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機出自《Muv-Luv Alternative》指的是對抗BETA用的巨大人型兵器。全名是“戰術步行攻擊機”。在此之前的戰爭乃是以戰鬥機為中心而爭奪制空權的形式,但在具有強大地對空火力的BETA光線屬種出現之後,戰鬥機可說完全派不上用場了。因此,人類在1974年開發了對BETA戰用的巨大人型兵器“戰術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術機
- 外文名:Tactical machine
- 其他名稱:戰鬥機
- 飾演:戰爭
- 配音:電視劇
- 登場作品:Muv-Luv Alternative
- 年齡:1974
- 作用:對抗BETA
- 出現時間:1974年
世代劃分
各國機體
由美國開發的人類最早的戰術機,自然是第一世代。世界上有中、日等30餘國採用,也有許多衍生機種。藉由裝備和系統主機的更換,從開發以來已經過37個年頭,仍然是聯合國軍和各國戰術機甲部隊的主力之一。之前已從美軍第一線部隊退下作為純外銷機種使用。
F-14“雄貓”
1980年代為配合大型特殊飛彈[火鳥]而由美國海軍開發的第二世代戰術機。以高速匍伏飛行(貼地飛行)和一擊離脫戰法的套用為主眼採用復座式設計,比F-15還大一號其主機採用的可變輔助翼有很高的運動能力,但構造卻極其複雜。
美軍以“幽靈”為基礎而開發的第二世代戰術機。由於也有其他國家配備,亦有多種衍生機型。美軍戰術機部隊的主力。
以“鷹式”為基礎,多次強化綜合性能後的最新衍生型,號稱最強的第二世代戰術機。亦是美軍主力機種。性能實質上已為準第三世代;由於美軍F-22的配備時間嚴重推遲,因此仍有著許多再強化構想。 《MUV-LUV ATE》中為VG和史黛拉的座機。
F-15E的性能強化型,為(不死鳥計畫)下的產物。藉由軟硬體升級,模組化式外掛肩/背部推進器並安裝與開發中的F-22同型主機,有著遠超過同世代機的機動力。《Muv-luv ATE》中作為易卜拉欣.杜爾中尉的座機。
美國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公司所設計的第二世代輕型戰術機。美國於1980年代為因應戰力增強的計畫,先後配備了F-14與F-15兩種高性能的戰術機;但由於該兩種機型的生產條件與費用均過於高昂,因此造成配備速度減緩的問題。有鑒於此,需要一種能快速量產配備,而又具有第二世代機等級(當時第一線戰術機性能)戰鬥力的機種。在這種背景下的“輕型戰術機計畫”(正式名稱為LWTSF計畫)使F-16誕生。由於該機以廉價、快速的即戰力為主眼,因此性能面的擴張性相當的小,但由於成功的實現了小型與輕量化,有著優秀的運動性能及格鬥戰能力,美國除自己配備外也賣給買不起F-15的部隊(如中國台灣);自D型開始外型有了變更,主要是修改肩部裝甲區塊與小腿部裝甲,以達到耐久力的提升和作戰時間的延長。許多美軍衛士稱其為“Viper”,是延續自LWTSF計畫時期的稱呼。1986年正式開始服役。
F-20A (F-5G) “虎鯊”
美軍的次世代主力機型,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公司所開發的第三世代戰場壓制戰術機。生產數量尚少,但有著勝過其他第三世代戰術機的高度匿蹤能力和機動性,故有戰場支配戰術機的別稱。頭部攝影機的設計概念比較類似昆蟲的複眼,是當前少數將對戰術機作戰納入主功能的機種。匿蹤性、主機性能與機動性等均為現行戰術機之冠。由於美軍現行戰術機運用思想以配合G彈作戰的火力投射為中心,故該機與美軍其他舊世代機相同,不重視近戰能力的強化(美軍戰術機只有短刀,中國與日本均有長刀)。12.5事件中迎戰主要搭乘不知火和擊震的叛軍精銳,達到了敵我交換率7比1的傲人戰績,展現了機體性能上的優勢。但也由於數量上的壓倒性劣勢和駕駛熟練度的差距等因素,而有多台遭到沙霧上尉率領的叛軍主力擊墜。頭部形狀設計和淒乃煌類似是由於同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製造的緣故。《MUV-LUV ATE》中為里昂.久瀨、夏蓉.埃姆等的座機,系先行量產型F-22A。
與F-22同時競爭美軍ATSF(先進戰術步行戰鬥機)第三世代戰術機寶座失敗的機體,整體性能與F-22不相上下,尤其在近接戰鬥的對應能力一向更是F-22所不及之處(此機原始配備包含長刀,專用突擊炮還有安裝刺刀)兩機模擬對抗四十次中有十八勝十四敗的優勢(其餘五次平手,三次無效)但由於維修整備性較F-22低,加上同時期美軍的戰術機作戰要求改以配合G彈(五次元重力炸彈)為重心因此以單機戰鬥力為主眼的本機最後未被採用,原型機現位於愛德華空軍基地的露天機棚,被譏為“世界最貴的鐵屑”。諷刺的是,本機原始概念反較F-22符合ATSF中“對人造戰術兵器”的高機動/近接作戰要求。
MiG-21bis
F-4的改造機型。由於蘇聯的戰術需求,因此極度重視接近戰能力和運動性能,和標準型F-4的最大差異在於頭部和大腿部等地外裝簡略並輕量化,及手腳部件重新設計等。
