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空怖滅》出自《佛說四十二章經》,這是本經的第三十二章,說明了人為什麼有憂愁恐懼,就是因為人有愛欲,所以才有憂愁恐懼;若是把愛欲斷了,就沒有什麼憂愁恐懼。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譯者簡介,
作品原文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注釋譯文
【釋】第三十二章說明了人為什麼有憂愁恐懼,就是因為人有愛欲,所以才有憂愁恐懼;若是把愛欲斷了,就沒有什麼憂愁恐懼。
我們人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妄認四大為自己的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己的心相,所以就執著貪戀,不願意放下,因此就有種種的麻煩生出來;種種麻煩生出來,就有很多的憂愁煩惱,接著又生種種的恐怖。你若能觀察四大,就知道身體是由四大和合而成,本來沒有一個我。然後,你再觀察六塵緣影也是空的,要知道這個心是無常的,能把愛欲心先斷了,憂怖自然也就沒有了。
所以佛說,“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因為有愛欲,就有所憂愁煩惱。從憂愁煩惱,就會生出恐怖心。“若離於愛”,若能把愛欲心斷了,或轉變了。“何憂何怖”,又有什麼可憂愁,又有什麼可以恐怖的呢?所以,憂愁恐怖就因執著放不下而來的。
這一段是宣化上人講的,講得非常好。解釋了人怎么樣生出的恐怖和憂愁,因為他有淫慾心,愛這個、愛那個。你所謂的愛必然導致心理的空虛,有了愛就有了我;有了我,他就執著這個“我”上了;執著我,就有取捨;有了取捨,得到了,生起了一種滿足的歡喜,但歡喜的背面就帶來了更大的憂愁和占有欲,因為有想就有憂愁,得到了歡喜,得不到就愁。
他這種愛心、這種貪慾永遠沒有止境的,越貪越深,越深越想貪。它本來就是一個下坡路,說“我只滾一步”,它不可能的,站不住的。就像人從山上往下掉的時候,說“我掉在半空中”,它不可能,你在半空中是站不住的,還得往下掉,一直把你摔死、摔爛、摔壞了,這才完事;否則的話,你這個是不會停止的。只要你產生了愛心,它的後果就是憂愁,由憂愁又生出了恐怖,這是一個規律。所以佛講出了,你的恐怖從哪生?就是從這個愛所生。
世間人都講愛,“我愛人人,人人愛我”等等,在社會上雖然有一定的積極的意義,但是終歸還沒有離開這個。我們需要的是慈悲,是布施,所以我們不建立在人那種愛欲的基礎之上,要建立在無我的基礎上,那才能更真實,才是真正的慈悲。人要是建在愛的基礎上,你必然就要有憂愁、有恐怖的。因為法的本體是空相,你離開了這個,反而生出了種種的想法,這種妄想必然越發展越厲害。特別是淫慾的愛,那越發展越厲害,只能是無明轉厚,無明越發展它越厚。
我們不明白,就以為生出一念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就是心裡想一下子,那沒啥。”你不知道,它在內心裡已經起了決定性的變化。當起了決定性的變化的時候,因緣成熟就要發生行為。發生行為了,無明就會越變越厚。無明越厚,恐怖、憂愁都生出來了,煩惱重重。為了發泄自己的煩惱又去貪慾,越貪慾越煩惱,天天恐怖,膽小怕事,甚至連夜道也不敢走。因為我的堅固,所以恐怖就生出來了。
有的人膽大,可能就是淫慾心小,所以我也很佩服這個膽大的人,我說:這個了不起。我一看別人上高,爬得挺高挺高的,他也不害怕,也不怕苦。有時候我就非常佩服,我說:這人肯定是有定力。但願你們膽大的好好努力,利用這種善根徹底把淫慾斷下去,把煩惱斷下去。膽小的,我和大家都屬於膽小一類的,咱也別怕,咱也得努力,膽小那是過去膽小,我們現在不斷地努力獻身,不自私,慢慢的就膽大了。
不貪慾,這個貪慾不光是色的貪慾,就是一個物質,任何的物質你都不能去貪。你有了貪,這種恐懼心就會生起來,因為它是自私的,往下坡路走的。包括一張紙,你都不能貪。一些微小的變化有時候你不清楚,所以你要查。
佛講了,我們生出的恐怖心等等的事情,都是由憂愁煩惱而生。憂愁煩惱就會生出恐怖,晚上不敢走夜路,見個人就害怕。你看看現在,大家在克服害怕心上就比以前強多了。過去在家時,一進屋睡覺,首先得把門鎖上,是不是?插得牢牢的,看鎖沒鎖死,大門都得關著。現在你也不摸錢了、一頓飯了、東西也不攢了,你看那個門,開著門睡覺他都不想了,願意怎么開怎么開,不管了。
我們這個恐怖心就是因為貪愛,愛什麼呢?愛“我”。爬高的人,他爬的時候沒有想到“我”,沒有想到掉下來會怎么的,他那時候沒想。有時候我看到那爬桿的瘦,我心裡可佩服了,他一點都不瘦,比我強多了,我都爬不上去。你看他身體瘦,實際上比我這胖的強多了。你看他身體有病,比我這個心裡有病強多了,遠遠勝於我。
譯者簡介
攝摩騰(?年—公元73年)、竺法蘭(生卒年不詳),皆為中天竺(古印度)人,東漢明帝時受邀來到中國,在都城洛陽長期居住,翻譯佛經,同被尊為中國佛教鼻祖,皆卒葬洛陽。
攝摩騰,亦稱迦葉摩騰,能解大小乘經,以宣揚佛理為己任,經常四處游化。一次,他到天竺國的附庸小國講《金光明經》,正遇敵國入侵。攝摩騰捨生忘死,親自出面調解,終使雙方和好,他因此顯名。
東漢永平初的一天,漢明帝夜夢金人飛空而至,次日召集群臣詢問,知為西方之佛。於是,明帝派郎中蔡愔(yīn)、博士秦景等12人出使天竺國,去尋訪佛法。蔡愔等人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至中亞一帶)巧遇攝摩騰,就邀請他到中國。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他們一行以白馬馱經,來到洛陽。明帝隆重接待,先將其安置於鴻臚寺,後又專門在洛陽城西雍門外建白馬寺。此為中國國家設立僧寺之始。攝摩騰遂成為中國第一位沙門,白馬寺也成為中國佛教的釋源和祖庭。
攝摩騰為了弘揚佛法,首先開始翻譯佛經。他翻譯著名的《四十二章經》,成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法。《高僧傳》將他排列首位。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攝摩騰圓寂於白馬寺,葬在寺內。墓前拱形券頂的石碑上刻有“聖旨”、“敕賜”、“漢啟道圓寂通摩騰大師墓”字樣。
竺法蘭本為天竺學者之師,自言能誦經論數萬章。他也是蔡愔一行在天竺國遇到的,受邀請後,卻被佛徒挽留,後也輾轉來到洛陽,與攝摩騰同住白馬寺。
竺法蘭博聞強記,在洛不久即學會說漢語,很快就投入譯經工作之中,先後譯出《十地段結經》、《佛本生經》、《法海藏經》、《佛本行經》等。後竺法蘭卒,葬於白馬寺西院,與攝摩騰墓東西相對,形制完全相同。其碑文為“漢開教總持竺法大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