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總動員:美國國內二戰史

戰爭總動員:美國國內二戰史

《戰爭總動員:美國國內二戰史》是2013年中國長安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陸樂。

基本介紹

  • 書名:戰爭總動員:美國二戰國內史
  • 又名:All-out Nationwide: U.S Homefront In World War II
  • 作者:陸樂
  • ISBN:9787510705175
  • 類別:人文社科/政治軍事
  • 頁數:416
  • 定價:79.80
  • 出版社:中國長安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12
  • 裝幀:平裝、膠版紙
  • 開本:16開
  • 品牌:指文圖書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點評,編輯推薦,文摘(一),文摘(二),後記,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上千張精美的二戰美國戰時海報為主要切入點,首次向讀者詳細展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後方社會發展中的點點滴滴。全書共由12章組成,涵蓋了當時美國國內戰爭動員工作的各個方面,包括戰事宣傳、資助盟友、招募徵兵、促進生產、物資供給、戰爭債券、民間援助、反敵反特、疾控預防等多個方面,讓讀者從另一個不為人知的側面認識到,整個美國是如何從一個漠不關心的中立者轉變成一個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而竭盡全力的主戰者。本書不僅是對國內相關領域的一個有益補充,同時亦是一部介紹美國二戰期間社會進程的簡明斷代史。

作者簡介

陸樂,男,上海人,一九八六年出生。二〇〇八年自大學畢業後在上海一大型國有企業擔任管理計畫工作。出於對軍事和歷史等題材的興趣愛好,其本人已完成了多部圖書的出版,包括翻譯了戰爭回憶錄《尖叫的死神——漢斯-烏爾里希·魯德爾全傳》,同時還完成了《蘇俄海軍驅逐艦全史圖鑑》(上、中、下三冊)的編著工作。

目錄

第一章 鼓舞士氣
第二章 敵我分明
第三章 厲兵秣馬
第四章 加速生產
第五章 軍需補給
第六章 軍工安全
第七章 戰爭債券
第八章 定額配給
第九章 後方支持
第十章 巾幗英雄
第十一章 謹言慎行
第十二章 疾控預防
後記

點評

作為總體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各國均相當重視戰時宣傳,而海報則是戰時宣傳最為直觀的手段之一。但目前國內外對戰爭海報的研究非常之少。陸樂先生是國內這方面最為深入的研究者,曾在本人主編的《深度戰爭》上發表過《二戰美國海報》一文。這一本通過海報來進行講述的《美國二戰國內史》,是水到渠成之作,不但為讀者提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視角,讓大家能夠了解美國在二戰中的戰時宣傳,更能夠讓我們看到海報在推動美國取得勝利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唐思(reichsrommel),專業勛賞文化文集《號角》主編
但凡研究戰爭者,往往把眼光放在前線戰士的生死搏殺,亦或是雙方將帥的殫思竭慮上,對其他方面則多有忽視。而這本《戰爭總動員》將從一個極為有趣的視窗——戰爭海報,來一窺美國普通民眾是如何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烽火。本書中的畫面能幫助今天的我們了解那場殘酷戰爭中更多的細節,正是這些無數的細節綜合成的偉力,最終埋葬了法西斯。
——顧劍,《最後的空戰:劍指柏林》作者
絕大部分人熱衷研究美軍在二戰中的作戰行動,卻很少關注美國國內情況。本書結合二戰期間大量精美的宣傳海報,揭示了世界第一強國在二戰中發揮重大作用的內在因素,那就是勝利始終源於後方!
——趙瑋,《鋼鐵、鮮血、神話》作者&《巨人的碰撞》譯者
德國人和日本人在戰術層面上可能並不遜色於美國人,但讓他們無法企及的卻是來自美國後方的龐大物資補給和資金支持。美軍緣何在二戰中取勝?本書或許能從新穎的角度給你帶來更多的啟發。
——胡燁(一劍傾心),《武裝黨衛軍第二“帝國”師官方戰史》作者
很多人都認為,美軍之所以能取得二戰的勝利,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結於二戰後期對德國和日本本土持續發起的空中打擊;然而,本書將提供一個全新的闡釋,它會讓你驚訝地發現,真正拖垮軸心國的,根本就不是美軍的航空大隊抑或是戰鬥艦隊——美國後方夜以繼日的生產能力與源源不斷的財政資金讓軸心國徒呼奈何,或許勝負的裁決早在美國宣戰的那一刻便已作出。
——蒙創波,《天火焚魔》作者

