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珊紅,上海市金山區亭林醫院骨科主任,上海市“亭益行”志願者義診團隊志願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戚珊紅
- 職業:醫生
人物故事,所獲榮譽,
人物故事
在患者心裡,因精湛醫術,他最值得託付;在同事眼中,因天天出勤,他被贊為“365超人”。他,敢為人先,憑藉斷指再植術等創“亭醫”歷史上的多項第一。他,熱衷創新,多項發明解決骨科領域的重大難題。
2009年戚珊紅榮獲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2012年獲全國醫藥衛生系統創先爭優先進個人,多次獲得金山區衛生系統優秀學科帶頭人等,前幾日,他的家庭榮獲2016-2017年度上海市文明家庭。發明專利包括2006年的“一種交鎖髓內釘遠端瞄準微調裝置”、2009年的“一種鎖孔和鎖釘桿過渡配合的交鎖髓內釘”、2015年的“一種交鎖髓內釘瞄準定位桿皮質骨固定裝置”。
精益求精,斷指再植成功病例的締造者
2006年8月的一天,臨近下班時分,戚珊紅接待了一位幾小時前剛被工廠機器截斷大拇指的患者。事發伊始,他即被家人送往市區三甲醫院,但主治醫生認為傷勢過重,基本保指無望,便為其左手傷口做了殘端修補術。
“鄉里人總有一種要保全全身的想法,所以他們來醫院,是希望討要一些福馬林,好把這個斷指一直保存著。”戚珊紅回憶道。當然,作為醫生的責任心,他還是仔細地看了看患者的傷口。的確,手指因機器旋轉撕脫損壞嚴重,之前的殘端修補術也進一步破壞了傷口的血管神經組織,且斷指在五六個小時沒有採取低溫保存措施下變得僵硬而蒼白,暴露在外的肌腱已乾燥發硬。“但我覺得還是可以試一試,把斷指再接回去。”笑言彼時年富力強,戚珊紅在徵得患者的同意後,立即展開手術。
斷指再植手術中,最複雜的是將1根不到1毫米的動脈,以及2根更為細膩的靜脈無縫對接,這已讓人有種“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不可思議。更何況,在這起病例中,被截斷分開的兩者,已因前置的殘端修補術,不再如同紙張撕破立即黏合的這般直接,手術的難度陡然增加。從下午5點開始,冷靜細緻的戚珊紅試圖在顯微鏡下一點一滴地創造奇蹟。整整7個小時後,家人才等來了尚在“熟睡”中的患者。
在醫學界,每一例斷指再植,確切地都應稱為試斷指再植,從來不保證百分百的成功率,但如果不去努力一把,就一定只剩0%的絕對事實。對於患者來講,醫生的勇氣與信念,是極其莫大的激勵,原本的絕望,轉瞬變為希望。戚珊紅清晰地記得,1天后,患者的斷指紅潤了,3天后即有了感覺,一周后斷指可以輕微活動,兩周后已正式“歸隊”,再度與身體完美融合。
執著追求,醫治人生中的最後一次骨折
位於人體大腿最上端的髖部,是老年人最易發骨折的部位。當發生這種被俗稱為人生中的最後一次骨折時,家人礙於傳統觀念,往往會選擇諸如吃藥、牽引躺臥的保守治療方法。但由戚珊紅帶領的亭林醫院骨科團隊,很早前就提出了一個全然不同的醫療理念:“老人家年紀越大,越需要動手術。因為如果他們長期躺臥在床,最容易造成肺部感染,反而會有生命危險,這樣的死亡病例在我們醫院不是一個兩個了。”
