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覺得

《我總覺得》是中國著名詩人顧城一九八零年六月寫的一首現代詩,作品藉助於意象的比喻進行並列式的呈現,把焦點集中在一種感覺上面,使這首詩成為有較完整的結構之作。 在“星星”與“綠葡萄”、“人類”與“小彩豆”、“心靈”與“野蜜蜂”之間,詩人所完成的是物象之間的比喻;而在“星星”、“人類”、“心靈”的遙相呼應之間,他卻完成了一種空闊的從物到人、從人到心的思考。“星”與“心”的微妙聯繫,不也是一種隱秘的天人合一和物我共存的暗示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我總覺得
  • 創作年代:1980年6月
  • 作品出處:《顧城詩全編》
  • 文學體裁:現代詩
  • 作者顧城
詩詞原文,賞析,作者簡介,

詩詞原文

我總覺得,
星星曾生長在一起,
像一串綠葡萄,
因為天體的轉動,
滾落到四方。
我總覺得,
人類曾聚集在一起,
像一碟小彩豆,
因為陸地的破裂,
迸濺到各方。
我總覺得,
心靈曾依戀在一起,
像一窩野蜜蜂,
因為生活的風暴,
飛散在遠方。

賞析

顧城(1956-1993),是一位極有個性的朦朧派詩人。他認為“詩就是理想之樹上,閃耀的雨滴”,他要寫的是雨滴中閃現的世界,寫那“遙遠而清晰”的夢,寫夢中的“天國”。他善於以一顆童真的心,展開奇譎的幻想,創造奇異的意象,隱曲地表現詩人的生命體驗與審美理想,因此,他被稱為“童話詩人”。在《我總覺得》這首詩中,詩人以孩子的心靈去觀察和感受世界,透過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表現了自己對生活的理性*思考,道出了人與人之間缺乏心靈溝通的遺憾與無奈,是一曲發人深省的理想悲歌。
這首詩由三節構成,每一節的前三句是寫“我”理想中的世界,後兩句寫現實生活。我們先來看看“我”理想中的世界。“我總覺得/星星曾生長在一起/像一串綠葡萄”,“我總覺得/人類曾聚集在一起/像一碟小彩豆”,“我總覺得/心靈曾依戀在一起/像一窩野蜜蜂”。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寫出了“我”理想中的世界,這個世界是如此地美麗、溫馨。星星像一串綠葡萄生長在一起,人類像一碟小彩豆聚集在一起,心靈像一窩野蜜蜂依戀在一起。它們的特點都是聚攏在一起。“綠葡萄”、“小彩豆”、“野蜜蜂”都是孩子們熟悉的事物,與兒童的生活密切相關,詩人通過比喻的方式,給人以具體可感的形象,讓人產生聯想。這一組意象使人們認識到,世界應該是美好的,人類應該聚集在一起,互相幫助,心靈溝通,共創美好的生活。但是詩人理想中的世界畢竟只是一個理想,這個理想在現實中又不得不被殘酷地粉碎。
我們再看看每小節的後兩句。“(星星)因為天體的轉動/滾落到四方”,“(人類)因為陸地的破裂/迸濺到各方”,“(心靈)因為生活的風暴/飛散在遠方”。夢幻的世界並不能使情感完全超於寧靜,現實的壓力和-陰-影的不斷侵入,在詩中構成持續的干擾和衝突。星星本是像一串綠葡萄生長在一起的,由於天體的運動,滾落到四方;人類本是像一碟小彩豆聚集在一起的,因為陸地的破襲,迸濺到各方;心靈本是像一窩野蜜蜂依戀在一起的,因為生活的風暴,飛散在遠方。在詩人的眼中,本來應該是凝聚在一起的事物,由於某種外力的作用,不得不分開了,甚至是人的心靈。這就是詩人通過反覆吟唱所要表達的主題。在那讓人窒息的十年動亂時期,顧城和一代青年一樣,失去了正常成長的機會,十四歲他便同父親一起被放逐到社會的底層。這種被遺棄般的遭遇,在他幼小而豐富的情感里,投下了濃重的-陰-影。在黑暗的歲月剛剛消逝的時候,顧城像許多青年一樣,他們完全聽憑個人對於生活的感受並受這種情感的驅使,詛咒著那個罪惡的年代。
三節詩在內容的安排上也是層層推進的。由星星的“滾落”到人類的“迸裂”再到心靈的“飛散”,實質上是由自然到人類再到人類的心靈的過程,詩人強調的重點也明顯在後者。另外,這首詩通過“我總覺得”的反覆詠嘆,抒寫和揭示詩人的內在情感和主觀感受,主體色*彩更加醇厚。
顧城雖被人譽稱為“童話詩人”,但顧城的詩顯然不同於一般意義的童話。由於經歷過那個動盪的年代,他那形象的譬喻、喃喃自語似的內心獨白,都給人一種濃重的悲涼和淒楚,隱含著對生活的深層次思考。有了這種思考,顧城的詩便不再是童話一般的夢幻,而是清晰可感的人生。

作者簡介

顧城(1956—1993)朦朧詩代表人物,1956年生於北京。1969年隨父下放山東昌邑縣東冢公社五年。返京後做過翻糖工、搬運工等,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國家,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紐西蘭,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重訪歐美,1993年10月殺妻後自殺。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作品,出版有《顧城詩全編》、長篇小說《英兒》,及散文集多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