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個師父》是魯迅先生的作品,《作家》月刊第一卷第一期,這本書的意義很大。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這篇小說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礎。五四運動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21年12月,發表了中篇小說《阿Q正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我的第一個師父
- 作品出處:《作家》月刊第一卷第一期
- 文學體裁:小說
- 作者:魯迅
- 最初發表:一九三六年四月
我的第一個師父,作者簡介,著裝,評價,經歷,成就,文章原文,原文,注釋,
我的第一個師父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名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與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論文、散文、翻譯作品,對五四運動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0世紀中國的主要作家,是中國現代小說、白話小說和近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評論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的精神。
出生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列夫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
著裝
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髮像刷子一樣直豎著,濃密的鬍鬚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
評價
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毛澤東主席曾這樣評價魯迅“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由此可見魯迅的文化地位之高。
經歷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這篇小說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礎。五四運動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21年12月,發表了中篇小說《阿Q正傳》。
成就
著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雜文集《熱風》《華蓋集》《墳》等。
文章原文
原文
不記得是那一部舊書上看來的了,大意說是有一位道學先生,自然是名人,一生拚命闢佛,卻名自己的小兒子為“和尚”。有一天,有人拿這件事來質問他。他回答道:“這正是表示輕賤呀!”那人無話可說而退雲〔2〕。
其實,這位道學先生是詭辯。名孩子為“和尚”,其中是含有迷信的。中國有許多妖魔鬼怪,專喜歡殺害有出息的人,尤其是孩子;要下賤,他們才放手,安心。和尚這一種人,從和尚的立場看來,會成佛——但也不一定,——固然高超得很,而從讀書人的立場一看,他們無家無室,不會做官,卻是下賤之流。讀書人意中的鬼怪,那意見當然和讀書人相同,所以也就不來攪擾了。這和名孩子為阿貓阿狗,完全是一樣的意思:容易養大。