誠然,如此的理念,就對醫生的手術要求提出了更高挑戰:手術時長一定要短,介入傷口一定要小,出血量一定要少,保證老人在第二天即能下床活動。功夫不負有心人,過去的10多年裡,從最初65歲以上的老年人即採取保守治療,逐步地,骨科團隊不斷突破這一年齡“天花板”。2015年,醫術精湛又膽大心細的戚珊紅更成功完成了一位105歲老人的髖部骨折手術,再創亭林醫院的一項新紀錄。手術中,他僅僅用時60多分鐘,採用閉合復位髓內釘的微創手術方式,在老人右腿上打了3個直徑2厘米的小洞完成固定,出血量只有30毫升。阿婆第二天即能坐床邊活動右腿。兩周后,她順利出院。此事一經新聞報導,轟動了整個金山地區。
勤奮思考,創新科研出成效
2016年11月,戚珊紅要忙裡偷“閒”,參加在京召開的中華醫學會第十八屆骨科學術會議暨第十一屆COA國際學術大會。會上,一眾國內外大咖將從全國海選的20個骨科創新設計中優選出TOP10。這其中,就有戚珊紅於2015年發明的“一種交鎖髓內釘瞄準定位桿皮質骨固定裝置”。他的創新,使“亭醫”在業內讓人刮目相看。
年少時深受木匠舅舅的影響,戚珊紅也很喜歡拿著刨子、鋸子等倒騰點新式玩樣兒,及至工作後,便將愛好運用在了醫學的發明創新上。每隔幾年,他的發明都能獲得專利。百花齊放不是戚珊紅創新的方向,他的一股韌勁全用在一處目標上,孜孜不倦、精進無涯。
“簡單說,髓內釘是一種固定折斷骨頭的方法,將一根醫用桿插入骨髓腔內,同時在外部插入釘子予以固定。理論上,若把剛才的那根桿子插入骨髓腔內,再用這把電鑽在骨頭上打一個洞,插入釘子就能固定了,但在實際手術中,要讓桿孔與骨頭打孔在絕對的一直線上,以致釘子可以無縫對接插入是相當困難的。所以一般的做法,都會將髓內釘的釘子做得細一些,這樣就可以增加順利插入的機率”。戚珊紅介紹道。
為了儘可能地縮小誤差,紅外線、X光或磁力導航等,是目前國際主流使用的方法。但無論使上怎樣的“高精尖”設備,都無法根本解決這一骨科領域的世界級難題。甚至,這在總部設於瑞士達沃斯的AO國際內固定研究學會的權威人士看來,孔大釘細的誤差是可以被接納的。
但遠在幾萬里之外的中國上海金山亭林醫院的戚珊紅就是不能容忍哪怕只是些微的誤差。理由很簡單:因為不能最牢固地固定骨頭,術後效果將大打折扣。不唯上、只唯真。10多年前,他便開始著手攻克。天道酬勤,2006年設計的“一種交鎖髓內釘遠端瞄準微調裝置”已能做到基本無縫對接,為了讓精準度不斷提高,2009年又發明“一種鎖孔和鎖釘桿過渡配合的交鎖髓內釘”,以及今年入選骨科年會創新設計20強的“一種交鎖髓內釘瞄準定位桿皮質骨固定裝置”。
“現在此項專利的知曉率還很低,所以希望藉由國際型會議,讓我的理念及發明得到更多人的關注。裝置簡單易操作,無需耗費高昂的製造成本,更能為患者帶來福音。”戚珊紅自信在不久的未來,它是可以帶來變革的。
或許有人會問他,“世界這么大,為什麼不出去看看呢?”可是,戚珊紅的世界真的小嗎?對於一個醉心於所熱愛事業的人來說,高山、洋海的地理世界已無法吸引他的注目。他心繫的每一位患者,他希冀攀登的每一座醫術高峰,足已令其捨身忘我、孜孜不倦。但更重要的是,他熱愛的世界正撐起了更多人的生命世界,讓他們可以繼續耕耘、繼續收穫。“這就是做醫生的人,最大的成就感。”儒雅的戚珊紅,微微一笑,真誠而自然。
所獲榮譽
2009年,戚珊紅榮獲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
2012年,獲全國醫藥衛生系統創先爭優先進個人;
多次獲得金山區衛生系統優秀學科帶頭人;
2019年,榮登11月“中國好人榜”。
2020年5月,榮獲“2018-2019年度上海市優秀志願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