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偶》是徐夢圓 /GALI演唱的歌曲,發行於2022年7月12日,收錄於同名專輯《戲偶》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戲偶
- 歌曲原唱:徐夢圓、GALI
- 填詞:徐夢圓、GALI
- 譜曲:徐夢圓、GALI
- 編曲:徐夢圓
- 發行日期:2022年7月12日
- 製作人:徐夢圓
- 錄音師:Nudnik@森林音樂工作室/Neezy @CUE MUSIC (錄音室:CUE MUSIC)
- 混音/母帶:Nudnik@森林音樂工作室
- 封面設計:雪夢
- 項目統籌:謝秋實/橙花悠
- 藝人經紀:小飯/橙花悠
- 出品:炙熱星河
《戲偶》是徐夢圓 /GALI演唱的歌曲,發行於2022年7月12日,收錄於同名專輯《戲偶》中。
《戲偶》是徐夢圓 /GALI演唱的歌曲,發行於2022年7月12日,收錄於同名專輯《戲偶》中。1歌詞歌曲徐夢圓:站我身後伸出冰冷的手操縱著我在舞台背後線在抖動沒有血的心動只有那血盆大口嘴角面容展示人心醜陋虛假笑容他們自己...
布袋戲偶的造型隨著其不同時期的演變,其造型與尺寸均有極大的變化。在早期籠底戲至1950年多使用泉州戲偶,其中以泉州江加走的「花園頭」布袋戲偶及黃良司、黃才司兄弟的「塗門頭」最為人稱道,江加走一生所刻偶頭在萬件以上;後其子江朝鉉繼承家業,父子兩人所刻偶頭為台灣布袋戲團所普遍使用。在七七事變...
單檔布袋戲的演出,無法依靠戲偶本身的面部神情與靈活的肢體作精彩表演,且布袋戲的舞台台面是空的,戲偶走路、跑步、騎馬動作等也均為藝人雙手騰空執偶作虛擬表演,全靠藝人的操偶技巧,方能使戲偶栩栩如生。因此,藝人操偶除須結合手指、手掌,配之以適度腕力和平穩、有勁、有節奏的動作,使戲偶的舞台表演動作...
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漢族傳統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
精木偶又稱小木偶,偶長40厘米。雖然小巧玲瓏,卻動作精確、文武兼備、靈活自如。一些細小的人物動作,如舞水袖、抖髯口、拿扇子等都能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是深受兒童和普通觀眾喜愛的劇種。以上三種木偶戲均是在舞台上表演,舞台背後根據故事布置不同的背景畫,使木偶表演更加生動傳神。被單戲則是木偶戲中比較簡單...
1978年,萊西岱墅西漢木槨墓中出土了一件大木偶,屬考古發掘的一項重大發現,引起國內外考古界及有關方面的極大關注。該木偶高193厘米,肢體由13段木條組成,關節可活動,坐、立、跪兼善。是迄今所發現年代最早、個頭最大的木製偶實物,被稱為中國木偶之最。經考證,萊西是木偶戲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造型 萊西木偶...
“杖頭木偶”全長有一米左右,又叫“托偶托戲”,還有一種更通俗的叫法為“三根棒”。即一個木偶由三根棒組成,主棒支撐木偶頭部,能控制耳、眼、鼻、嘴的閉合、張開、轉動以及頭頸上下左右的扭轉;另兩根棒操縱木偶人的雙手,又稱“手挑子”。表演時,演者兩手能運用自如、靈活準確地把握手中的各種道具,被...
此舉意味著聯合國將把福建木偶戲傳承人培養計畫在全球推廣,組織其他國家的藝術家、興趣愛好者前來學習交流,讓世界遺產實現世界人民共享。2014年10月19日晚上,唯鼎文創第三波活動之“香橙沙龍”系列項目“偶·遇”漳州木偶主題文創沙龍於漳州艾美百貨優乙咖啡館二樓舉行,團市委、招商銀行漳州市分行、閩南師範大學相關...
曲長城木偶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有著重要的藝術價值和實用演出價值。明朝末年,曲長城村就有人表演木偶戲,藝人用竹桿,白布製作長約1米、寬約0.6米的小戲台,圍前上端為台口,表演者及其樂隊隱於台後,邊演唱或口含口哨吹奏曲譜以代台詞,同時操作木偶表演動作,樂器有小鼓、小鑔、小鑼、板胡、二胡、...