編輯推薦

看美國如何借戰爭這把雙刃劍稱霸世界!
美國二戰海報大集錦!該領域資深研究者鼎力之作,眾多軍事作家聯袂推薦!
堆山積海的作戰物資,盈千累萬的戰爭債券,隆隆作響的民主兵工廠……用數以千計的戰時海報描繪那條被遺忘的戰線
海報里的戰爭:沒有硝煙的第二戰場,無有殺戮的敵我較量
同仇敵愾的全民總動員:講述美國在二戰中怎樣從熟視無睹的旁觀者轉變為力挽狂瀾的主戰者
20萬文字+上千幅彩色圖片:以獨特的二戰宣傳海報為視覺視窗,深度展示二戰美國大後方的點點滴滴與社會變遷

文摘(一)

美國東部時間4月30日晚上9點20分,摩根索靠坐在羅斯福旁邊,一旁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工作人員還在忙著調試話筒、擴音器以及廣播信號輸出器。9點30分整,美國民眾聽到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聲音,這個聲音來自摩根索。“針對眾多美國民眾關心的國防計畫何時開始的問題,美國政府將於明天上午給出正式的答案。”摩根索隨後設問道,“很多人可能會問:‘我們能做些什麼?’我的回答是,美國國防債券和印花稅票將在美國的每個州、每個縣、每個城市、每個小鎮上對外發售……任何一位公民都有權購買以為美國的國防工作儘自己綿薄之力”。停頓片刻後,摩根索接著補充說,“還有人會問:‘那政府需要我們的儲蓄做什麼?’這是個好問題,因為你的政府希望為你們中的每一位創造一個持有美國民主份額的機會,一個捍衛民主和捫心自問‘我是否甘願付出’的機會”。
發言結束之後,摩根索拿出一張準備好的面值500美元的債券向民眾表示,自己手中拿著的債券將於明天上午與其他債券一起公開出售。隨後廣播切換至千里之外的堪薩斯城,由該市郵政局局長弗蘭克·沃克(Frank Walker)宣布國防債券和印花儲的蓄購買已正式開始,他提到摩根索手中的這張債券正是由他親自轉交給對方的,而這第一張債券的購買者就是美國總統羅斯福。此時廣播切換回白宮,羅斯福開始正式談話,他希望各位愛國的美國公民“都能在民眾和政府之間搭建起一座溝通的橋樑,通過購買債券和印花稅票來保衛家園並捍衛美國政府歷來提倡的自由”。
這次“爐邊談話”等於正式宣布美國政府開始實施債券推廣計畫。就在這次談話的前一天,《紐約郵報》的首席經濟專欄記者西爾維婭·波特(Sylvia Porter)在分析了摩根索的債券推行方案之後隨即撰文對即將進行首秀的美國國防債券進行了點評,而這篇神作中的諸多預測在後來均被一一驗證:“明天早上的華盛頓,羅斯福總統將會購買第一張國防債券,這標誌著美國乃至全世界最大規模的一次債券計畫將正式開始……有超過1.6萬家郵局和上千家銀行將在明天同時開售債券,這將是一戰時期自由債券的翻版,儘管我認為這兩者之間至少有一點不同,那就是當年的那些高壓宣傳和強迫兜售伎倆將不復存在;然而對作為8000萬親身經歷過那段時期的美國人來說,他們似乎看不出這兩者之間的更多差別……財政部希望通過一年半的債券推廣從中籌集30~40億美元的資金,只是當年伴隨債券不請自來的徵稅工作讓很多經濟觀察家們對這一目標持謹慎態度……”

文摘(二)

