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雙耳柳葉形銅矛是青銅器類文物,二級文物,2008年右江河出水,戰國時期銅製矛,現收藏於右江民族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國雙耳柳葉形銅矛
- 館藏地點:右江民族博物館
- 所屬年代:戰國
- 類別:青銅器
戰國雙耳柳葉形銅矛是青銅器類文物,二級文物,2008年右江河出水,戰國時期銅製矛,現收藏於右江民族博物館。
戰國雙耳柳葉形銅矛是青銅器類文物,二級文物,2008年右江河出水,戰國時期銅製矛,現收藏於右江民族博物館。文物規格 通長26厘米,重200克。文物特徵矛身呈柳葉狀,中間起脊,脊以頂端至尾部呈細漸粗。直刃前聚成鋒。骸圓形,...
戰國長銎柳葉形銅矛 戰國長銎柳葉形銅矛是青銅器類文物,三級文物,右江河流域出水,戰國時期銅製矛,現收藏於右江民族博物館。文物歷史 全長24.5厘米,寬4.3厘米,刃部長16厘米。文物特徵 刃呈柳葉狀,雙刃,尖部呈三角形,兩面中脊起棱,扁圓形銎。
戰國柳葉形鋸齒紋、三角回紋銅矛 戰國柳葉形鋸齒紋、三角回紋銅矛是青銅器類文物,二級文物,右江河流域出水,現收藏於右江民族博物館。文物尺寸 矛身長27. 6厘米。文物特徵 整體形狀近似柳葉形,中部有突起的脊棱,脊棱兩側飾有鋸齒紋,器身兩側飾有三角回紋,近柄部處一面飾有鋸齒紋,一面飾有三角回紋。
在弓形雙耳間骹面鑄飾一淺浮雕虎像。在虎首前的骹面有陰刻銘文“成都”二字,刺身脊上另陰刻一“公”字。此帶銘文“成都”矛僅在全國發現一件,十分珍貴,它為研究巴蜀青銅兵器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現收藏於雅安市博物館。文物介紹 青銅質。弧形窄刃,刺身呈柳葉狀,圓弧形脊,中空至尖。在弓形雙耳間骹面...
“成都”銘文矛是戰國時期文物,現收藏於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考古中心)。文物歷史 “成都”銘文矛,2016年從四川川成都蒲江飛虎村出土,現收藏於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考古中心)。文物特徵 “成都”銘文矛,長20.5厘米、寬3.2厘米。文物鑑賞 “成都”銘文矛,呈弧形刃柳葉形刺身圓弧形脊,弓形雙耳間鑄有...
柳葉形矛 柳葉形矛,商代矛屬青銅兵器。矛頭形如柳葉,故名。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前期遺址出土之3件柳葉形銅矛是迄今發現最早之銅矛古樸簡陋,帶有石矛、骨矛特點。
荷包形銅鉞一般有肩,刃部略呈橢圓形,有的腰部微束,整體形如荷包,多見於巴蜀地區,是戰國至漢初巴蜀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在川西、滇西、緬甸北部等地區亦有發現。文物特徵 荷包形銅鉞一般有肩,刃部略呈橢圓形,有的腰部微束,整體形如荷包。分布地區 巴蜀地區 荷包形銅鉞多見於巴蜀地區,是戰國至漢初巴蜀...
西漢蛙形銎銅矛是西漢(前206—公元8年)時期的文物,現收藏於雲南省博物館。 文物歷史 矛是滇國最主要的兵器。滇國青銅器人物造像中許多武士和獵手都執矛。滇國銅矛主要有柳葉形和闊葉形兩種,矛銎上多有花紋或圓雕動物裝飾。文物特徵 滇國銅矛主要有柳葉形和闊葉形兩種,矛銎上多有花紋或圓雕動物裝飾。儀仗兵...
山字格銅劍/戰國—西漢 山字格銅劍/戰國—西漢 銅劍/西漢 銅劍/戰國—西漢 直援銅戈/戰國—西漢 曲援銅戈/戰國—西漢 柳葉形銅矛/戰國 單耳柳葉形銅矛/戰國 雙耳柳葉形銅矛/戰國 雙耳曲刃銅矛/春秋—戰國 雙刃銅鉞/戰國—西漢 銅鉞/西漢 靴形銅鉞/春秋—戰國 銅鉞/戰國 銅斧/戰國—西漢 銅斧/...
清原李家堡石棺墓,春秋晚期一戰國初期墓葬。位於遼寧清原縣北三家鄉李家堡西。1975年清理。石棺東南向,出土陶、石紡輪各一件、夾沙黑褐陶器殘片七件。另外,1978年在李家堡東北的大葫蘆溝口坡地發現石棺墓四座,間距2—3米,出土青銅劍、矛、鉞共四件。其中,曲刃銅矛和柳葉形銅矛分別類似撫順大夥房水庫祝家溝墓...
