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展品為戰國中期文物。口徑24.8厘米,通高17.5厘米。這件銅樽內髹紅漆,外飾錯金銀紋,器蓋飾有4隻昂首欲飛的鳳鳥環鈕。器身以雲紋及龍紋為基本元素,或為雙龍蟠嬉,或為四龍相鬥,工藝精良,富麗堂皇。出土時樽內殘存雞骨,應為盛食器。1987年出土於湖北省荊門市包山2號墓。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戰國中期錯金銀龍紋銅樽
- 出土地點:湖北省荊門市包山2號墓
- 館藏地點:湖北省武漢市東湖路156號
- 所屬年代:周
- 尺寸:口徑24.8厘米,通高17.5厘米
- 類別:青銅器、金、銀
- 所屬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
- 所屬地區:湖北武漢
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戰國中期文物。口徑24.8厘米,通高17.5厘米。青銅器、金、銀。出土時間:1987年,出土地點:湖北省荊門市包山2號墓。
樽出現的時代較晚,多為戰國中晚期,至秦漢時期仍然流行,是東周時期具有時代特點的器物,多為銅器和漆器。考古界約定俗成地將這種形狀的器皿稱為樽,亦有稱盒形樽。樽者,本義為酒具,而目前考古所見器物並非屬酒具,多用作盛食或盛物用。在江陵天星觀2號墓中出土了1件漆樽,器內裝有鏡子等物,故稱之為奩,定名顯然不甚確切。荊門包山2號墓出土的2件銅樽,依遣策記有:“二羽於虍角,皆丹中漆,外二金”。出土時樽內放置著若干家雞的骨骼,可見應該是盛食器。
這件銅樽的製作工藝十分繁複,樽的內部髹滿紅漆,外部斜面上裝飾有四隻對稱的鳳鳥環鈕,昂首欲飛。足部為獸面形。銅質的器表以錯金銀紋為飾,器腹上下緣飾以鉤連雲紋,其他部位的紋飾圖案以變形的龍紋為基本元素,非常巧妙地組合出變形的獸面紋,或為雙龍蟠嬉,或為四龍相鬥,全器工藝精良,富麗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