第46任財政部部長威廉·麥卡杜(William McAdoo)在數十年後重新審視前輩的各種工作後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蔡斯並未將債券和民眾內心的愛國意識結合起來,而這恰恰是債券推行工作未能圓滿成功的重要因素。麥卡杜在日後筆錄回想中曾認為:“蔡斯先生顯然沒把握住當時民眾的一種情緒,這種情緒顯然觸手可及但卻未曾被加以利用。”而麥卡杜的這種觀點也就此為美國推行戰爭債券提供了一個崇高而神聖的等價轉換:愛國行為。實際上,梅明格在推出南方地區的首期債券前也曾小規模地進行了所謂“愛國”宣傳,只不過他們宣揚的這種愛國更多地只是從維護農奴主和資本家的立場來考慮的。但在麥卡杜看來,無論是何種方法,一旦民眾的愛國情緒被帶動出來,那么只要再提供一個環境合適的溫床,戰爭債券的銷售量便會節節攀升,同時,這種運作也會因其冠以“愛國”的頭銜而顯得無可厚非。
美國於1917年宣布加入一戰後,麥卡杜就按照這種思路重新構建了戰爭債券的推行模式:他將自由、 獨立、正義等褒義觀點與愛國意識強行綁定起來,並從1917年4月24日起前後推出了4期戰爭債券,名為“自由債券”(Liberty Bond),另外在戰後還單獨推出了1期“勝利債券”(Victory Bond)。此外,麥卡杜還首次提出了“戰爭儲蓄印花”(war savings stamp)的概念。通過和美國郵政部的合作,麥卡杜對外宣布,民眾同樣可以通過購買戰爭儲蓄印花來表達愛國意願。單張戰爭儲蓄印花面值5美元,以年複利率4%計算,償還期5年,換句話說,單張印花稅票售價只有4.12美元。為防止幾人合夥購買所產生的負面效果,這些印花稅票被要求統一放在一個印有購買者名字的收集冊中,購買者只有憑著這張被稱為“儲蓄憑證”的收集冊以及印花稅票才能在償還到期後最終兌換成功。
不過根據第一期債券發售結束後美國財政部的統計顯示,麥卡杜的這一嘗試顯然並未奏效,只有約550萬名美國人購買了這期債券,籌到的資金也只有20多億美元,遠低於50億美元的預設目標。為了刺激更多的人購買債券,麥卡杜決定將債券利率由原先的3.5%提至4%,後又宣布自1918年2月1日起將印花稅票面值每月上調1美分,同時強調任何購買者都可無條件退還該種儲蓄印花。不過麥卡杜公開的自願準則並非表里如一:他開始針對一些大型企業和公司強行劃定債券購買的最低數量,然而此舉在無形中悖離了麥卡杜之前提出的所謂“自由”原則,也為後來幾期債券推行計畫的最終失敗早早地埋下了伏筆。
除了嘗試這些經濟措施以外,頗具洞察力的麥卡杜還通過公眾信息委員會(Committee on Public Information)的宣傳力量向民眾刻意灌輸一種購買債券和愛國相等價的觀念。這個於1917年4月由威爾遜總統親自下令成立並委派自由派記者喬治·克里爾(George Creel)擔任主席的宣傳機構很快便和財政部達成了一致意見。為了確保債券銷售工作的順利展開,克里爾的手下開始通過報紙、雜誌、海報等多種媒體形式向美國民眾極力兜售這一思想,其整體設計思路和麥卡杜的邏輯簡直是如出一轍。以隨後開始的第二期和第三期債券為統計,這個委員會為債券印刷的海報數量不下1400萬張,櫥窗布告超過900萬份,另有各類紐扣宣傳徽章達850餘萬枚。如此血本的投入按照歷史學家史蒂芬·沃恩(Stephen Vaughn)數十年後的說法,就是“幾乎任何一張宣傳戰爭債券的一戰海報無外乎皆出自公眾信息委員會之手”;或者更為嚴格地說來,當時除去一些軍隊徵兵海報以外,公眾信息委員會及其受僱畫家與文字工作者幾乎大包大攬地為這個國家創作了大部分海報。
另外,經威爾遜總統的允許,公眾信息委員會分支又特別成立了一個由威廉·布萊爾(William Blair)任總負責人的“四分鐘演說處”(Four Minute Men),派專人在電影院、劇場和商店內進行四分鐘左右的演說。由於布萊爾本人也是債券計畫的積極支持者,於是在他的授意下,很多演說的主旨除去煽動美國民眾的反德情緒之外,更多的便是推銷債券。按照克里爾的說法,這個演說處和整個公眾信息委員會的工作人員似乎都在和民眾的思想進行戰鬥。除去這個帶有志願性質的宣傳機構以外,克里爾還邀請了眾多文娛界頭牌明星為政府的債券推行工作搖旗吶喊,甚至像喜劇大師卓別林都在1918年自掏腰包為公共信息委員會拍攝了一部11分鐘的宣傳片《債券》以向民眾介紹自由債券的各種優點。

