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園(2016年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我的精神家園》是2016年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一部圖書,作者是王小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的精神家園
  • 作者:王小波
  • 出版時間:2016年5月20日
  •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ISBN:9787550269057
  • 定價:32 元
  • 裝幀:平裝
  • 叢書:王小波文集八卷本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王小波的每篇雜文皆是他與社會思潮直接對話的結果,概括起來,大體涉及五個範疇:
一、針對上世紀九十年代“人文精神討論”中,知識分子話語凸顯的權威欲和泛道德化傾向,王小波申明了他對知識分子環境與責任的看法——知識分子的職責是“面向未來,取得成就”,而非成為輔助權力統治、營造精神牢籠、專事道德判斷的“哲人王”。“在我看來,知識分子可以乾兩件事:其一,創造精神財富;其二,不讓別人創造精神財富。中國知識分子後一樣向來比較出色,我倒希望大夥在前一樣上也較出色。‘重建精神結構’是好事,可別建出個大籠子把大家關進去,再造出些大棍子,把大家揍一頓。”對知識分子來說,“不但對權勢的愛好可以使人誤入歧途,服從權勢的欲望也可以使人誤入歧途。”至於能否創造、創造什麼,則主要取決於知識分子“周圍有沒有花剌子模君王這樣的人”。只要壓抑自由的反智環境存在著,則知識分子為了保全自身,多數人當然會變得“滑頭”。但是,“只要你不怕做烤肉,就沒有什麼阻止你說俏皮話”——王小波如此表述才智之士對人類精神事業的生死相許,同時也含蓄表達了他的個人信念。
二、針對國學熱、文化相對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的泛濫,王小波立足於個人自由、平等和創造的立場,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弊病——“中國文化的最大成就,乃是孔孟開創的倫理學、道德哲學……這又造成了一種誤會,以為文化即倫理道德,根本就忘了文化該是多方面的成果——這是個很大的錯誤”。期望孔孟哲學拯救全世界,純粹是民族虛榮心使然。他援引古今大量的荒誕事實和荒謬思路,指出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有急功近利的傾向;中國文化對於物質生活的困苦,提倡了一種消極忍耐的態度;中國的文化傳統里沒有平等——打孔孟到如今,講的全是尊卑有序,這也可解釋為何中國無法產生科學:“上面說了,拿煤球爐子可以煉鋼,你敢說要做實驗驗證嗎?你不敢。煉出牛屎一樣的東西,也得閉著眼說是好鋼。在這種框架之下,不可能有科學。”面對甚囂塵上的國學熱,他果敢做出誅心之論:“儒學的魔力就是統治神話的魔力。”“這些知識的確有令人羞愧的成分,因為這種知識的追隨者,的確用它攫取了僧侶的權力。”現在我們需要警惕的是:“僧侶的權力又在叩門。”此語衡之今日,依然令人心驚。
三、針對九十年代國內外盛行的“‘文革’是一場實現激進民主、抵抗資本主義和‘現代性’的偉大實驗”這一“新馬”派論斷,王小波用黑色幽默的筆法,直接訴諸自己創傷荒謬的“文革”經驗,將這一浩劫對個人價值、自由、智慧和道德的戕害,舉重若輕地勾勒出來。需要注意的是,王小波的反思並非對“文革”作一時一事的具體評價,而是對浩劫背後反智主義文化邏輯的徹底清算,並時刻警惕它在今天的復活。同時,有些篇章還探討了這樣的問題:無論社會環境如何荒謬殘酷,個人都需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是人之為人的底線,絕非把責任推卸給“那個時代”所能了事;個人也時刻擁有選擇沉默和保持人性的機會,只要他能抵禦“話語權”的誘惑,站在“沉默的大多數”一邊。《沉默的大多數》、《積極的結論》、《一隻特立獨行的豬》、《肚子裡的戰爭》、《弗洛伊德和受虐狂》等是此一論題的代表之作。
四、有關文學、藝術、科學和人文的一般性觀念探討,在王小波雜文隨筆中也占據相當大的比例。有感於中國純文學的幽閉、世故和說教,王小波尖銳批評其“無智、無性、無趣”,坦陳自己的文學觀與之相反——智慧、性愛和有趣,是他寫作的價值前提,“我總覺得文學的使命就是制止整個社會變得無趣”。這是因為,“有趣是一個開放的空間,一直伸往未知的領域,無趣是個封閉的空間,其中的一切我們全部耳熟能詳”。他自陳他的小說是對人的生存狀態的反思,“其中最主要的一個邏輯是:我們的生活有這么多障礙,真他媽的有意思。這種邏輯就叫作黑色幽默”。有感於社會學研究(讓他感到切膚之痛的是他和李銀河共同參與的同性戀研究)過程中的阻力與禁忌,他申說人文研究的誠實原則:“這個研究的出發點是對這個社會視力缺陷的憂慮,以青蛙的視力來打比方……它能夠看到眼前飛過的一隻蚊蟲,卻對周圍的景物視而不見,於是在公路上常能看見扁平如煎餅的物體,它們曾經是青蛙。它們之所以會被車輪軋到如此之扁,都是因為視覺上的缺陷。”“假如不了解這些事,恐怕有一天我們會被軋得如此之扁。”
五、在漫談大眾文化和中西日常生活時,揭示隱含其中的傳統/官方價值觀的壓抑性,張揚個人尊嚴、自由與創造力,也是王小波雜文的重要方面。這些文章為報刊專欄而寫,皆短小精悍,舉重若輕,直搗問題的核心。例如,他從對Internet“不良信息”的控制,步步後退地推導假設,最後引申出一個冷峻的道德難題:在看似“與己無關”的他人權利屢遭壓縮之時,你是否可以無愧地贊成這種壓縮?“五十多年前,有個德國的新教牧師說:起初,他們抓共產黨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後來,他們抓猶太人,我不說話,因為我是亞利安人;後來他們抓天主教徒,我不說話,因為我是新教徒……最後他們來抓我,已經沒有人能為我說話了。”王小波的答案不言自明。
因堅決反對偽道學、假正經,王小波一口咬定他的雜文“也沒什麼正經”。但綜上所述可以見出,他的雜文不但“正經”,而且簡直可以說是布道——布愛智惡愚之道,布精神成熟與自由創造之道。他的雜文遊走於個體與人類、外向與內省、幽默與嚴肅、情感與理智、常識與哲學、邏輯與悖謬……的多重張力之間,形成了他風格獨具的“小波體”。

作者簡介

王小波(1952.5.13—1997.4.11),男,漢族。被譽為中國的喬伊斯兼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兩次獲得世界華語文學界的重要獎項“台灣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的中國大陸作家。其文學創作獨特,富於想像力、幻想力之餘,卻不乏理性精神。代表作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黑鐵時代》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