劇各行當表演的要求上就有“老生要弓,旦角要松,小生要冷,花臉要撐,武生取當中”的身段法則,在戲曲人才的培育上,行當的選擇,歸工歸路的測定都是非常慎重的,由此可見行當的區別所在。不過,儘管劃分很具體,但主要是從表演的程式和規範來要求,演員則是可以除演本工角色外兼工或應工甚至反串其他行當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