還有一個避鬼的法子,是拜和尚為師,也就是舍給寺院了的意思,然而並不放在寺院裡。我生在周氏是長男,“物以希為貴”,父親怕我有出息,因此養不大,不到一歲,便領到長慶寺里去,拜了一個和尚為師了。拜師是否要贄見禮,或者布施什麼的呢,我完全不知道。只知道我卻由此得到一個法名叫作“長庚”,後來我也偶爾用作筆名,並且在《在酒樓上》這篇小說里,贈給了恐嚇自己的侄女的無賴;還有一件百家衣,就是“衲衣”,論理,是應該用各種破布拼成的,但我的卻是橄欖形的各色小綢片所縫就,非喜慶大事不給穿;還有一條稱為“牛繩”的東西,上掛零星小件,如曆本,鏡子,銀篩之類,據說是可以避邪的。
這種布置,好像也真有些力量:我至今沒有死。
不過,現在法名還在,那兩件法寶卻早已失去了。前幾年回北平去,母親還給了我嬰兒時代的銀篩,是那時的惟一的記念。仔細一看,原來那篩子圓徑不過寸余,中央一個太極圖,上面一本書,下面一卷畫,左右綴著極小的尺,剪刀,算盤,天平之類。我於是恍然大悟,中國的邪鬼,是怕斬釘截鐵,不能含胡的東西的。因為探究和好奇,去年曾經去問上海的銀樓,終於買了兩面來,和我的幾乎一式一樣,不過綴著的小東西有些增減。奇怪得很,半世紀有餘了,邪鬼還是這樣的性情,避邪還是這樣的法寶。然而我又想,這法寶成人卻用不得,反而非常危險的。
但因此又使我記起了半世紀以前的最初的先生。我至今不知道他的法名,無論誰,都稱他為“龍師父”,瘦長的身子,瘦長的臉,高顴細眼,和尚是不應該留須的,他卻有兩綹下垂的小鬍子。對人很和氣,對我也很和氣,不教我念一句經,也不教我一點佛門規矩;他自己呢,穿起袈裟來做大和尚,或者戴上毗盧帽放焰口〔3〕,“無祀孤魂,來受甘露味”的時候,是莊嚴透頂的,平常可也不念經,因為是住持,只管著寺里的瑣屑事,其實——自然是由我看起來——他不過是一個剃光了頭髮的俗人。
因此我又有一位師母,就是他的老婆。論理,和尚是不應該有老婆的,然而他有。我家的正屋的中央,供著一塊牌位,用金字寫著必須絕對尊敬和服從的五位:“天地君親師”。我是徒弟,他是師,決不能抗議,而在那時,也決不想到抗議,不過覺得似乎有點古怪。但我是很愛我的師母的,在我的記憶上,見面的時候,她已經大約有四十歲了,是一位胖胖的師母,穿著玄色紗衫褲,在自己家裡的院子裡納涼,她的孩子們就來和我玩耍。有時還有水果和點心吃,——自然,這也是我所以愛她的一個大原因;用高潔的陳源教授的話來說,便是所謂“有奶便是娘”〔4〕,
在人格上是很不足道的。不過我的師母在戀愛故事上,卻有些不平常。“戀愛”,這是現在的術語,那時我們這偏僻之區只叫作“相好”。《詩經》云:“式相好矣,毋相尤矣”〔5〕,起源是算得很古,離文武周公的時候不怎么久就有了的,然而後來好像並不算十分冠冕堂皇的好話。這且不管它罷。總之,聽說龍師父年青時,是一個很漂亮而能幹的和尚,交際很廣,認識各種人。有一天,鄉下做社戲了,他和戲子相識,便上台替他們去敲鑼,精光的頭皮,簇新的海青〔6〕,真是風頭十足。鄉下人大抵有些頑固,以為和尚是只應該念經拜懺的,台下有人罵了起來。師父不甘示弱,也給他們一個回罵。於是戰爭開幕,甘蔗梢頭雨點似的飛上來,有些勇士,還有進攻之勢,“彼眾我寡”,他只好退走,一面退,一面一定追,逼得他又只好慌張的躲進一家人家去。而這人家,又只有一位年青的寡婦。以後的故事,我也不甚瞭然了,總而言之,她後來就是我的師母。mpanel(1);
自從《宇宙風》出世以來,一向沒有拜讀的機緣,近幾天才看見了“春季特大號”。其中有一篇銖堂先生的《不以成敗論英雄》〔7〕,使我覺得很有趣,他以為中國人的“不以成敗論英雄”,“理想是不能不算崇高”的,“然而在人群的組織上實在要不得。抑強扶弱,便是永遠不願意有強。崇拜失敗英雄,便是不承認成功的英雄”。“近人有一句流行話,說中國民族富於同化力,所以遼金元清都並不曾征服中國。其實無非是一種惰性,對於新制度不容易接收罷了”。我們怎樣來改悔這“惰性”呢,現在姑且不談,而且正在替我們想法的人們也多得很。我只要說那位寡婦之所以變了我的師母,其弊病也就在“不以成敗論英雄”。鄉下沒有活的岳飛或文天祥,所以一個漂亮的和尚在如雨而下的甘蔗梢頭中,從戲台逃下,也就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失敗的英雄。她不免發現了祖傳的“惰性”,崇拜起來,對於追兵,也像我們的祖先的對於遼金元清的大軍似的,“不承認成功的英雄”了。在歷史上,這結果是正如銖堂先生所說:“乃是中國的社會不樹威是難得帖服的”,所以活該有“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8〕。但那時的鄉下人,卻好像並沒有“樹威”,走散了,自然,也許是他們料不到躲在家裡。