雙斜肩銅鉞 銅戈 銅戈 銅戈 兩穿弧援銅戈 人形陰陽莖玉具銅劍 空首一字格短劍 雙環首雲紋青銅劍 空首一字格短劍 空首一字格銅劍 圓首一字格短劍 空首一字格銅劍 雲紋三角形銅匕首 人面紋三角形銅匕首 橢圓形銎單鼻柳葉形銅矛 雙耳柳葉形銅矛 菱形銎銅矛 單鼻柳葉形銅矛 柳葉形銅矛 扁直莖三角形銅矛...
誠然,墓地出土銅器也包含少量秦文化因素,如M6出土的銅矛為柳葉形,矛葉橫截面作十字形,宛若四翼,與戶縣宋村M3春秋秦墓出土的銅矛類似,乃典型的秦器。亦出土有少量典型北方文化因素的金器。但總體上遠不及周文化因素豐富鮮明。研究價值 關於墓地代表的聚落性質,初步認定為周代封國或采邑。劉家窪墓地與居址在...
除了需要接裝木柄的扁莖式短劍外,戰國時期,南嶺南北地區還存在一些柄,身合鑄而成的銅短劍。湖南、廣東等地曾出土一些短劍,整體合鑄,劍柄鑄成人形。1974年湖南長沙樹木嶺所出一劍最為典型,人像刻劃細微,大眼、高鼻、頭頂有圓形髮髻,腦後垂一條髮辮,雙耳懸掛粗大的耳墜,胸部裸露,乳房突出,腰間系有圍裙,...
大波那遺址出土器物文化內涵豐富,有南方民族特有的銅鼓和葫蘆笙;有南方乾欄式房屋結構的銅棺,飾鷹、燕、鹿、馬等北方草原文化特徵圖案;有中原文化特點的合瓦型編鐘和六畜銅模型;山字格螺旋紋柄銅劍及柳葉形銅矛為洱海區域青銅時代典型器物。大波那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填補了洱海地區戰國至西漢這一時段考古學文化的...
老龍頭遺址採集的柳葉形壓制石鏃和圓頭刮削器,以及含有一定比例的蚌粉陶片觀察,與昂昂溪遺址相同,屬新石器時代遺存。從出土陶器、銅削、骨鏃、蚌刀等來看,與嫩江下游右岸白金寶文化相似,為青銅時代文化。從遺址東北部出土的紅衣陶雙耳壺、黃褐陶鴨形器(鼎)動物紋青銅牌飾、青銅泡等方面看,與齊齊哈爾大道三家子...
1980年新都馬家場戰國大墓出土一批器物,上面多刻有同一圖符,圖中18就是這個巴蜀文字。1950年新津出土的雲紋銅鍅圈足上的圖像文字,則列於圖中24。此外,還有兩件匙形銅帶鉤上,也有圖像文字的組合。近年出土的大量巴蜀文字印章,亦集中繪在一張圖上;其中以圓印、陰刻者居多。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印文 當中,...
城壩遺址內文化堆積豐富,文化層可達數米,曾出土了大量的具有巴蜀符號的、典型的各類巴蜀式青銅器及漢代文物,如銅戈、銅斧、銅矛、漢代上釉磚等,其中漢磚尤多,數以萬計。宕渠瓦當的發現確切無疑證明——這裡就是古賨故都、宕渠古城。文物部門在城壩遺址內陸續徵集到一些戰國秦漢時期遺物,包括虎鈕淳于、鉦、...
少數墓葬隨葬銅矛、銅劍等青銅兵器。這些青銅兵器應屬於滇文化風格。銀子壇晚期墓葬中出現了棺槨式葬具,隨葬品中也出現了五銖、蓋弓帽、鐵器等,這些應是受漢文化影響的結果。根據對這些漢式器物的觀察,其晚期墓葬的時代約為西漢中晚期,而早期墓葬的時代也可能要早到戰國晚期。紅營盤和銀子壇兩墓地緊鄰,但器物、...
例如,殷周以來的矛頭多為柳葉形或長三角形,有較長的簡形附以環紐,而出土的秦矛則刃體趨向寬而直,變短並附孔以固膠,通體長度穩定在15厘米左右。據《考工記》所載,最長的夷矛不過三尋,約合今5.54米。春秋時代的劍,一般長30厘米左右,戰國時發展到六七十厘米,而出土的三把秦劍,分別為81、89、91....
紅陶圈足杯 第二節 商周時期文物 ·商代象尊 ·商代銅爵 ·商代齒紋銅鐃 ·西周獸面紋銅簋 ·西周雲紋銅鐃(太湖出土)·西周雲紋銅鐃(洲坪出土)·西周虎紋銅鐃 ·西廚雲紋銅鐃(漂沙井出土)·西周雲紋銅鐃(淥江出土)·西周銅鼎 ·西周鳥飾銅鎛 第三節 春秋戰國時期文物 ·春秋越式鼎 ·春秋越式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