後記

當法國畫家朱爾斯·謝雷於1869年在他自己位於巴黎的小印刷坊里把他兩年前創作的一幅畫作變成第一張真正意義的彩色現代海報時,這個印刷工的兒子或許還不知道,自己已將古典繪畫藝術與當時社會的時髦言語有機地結合了起來。這當然還要得益於當時日趨成熟的平版印刷技術,它讓這些光鮮的海報開始逐漸出現在巴黎的街頭巷尾,並迅速在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流行起來,並最終形成了一個嶄新時尚的藝術門類。同時,人們也很快就意識到,一張看似輕若鴻毛的海報除了具有極強的信息傳遞功能之外,還蘊含著重似千斤的宣傳力量。
四十餘年之後,戰爭性質的海報終於在一戰中登上了歷史舞台。在那個沒有廣播、電視等現代化傳媒手段的時代里,一張張張貼的海報無疑成為了政府動員人民加入戰爭的首要工具。然而毋庸置疑的是,真正讓戰爭海報大展拳腳的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對於美國人來說,雖然他們加入戰爭的時間遠比其他幾個同盟國戰友來得晚,但到戰爭結束時,他們創作的上百萬份海報數量卻絲毫不遜色於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美國政府在戰爭伊始就清楚地意識到了海報的重要性,故此政府號召全國的美術畫家和知識分子群策群力,各抒所長;於是海報畫家們用他們那天馬行空般的想像力有力地將整個民族的積極性都調動到了極致。這一張張海報,消除的是戰爭的恐懼,喚醒的是民眾的良知,激發的是民主的理想,期盼的是永久的和平。海報動員了每一個人,無論男女老幼,都要為國家作出自己的貢獻;也正是畫家們的妙筆生花,策劃者的字斟句酌,才將海報儼然變成了向民眾灌輸必要的愛國主義和積極態度的工具。
其實在我看來,此書並不能簡單地看成是一本戰爭題材的畫冊,那一張張構思精巧且畫面精美的宣傳海報更多的是我們洞察二戰時期美國國內社會的一個視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似乎都將更多的目光放在前線的美國軍隊上,談論美軍航空編隊如何依靠摧枯拉朽的戰略轟炸擊垮整個德國和日本的工業命脈,分析美國海軍艦隊如何將不可一世的日本聯合艦隊逼入絕境,探討美國陸軍如何能在德軍防線中鍥開缺口而直搗第三帝國的腹地……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美國人之所以贏得兩次世界大戰的勝利,首要原因或許就在於這個國家被充分調動和挖掘出來的自身潛力。戰爭並非只是兩國軍隊之間的較量,更在於兵戎雙方在各個層面上的角力。兵策所云的“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若沒有大後方源源不斷地將這些提供給軍隊,那么因缺少“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所需的千金日費,焉可復舉百萬貔虎歟?
當然,若我們拋開一切戰爭和政治因素,不管這些海報出自政府機構、商業公司還是民間組織,我們仍能透過那一句句有力的話語和一張張富有感染力的畫面,清晰地感受到這些海報所蘊含的一個民族團結一致的巨大凝聚力並深深地為之所震撼。這些海報所能衡量的不僅僅只是美國人對於文化傳統的承載,更是他們對諸多普世道德的完美詮釋。正如歷史學家德索托·布朗所言的:“縱使時光流逝、社會變遷,過去的這些海報還是能在你的心底留下印跡;誠然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它們的確有些滑稽荒誕,但它們給你心靈上帶來的感觸仍是十分強烈的。”
自高中時期買下兩冊《戰爭海報收藏》之後,便由此對戰爭海報產生了濃厚興趣,故此完成本書多少也算了卻了我心中多年以來的一個夙願。當然,此書也可看成是本人早先發表於《深度戰爭》創刊期中《大音希聲:二戰美國海報賞析》一文的全面修正和補充,然前作漏誤頻出,自讓我深感自己膚見譾識、款學寡聞,且多乃以郄視文之見。此番執筆中雖已旁求博考,但不免書中魯魚帝虎、瑕隙秕謬之誤,煩請諸位讀者不吝斧正,代為研幾深淺,在此一併道謝。
陸 樂
2013年10月於上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