蘇聯真正的“純國產戰術機”,也是蘇聯最初的第二世代機種類,機體上仍保有許多第一世代機的設計特徵。
Mig-29 “燕式”
Mig-29的原型機代號。
Mig-29戰術機發展型的概念實驗機。該機採用的相關技術在Mig-35得到實用化。
Mig-35(Mig-29OVT)
蘇聯制第二世代戰術機。是第二世代機中第一種以與BETA肉搏為設計主眼的機體。因此和他國同時期機種相比,在近戰微調機動性上特別突出。“前腕部電鋸”“肩/膝部固定刀刃翼”等固定接近戰武裝也是因此機的運用成功而開始成為蘇系國家戰術機的標準配備。本來是蘇聯次期戰術機的主力,但因為Su-37的出現而減產;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腰部裝甲設計, Su-37有配置能讓機體緊急停止與後退的逆噴射引擎,本機沒有。
蘇聯制第三世代戰術機。Su-27提升而來的機型(原為Su-27M2),加上美國諾斯洛普公司的流出資料而修改完成。西側(蘇聯對歐美的稱呼)視為準第三世代(2.5世代)。
第二世代戰術機。過去的統一中華戰線軍是以其獨自改良F-4“幽靈”所誕生的J-8 “殲擊8型”,經美方受權而大量生產做為主力機體。而殲8在F-4的眾多衍生機中也算是相當優秀的。但終究是以第一世代的F-4為藍本改造出來的機型,其能力隨著時間經過逐漸到達瓶頸。有鑒於此,在1980年代開始倡導引入新型機的必要性。在此曾考慮引進F-16“戰隼”的可能性,但對於以支援F-15為前提而生產的“廉價戰術機”F-16之性能,*河蟹*表達了不滿。倘若要引入高價的F-15系列,以當時的國力而言也有經濟上的問題。另一方面,當時的以色列原先與美國共同開發新型戰術機“幼獅”(Lavi-拉維,希伯來文〝幼獅〞之意),由於美方將對BETA戰略轉變為以運用G彈為前提,而停止了對“幼獅”的開發支援,開發工作因而中斷。眼見此一狀況的統一中華軍,聘請了“幼獅”的開發人員,和國內的科學家共同進行F-16的改良計畫。至此,以“幼獅”的開發經驗所培養出來的第二世代戰術機技術為基礎,統一中華軍所追求的,以在大陸上的HIVE中戰鬥為前提,重視接近戰能力的戰術機誕生了,這就是殲擊10型。機身較為小型化,但具有高度近身格鬥戰性能。前腕部外緣及從膝部裝甲延伸至小腿前端的部份配有高碳纖維制刀刃,增進格鬥戰的殺傷力。另外為了將使用貼附攻擊的戰車級BETA予以爆破並排除,胸部區塊和腰部區塊前方配有反應裝甲。武裝為82型戰術突擊炮和重量級、增強打擊能力的接近戰用79式長刀和圓形盾牌等統一中華戰線的特有裝備。也可加掛飛彈發射器做為制壓支援用。1994年正式在統一中華戰線陸軍開始服役。《MUV-LUV ATE》中作為崔亦菲的座機(J-10X)。
第二世代戰術機。中國台灣研發生產的F-18增程改進型(最初設定為F-16)。
擊震(げきしん) 戰術步行戰鬥機(F-4J/TSF-TYPE77)
第一世代戰術機。F-4“幽靈”的日產版本。自1977年正式配備以來,改良過相當多次;由於主機的換裝和裝甲的材質更新,具有準第二世代機的性能;迄今仍為日軍戰術機部隊的主力。
不知火的強化型以將來的武裝強化為主眼,強化了結構與動力源,出力比原有的不知火強化了15%,但有著消耗增加(續戰時間縮短)的問題,只生產了100多架。多數多交由老手駕駛員進行資料收集等試驗性質的運用。
不知火的(新型試驗機)事實上是以壱型丙為藍本,各部零件換上美制第三世代機試驗零件後的(日皮美骨機)已確知頭部偵蒐系統,肩部推進器,腿腳部均重新設計;腰部零件設計則由Su-37的設計修改而來性能由於使用正規美制零件(非仿製同級品)而有顯著提升,但嚴格來說是帝國軍新型戰術機開發中的過渡性質產物。原型機是除F-22以外機動力上唯今能匹敵F-15·ACTV“活動鷹式”的機種。《MUV-LUV ATE》中作為勇哉.布里吉斯的座機。
日軍以F-15J“陽炎”為基礎,作為第三世代機型的基本技術研究用而開發的高等練習機。以沿用不知火的量產組件為前提重新設計後,在97年正式配備。
1982年由日本帝國*河蟹*城內省下單開發的F-4的改造機型。主眼在近戰機動層面上的強化,因此裝甲改採重點防護,強化近戰機動迴旋、瞬間加速等爆發式能力;但機體平衡性極差,非常仰賴駕駛員的技術。曾有在模擬戰中擊敗美國F-15(當時是C型)的紀錄。性能面上為準第二世代機。
以F-4J改“瑞鶴”的後繼機身分開發的純日產戰術機。實際上是以不知火的開發資料為本做出來的特殊用途機種。為日軍的精銳,直屬於將軍家族的“斯衛軍”所使用的機型。由於“高貴者應挺身於人民之前戰鬥”這樣的思想,作為供將軍家族成員和其護衛而使用的機體,特別重視格鬥戰能力和機動性的強化。近戰能力為各國戰術機中頂級水平,但代價是武裝籌載能力大幅低下。《MUV-LUV ATE》中作為篁唯依的座機(武御雷TYPE-00F)。
法國脫離ECTSF計畫後獨自開發的第三世代戰術機。
瑞典制第三世代多用途戰術機。是為了配合瑞典特有的峽灣地形作戰而開發。
F-4為最早開發之戰術機,而在世界各國使用多年。E型為更新航空電子設備、裝甲輕量化及換裝跳躍單位主機之準第二世代改良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