《台灣布袋戲偶雕刻藝術》是2009年晨星出版社出版的作品,作者是洪淑珍,類型是平裝。內容介紹 台灣布袋戲偶雕刻的發展歷程,可分為五個時期,即:摸索期、萌芽期、興盛期、轉型期與多元發展期。在台灣專業布袋戲偶雕刻師中,以彰化「巧成真」家族歷史最悠久,也最具開創性。「巧成真」的戲偶雕刻,由徐析森創始於...
都市文化搖籃里的海派木偶戲 萌芽中的海派術偶戲 爭奇鬥豔的木偶戲 紅星木偶京劇團的崛起 精兵強將匯聚上海 百年大計育人為本 木偶人共同的節日 《中國木偶史》引起的思考和行動 海派木偶戲的拓荒者 終身痴心為水偶 兒童劇藝術家和木偶戲 海派木偶戲的一代宗師 木偶世家的傳人 天生我材為木偶 造就了輝煌時代...
布袋戲(閩南語讀音:boo dei hi)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是最常看到的漢族民間戲曲表演之一。是閩南語系的傳統地方戲劇之一。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木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
合陽線戲,又稱"線腔戲",俗稱"線胡胡戲"。其角色形象酷似唐俑和"來報子",有"郭禿"遺痕,因而它歷史悠久。合陽線戲偶高80至90厘米,初期偶身扁平,無手足,以袖袍代之。提線5至7根(頭3,手2,腰1), 特殊需要加至13根,線長約1米(名為"低線"); 七十年代後舞台更新,藝人在高空操作,"高線"...
台灣皮影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在台灣稱皮影戲為“皮猴戲”。據傳明代由華南一帶傳入,主要流傳於高雄縣一帶。影人形體一般約24厘米左右,造型多用曲線,用色不多。基本介紹 台灣皮影戲屬潮州皮影系統,一般傳統雕刻的戲偶大概在八寸至一尺之間,包括桌、椅、山水、樓閣、廳堂、植物背景等皆用牛皮雕制。因...
又因戲曲藝術的極大繁榮,木偶戲退縮為食戲曲余唾的小道雜藝。生存條件的惡化,使木偶戲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逐步由城市向鄉村發展。民間在操辦喪葬的時候,仍然習慣用木偶戲來沖喪。明代以後基本以服務紅白喜事祭奠演出為主。到了清代,河北吳橋扁擔偶異軍突起,演出極盛。18世紀末,內黃蔣新張村蔣某因生活所迫,逃...
台灣皮影戲屬潮州皮影系統,俗稱皮猴戲或皮戲。在清代已經盛行於台南、高雄、屏東等地。據老藝人估計,清末台灣南部一帶至少在百團以上,可見清代台灣南部皮影戲之盛。介紹 台灣皮影戲屬潮州皮影系統,一般傳統雕刻的戲偶大概在八寸至一尺之間,包括桌、椅、山水、樓閣、廳堂、植物背景等皆用牛皮雕制。因皮影戲是采...
木偶戲的"演員"是雙重的,真正當眾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繪成的戲劇角色,又是為人操縱的戲具。 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軌跡,大體分三個階段:⑴三雕七畫階段。由藝人先雕頭形,再畫臉譜,以區別人物,造型主要靠畫臉。⑵雕繪結合階段。造型、雕刻、繪畫並重,講求創造性和技法性,出現了專業偶頭...
同時形成了一整套規範的操線功夫(傳統基本線規),以及獨具特色的偶頭雕刻,偶像造型藝術與製作工藝。 2005年,泉州傀儡戲的主要傳承者泉州市木偶劇團,被聯合國南南合作網示範基地,批准為“聯合國南南合作網木偶藝術項目示範基地”。2006年5月20日,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被列入...
中國地方木偶戲的一種。布袋戲是把傀儡托在掌上搬演,所以在台灣,布袋戲又叫做「掌中戲」。因戲偶小巧而裝以小戲籠,與提線木偶大籠相對,故又名之為小籠。台灣的布袋戲是由漳州、泉州、潮州一帶隨著移民來的,不過,在台灣倒也發展出自己的本土特色。簡介 從早年師承唐山師父,專門演出代代相傳的老戲碼;到...
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而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戲之通稱。常看到,也是最容易操作的,稱之為手偶(Hand Puppet),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