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性礦產遠景調查部署研究及關鍵技術示範》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擔任主要完成單位,呂志成、李超嶺、陳建平、李玉龍、藺志永、陳叢林、顏廷傑、薛建玲、李豐丹、王新春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略性礦產遠景調查部署研究及關鍵技術示範
- 獲獎序號:20150027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 主要完成人:呂志成、李超嶺、陳建平、李玉龍、藺志永、陳叢林、顏廷傑、薛建玲、李豐丹、王新春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5-2-15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 等級:二等
項目摘要
上世紀80年代末至2004年前的20餘年間,由於受礦產勘查投入不足和地勘體制改革等原因,我國礦產勘查的前期基礎性礦產調查工作一直處於十分薄弱的局面,中小比例尺(1:20萬為主)物化探工作發現的大量找礦線索未能進一步系統查證和評價,導致勘查選區依據不足,新發現礦產地逐年減少,後備勘查基地嚴重短缺。依據零星找礦線索部署的礦產勘查風險過大,直接影響到礦產勘查的找礦效果。
為構建我國礦產基礎調查(礦產遠景調查)和礦產勘查工作的合理布局,扭轉後備勘查基地不足和勘查風險過大的被動局面。2004年-2006年,國土資源部、財政部利用中央分成礦產資源補償費安排開展了戰略性礦產遠景調查工作(以下簡稱“礦產遠景調查”或“礦調”)。其首要目標是開展重要成礦區帶礦產遠景調查選區部署研究,完成新形勢下礦產遠景調查工作的頂層設計;建立調查的方法技術體系;研製關鍵技術並示範;建立原始資料和成果資料資料庫。
為實現上述目標,本項目從2004年-2012年,投入總經費1380萬元,組織相關專家、大區地調中心和有關地調院,通過調研、專家研討、試點、示範、技術培訓等方式,研究提出了礦產遠景調查工作的頂層設計,建立了一整套技術要求和規程,研製礦產遠景調查成果資料資料庫管理系統、遙感技術套用及深部三維立體預測系統並示範推廣,培訓各類技術人員2000餘人。
通過七年的實施,項目全面完成了預定的目標任務,取得了一批創新性成果,明確了礦產遠景調查的定位、主要工作內容等;創建了1:5萬區域性礦產遠景調查一整套技術要求和工作指南;系統完成了我國21個重要成礦區帶礦產遠景調查選區部署研究,提出419個1:5萬圖幅部署建議;開展了西部乾旱地區及無地面控制遙感技術示範研究;研製礦產遠景調查成果資料資料庫管理系統,並在野外工作中得到推廣套用;建立了區域三維礦產預測理論與方法技術體系,並在福建永梅等地區開展了三維預測與評價示範;利用土壤、水系沉積物國家一級標準物質組合製備了標準監控樣400件,制定了1:5萬地球化學普查樣品質量監控方案;建立了97個項目的原始數據和成果資料資料庫,形成網路平台社會化服務技術。
項目成果不僅為科學、規範、有序地部署和實施礦產遠景調查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而且為構建我國礦產工作合理布局、促進找礦重大突破等國家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基礎。根據項目安排的97個生產項目中,新發現礦產地185處(大中型47處)。圈定找礦靶區915個。培養了一批熟悉礦產和GIS等專業的複合型人才。該成果多次為中國地質調查局向國土資源部和國務院報告的有關材料所引用,作為國家地質礦產工作巨觀決策的依據,也為國土資源部相關司局及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開展的礦產資源規劃、基礎性公益性礦產調查評價等工作提供了信息支撐和決策依據,為地質調查評價專項等後續開展的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礦產遠景調查工作提供了技術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