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東南亞經濟史(1945-2005年)

戰後東南亞經濟史(1945-2005年)

東南亞地區是當今世界上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一體化的進程中,東南亞不是走在最前列,但東南亞適應了經濟發展的時代潮流,推出了適合自身發展的經濟戰略與策略。東南亞人以敏銳的反應力和競爭精神,不斷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兩種資本、兩種資源和兩種市場的能力,充分拓展區域經濟合作,所有這些都表現出東南亞各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遠見卓識。

基本介紹

  • 書名:戰後東南亞經濟史(1945-2005年)
  • 作者:覃主元 等
  • ISBN:10位[7105083581]13位[9787105083589]
  • 定價:¥65.00元
  •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7-1
內容提要,目錄,

內容提要

東南亞各國與中國同屬開發中國家,各國經濟發展處於不同的層次,東南亞各國經濟和中國經濟互補性強,與中國國情具有相似點。而且東南亞地區是華人、華僑最為集中的地區,與中國有相同的文化傳統和親密的血緣關係。在擴大對外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必須了解東協各國的經濟發展史、經濟制度、經濟發展現狀,這樣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立於不敗之地。同時,認真研究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中的經驗與教訓,可以使我們少走彎路。東南亞各國構建的獨立經濟發展模式,能為我們的經濟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鑑。
本書在內容上,突出對東南亞各國經濟發展史進行全面系統撰述和對經濟發展特點與經濟發展規律的點評。在體例上,突破已有專著僅從幾個主要國家的經濟發展史或國別經濟狀況撰述的狀況,對東協十國戰後的經濟發展史進行系統、整體的研究和闡述。

目錄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東協區域經濟合作的歷程與前景
第一節 塑型磨合時期——集中於政治意義上的聯合(1967-1975年)
第二節 奠定基礎時期——東協區域經濟合作步伐明顯加快(1976-1989年)
一、東協區域內的經濟合作
二、東協區域外的經濟合作
第三節 突破性進展時期——大東協的形成與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構建(1990-2005年)
一、大東協的形成
二、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的構建
三、東協經濟一體化的推進
四、“10+3”與“10+l”機制的構築
五、東協內部次區域合作的加強
六、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合作機制和制度基礎的完善
第四節 東協區域經濟合作的前景
一、東協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趨勢
二、東協區域經濟合作的制約因素
第三章 新加坡的經濟發展
第一節 殖民時期的經濟遺產(1945年前)
第二節 傳統轉口貿易階段(1945--1958年)
第三節 進口替代——工業化的起步階段(1959--1965年)
第四節 出口導向——發展工業出口階段(1965年8月-1979年)
一、調整經濟發展戰略
二、迅速發展外向型經濟
三、外向型經濟成效顯著
第五節 經濟重組——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階段(1980--1984年)
一、從勞動密集型到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轉變
二、經濟重組計畫受挫
第六節 經濟轉型——技術升級換代促進經濟成長的新階段(1985--1996年)
一、調整經濟政策
二、技術升級面臨的挑戰
三、跨世紀發展戰略
四、轉型期經濟發展的特點與成效
第七節 亞洲金融風暴和經濟發展的新戰略(1997--2005年)
一、重災區中的輕災國
二、有效應對金融風暴的原因
三、經濟成長波動的加劇
四、調整與重組措施
五、經濟穩步增長的態勢與成效
第八節 新加坡經濟發展點評
一、新加坡創造經濟奇蹟的成功經驗
二、新加坡經濟的脆弱性及其原因
第四章 汶萊的經濟發展
第五章 泰國的經濟發展
第六章 印度尼西亞的經濟發展
第七章 菲律賓經濟的發展
第八章 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
第九章 越南的經濟發展
第十章 寮國的經濟發展
第十一章 緬甸的經濟發展
第十二章 高棉的經濟發展
參考書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