因此我有了三個師兄,兩個師弟。大師兄是窮人的孩子,舍在寺里,或是賣在寺里的;其餘的四個,都是師父的兒子,大和尚的兒子做小和尚,我那時倒並不覺得怎么稀奇。大師兄只有單身;二師兄也有家小,但他對我守著秘密,這一點,就可見他的道行遠不及我的師父,他的父親了。而且年齡都和我相差太遠,我們幾乎沒有交往。
三師兄比我恐怕要大十歲,然而我們後來的感情是很好的,我常常替他擔心。
還記得有一回,他要受大戒了,他不大看經,想來未必深通什麼大乘〔9〕教理,在剃得精光的囟門上,放上兩排艾絨,同時燒起來,我看是總不免要叫痛的,這時善男信女,多數參加,實在不大雅觀,也失了我做師弟的體面。這怎么好呢?每一想到,十分心焦,仿佛受戒的是我自己一樣。然而我的師父究竟道力高深,他不說戒律,不談教理,只在當天大清早,叫了我的三師兄去,厲聲吩咐道:“拚命熬住,不許哭,不許叫,要不然,腦袋就炸開,死了!”這一種大喝,實在比什麼《妙法蓮花經》或《大乘起信論》〔10〕還有力,誰高興死呢,於是儀式很莊嚴的進行,雖然兩眼比平時水汪汪,但到兩排艾絨在頭頂上燒完,的確一聲也不出。我噓一口氣,真所謂“如釋重負”,善男信女們也個個“合十讚嘆,歡喜布施,頂禮而散”〔11〕了。
出家人受了大戒,從沙彌升為和尚,正和我們在家人行過冠禮〔12〕,由童子而為成人相同。成人願意“有室”,和尚自然也不能不想到女人。以為和尚只記得釋迦牟尼或彌勒菩薩〔13〕,乃是未曾拜和尚為師,或與和尚為友的世俗的謬見。寺里也有確在修行,沒有女人,也不吃葷的和尚,例如我的大師兄即是其一,然而他們孤僻,冷酷,看不起人,好像總是鬱鬱不樂,他們的一把扇或一本書,你一動他就不高興,令人不敢親近他。所以我所熟識的,都是有女人,或聲明想女人,吃葷,或聲明想吃葷的和尚。
我那時並不詫異三師兄在想女人,而且知道他所理想的是怎樣的女人。人也許以為他想的是尼姑罷,並不是的,和尚和尼姑“相好”,加倍的不便當。他想的乃是千金小姐或少奶奶;而作這“相思”或“單相思”——即今之所謂“單戀”也——的媒介的是“結”。我們那裡的闊人家,一有喪事,每七日總要做一些法事,有一個七日,是要舉行“解結”的儀式的,因為死人在未死之前,總不免開罪於人,存著冤結,所以死後要替他解散。方法是在這天拜完經懺的傍晚,靈前陳列著幾盤東西,是食物和花,而其中有一盤,是用麻線或白頭繩,穿上十來文錢,兩頭相合而打成蝴蝶式,八結式之類的複雜的,頗不容易解開的結子。一群和尚便環坐桌旁,且唱且解,解開之後,錢歸和尚,而死人的一切冤結也從此完全消失了。這道理似乎有些古怪,但誰都這樣辦,並不為奇,大約也是一種“惰性”。不過解結是並不如世俗人的所推測,個個解開的,倘有和尚以為打得精緻,因而生愛,或者故意打得結實,很難解散,因而生恨的,便能暗暗的整個落到僧袍的大袖裡去,一任死者留下冤結,到地獄裡去吃苦。這種寶結帶回寺里,便保存起來,也時時鑑賞,恰如我們的或亦不免偏愛看看女作家的作品一樣。當鑑賞的時候,當然也不免想到作家,打結子的是誰呢,男人不會,奴婢不會,有這種本領的,不消說是小姐或少奶奶了。
和尚沒有文學界人物的清高,所以他就不免睹物思人,所謂“時涉遐想”起來,至於心理狀態,則我雖曾拜和尚為師,但究竟是在家人,不大明白底細。只記得三師兄曾經不得已而分給我幾個,有些實在打得精奇,有些則打好之後,浸過水,還用剪刀柄之類砸實,使和尚無法解散。解結,是替死人設法的,現在卻和和尚為難,我真不知道小姐或少奶奶是什麼意思。這疑問直到二十年後,學了一點醫學,才明白原來是給和尚吃苦,頗有一點虐待異性的病態的。深閨的怨恨,會無線電似的報在佛寺的和尚身上,我看道學先生可還沒有料到這一層。
後來,三師兄也有了老婆,出身是小姐,是尼姑,還是“小家碧玉”呢,我不明白,他也嚴守秘密,道行遠不及他的父親了。這時我也長大起來,不知道從那裡,聽到了和尚應守清規之類的古老話,還用這話來嘲笑他,本意是在要他受窘。不料他竟一點不窘,立刻用“金剛怒目”〔14〕式,向我大喝一聲道:
“和尚沒有老婆,小菩薩那裡來!?”
這真是所謂“獅吼”〔15〕,使我明白了真理,啞口無言,我的確早看見寺里有丈余的大佛,有數尺或數寸的小菩薩,卻從未想到他們為什麼有大小。經此一喝,我才徹底的省悟了和尚有老婆的必要,以及一切小菩薩的來源,不再發生疑問。但要找尋三師兄,從此卻艱難了一點,因為這位出家人,這時就有了三個家了:一是寺院,二是他的父母的家,三是他自己和女人的家。
我的師父,在約略四十年前已經去世;師兄弟們大半做了一寺的住持;我們的交情是依然存在的,卻久已彼此不通訊息。但我想,他們一定早已各有一大批小菩薩,而且有些小菩薩又有小菩薩了。
四月一日。
注釋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六年四月《作家》月刊第一卷第一期。
〔2〕宋代筆記小說《道山清話》(著者不詳)中記有如下的故事:“一長老在歐陽公(修)座上,見公家小兒有名僧哥者,戲謂公曰:‘公不重佛,安得此名?’公笑曰:‘人家小兒要易長育,往往以賤名為小名,如狗、羊、犬、馬之類是也。’聞者莫不服公之捷對。”又據宋代王辟之著《澠水燕談錄》:“公(歐陽修)幼子小名和尚。”
〔3〕毗盧帽和尚所戴的一種繡有毗盧佛像的帽子。放焰口,舊俗於夏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晚上請和尚結盂蘭盆會,誦經施食,稱為“放焰口”。盂蘭盆,梵語音譯,“救倒懸”的意思;焰口,餓鬼名。
〔4〕“有奶便是娘”一九二五年八月間,因北洋政府教育總長章士釗禁止愛國運動和宣揚復古思想,北京大學評議會發表宣言反對他為教育總長,並宣布和教育部脫離關係。後來少數教授顧慮脫離教育部後經費無著,一部分進步教授就在致本校同事的公函中說:“章士釗到任以來,曾為北京大學籌過若干經費,本校同人當各知悉;即使章士釗真能按月撥付,或並清償積欠……同人亦當為公義而犧牲利益,維持最高學府之尊嚴……如若忽變態度……採取‘有奶便是娘’主義,我們不能不為北大同人羞之。”陳源在《現代評論》第二卷第四十期(一九二五年九月十二日)發表的《閒話》里,引用“有奶便是娘”這句話,歪曲公函中的原意,加以譏笑。
〔5〕“式相好矣,毋相尤矣”語見《詩經·小雅·斯乾》,意思是互相愛好而不相惡。式,發語辭。
〔6〕海青江浙一帶方言,指一種廣袖的長袍。
〔7〕《不以成敗論英雄》參看本卷第511頁注〔10〕。
〔8〕“揚州十日”指清順治二年(1645)清軍攻破揚州後進行的十天大屠殺。“嘉定三屠”,指同年清軍占領嘉定後進行的三次大屠殺。清代王秀椘著《揚州十日記》、朱子素著《嘉定屠城記略》二書,分別對這兩次慘殺作了較詳的記載。
〔9〕大乘公元一、二世紀間形成的佛教宗派,相對於主張“自我解脫”的小乘教派而言。它主張“救度一切眾生”,強調盡人皆可成佛。一切修行應以利他為主。
〔10〕《妙法蓮花經》簡稱《法華經》,印度佛教經典之一。通行的中譯本為後秦鳩摩羅什所譯。《大乘起信論》,解釋大乘教理的佛教著作,相傳為古印度馬鳴作,有南朝梁真諦和唐代實叉難陀的兩種譯本。
〔11〕“合十讚嘆”等語,是佛經中常見的話。合十,即合掌,用以表示敬意;頂禮,以頭、手、足五體匍匐在地的叩拜,是一種最尊敬的禮節。
〔12〕冠禮我國古代禮俗,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儀禮·士冠禮》篇中有關於冠禮的說明。
〔13〕釋迦牟尼參看本卷第320頁注〔19〕。彌勒,佛教菩薩之一,相傳繼釋迦牟尼而成佛。
〔14〕“金剛怒目”參看本卷第436頁注〔7〕。
〔15〕“獅吼”佛家語,意思是震動世界的聲音。宋僧道彥《景德傳燈錄》卷一引《普耀經》:“佛(釋迦牟尼)初生剎利王家……分手指天地,作獅子吼聲:‘上下及四維,無能尊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