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在天堂:站在自己的墓碑上發問》是作者摩羅所寫散文。
基本介紹
- 書名:我的故鄉在天堂:站在自己的墓碑上發問
- 作者:摩羅
- ISBN:9787806895672
- 類別:散文
- 頁數:271
- 定價:29.80元
- 出版社:珠海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07-01
- 裝幀:平裝
- 字數:290000
內容簡介,目錄,第一輯 大地的思索,第二輯 天國的聲音,第三輯 繆斯的呼吸,第四輯 生命的祈禱,文摘,
內容簡介
對中國人沒有信仰問題的思考一直以來困擾著我們,因為沒有信仰,我們內心毫無愧疚地對同胞舉起屠刀,沒有信仰,幾乎沒有了內在道德的約束而為所欲為。摩羅從對歷史、文學和現實生活現象的闡釋,發現信仰在我們生活中的缺失以及這種缺失給我們的民族帶來的災難:缺少對罪惡的恐懼。人與人,人與萬物是平等的,但我們一連在犯著對他人,對萬物的錯誤。更重要的是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中國人一直很少思考,現在摩羅先生開始思考並走出了探索的歷程並發出了震耳發聵的聲音。
目錄
第一輯 大地的思索
詩人怎樣度過茫茫雪夜
不憫前人憫今人
墨子:行動著的和平主義者
阿Q畫押為什麼畫不圓
魯迅:正題反做的思想家
關於魯迅的幾個熱點問題
第二輯 天國的聲音
諦聽天國的神秘聲音
信仰背後的信仰
暴力鎮壓消滅不了人們心中的信仰
與孤苦無告的底層人一起承擔苦難
為一位卑微的冤魂尋求清白與榮譽
信仰的饑渴
尋找信仰的世紀
想像力與創造力
信仰的饑渴折磨著我們
給陳獨秀補一點微量元素
從批判到悲憫
佛教可以改革嗎
科學與信仰
學習有尊嚴的生活
尋找另一種文學模式
尋找另一種精神資源
站在自己的墓碑上發問
在歷史的傷口中尋求超越
雙重自卑的心靈
徹底的迷惘者和先知先覺者
對於未來新價值的呼喚
多餘人的精神特徵及其意義
第三輯 繆斯的呼吸
文學大師的眼睛
卡夫卡的眼睛——恐懼
普魯斯特的眼睛——夢幻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眼睛——疑惑
托爾斯泰的眼睛——悲憫
索爾仁尼琴的眼睛(一)——不屈
索爾仁尼琴的眼睛(二)——不屈
盧梭的眼睛——善良
魯迅的眼睛——冷漠
作家與世界的關係
作家與知識的關係
作家與時代的關係
作家與人類的關係
作家與萬物的關係
作家與最高存在的關係
作家與鬼神的關係
作家與政治的關係
作家與弱者的關係
悲憫的情懷
孤獨的巴金
巴金的精神遺產
繆斯的呼吸
繆斯這樣對我說
詩人的心靈
詩人與詩
文學創作與人格精神
文學乃是英雄的事業
尋找人的尊嚴
恥辱靈魂的呼吸與歌嘆
留一片靈地給文學
論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歷程
古代士人尊君從勢傳統
從勢者心態之一:麻木症
從勢者心態之二:恐懼症
從勢者心態之三:工具欲
世紀末的反思與困窘
學習愛學習慈悲
愛需要學習
善良的力量
給貪污的人送錢
讓溫情點亮男人形象
誰愛得最多就必不可免地受到傷害
戰場上的猶豫
培育愛和救助的能力
仁者徐無鬼
第四輯 生命的祈禱
為生命祈禱
新世紀的祈禱
吃人現象貫穿人類歷史
吃人事件及其倫理難題
吃人的宗教原因
吃人藝術的新發展
死刑犯人應該享有死亡的尊嚴
男人女人的愛、性、情
發現人盲
藏族的靈魂
西藏的慈悲
我們對於人類生命的錯誤態度
我們對於人類身體的錯誤態度
我們對於動物生命的錯誤態度
城市發展與人類生命的困境
跋
文摘
書摘
王開嶺的沉思
打開王開嶺的著作,一種莊嚴和血性撲面而來。
一個身陷地下室、只能以諦聽和遐想擁有世界的詩人,最能感到“靈魂的難度與真實”。雪原上的金戈鐵馬、刀光劍影,每時每刻的殺伐、掠奪、血腥、不義,像百川歸海一樣全都匯聚到這地下室來,匯聚到詩人的內心世界來。面對這份真實,他“無法抑制住哭泣”,面對這份難度,他不得不認真尋找精神的出路。
以什麼姿態面對這個永遠不會完美的世界?作為“一個對生命特別忠誠與虔敬的人”,如何面對生命本身?這樣的問題,讓一代一代仁者和聖者備受折磨。就像世界本身永遠有缺陷一樣,仁者聖者所持的現實態度也是各有缺陷的。托爾斯泰、甘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都是生命的虔敬者和悲憫者。他們無條件地主張仁愛與和平,主張對一切生命個體包括作惡的生命個體持同情與寬恕態度。他們反對以仇恨對仇恨,以暴力對暴力。這樣的主張當然是十分高貴緲遠的,從學理上說,是邏輯最徹底的。可是,有人問托爾斯泰,如果你看見一個壞人正舉起一個小孩要往地上摔,唯有對那個壞人射擊才能挽救那個無辜小孩的生命,這時你射擊還是不射擊?這是道德哲學上一個十分著名的命題。它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它集中體現了人類在倫理上精神上的矛盾。這顯然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如果射擊,那個壞人將會在人為災難中失去生命。如果不射擊,那個小孩同樣將會在人為災難中失去生命。面對這樣一個場面,無論你是否扣下扳機,你的精神信念和倫理邏輯都無可避免地出現了漏洞。這個故事幾乎預示了人類在道德哲學上無法自全的宿命。
我無法估計,王開嶺在這樣的精神難題中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在經過了幾千幾萬次輾轉反側和痛苦沉思之後,他知道他必須作出選擇。即使不能在現實行為上作出選擇,至少也要在精神上找到選擇的理由。
王開嶺依然是從一個俄羅斯故事入手,來展開他的命題的。他把這個故事敘述得特別美特別有魅力。我禁不住要把他的敘述徵引到我的序言之中,以計這篇序言畢動一些。
P9
王開嶺的沉思
打開王開嶺的著作,一種莊嚴和血性撲面而來。
一個身陷地下室、只能以諦聽和遐想擁有世界的詩人,最能感到“靈魂的難度與真實”。雪原上的金戈鐵馬、刀光劍影,每時每刻的殺伐、掠奪、血腥、不義,像百川歸海一樣全都匯聚到這地下室來,匯聚到詩人的內心世界來。面對這份真實,他“無法抑制住哭泣”,面對這份難度,他不得不認真尋找精神的出路。
以什麼姿態面對這個永遠不會完美的世界?作為“一個對生命特別忠誠與虔敬的人”,如何面對生命本身?這樣的問題,讓一代一代仁者和聖者備受折磨。就像世界本身永遠有缺陷一樣,仁者聖者所持的現實態度也是各有缺陷的。托爾斯泰、甘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都是生命的虔敬者和悲憫者。他們無條件地主張仁愛與和平,主張對一切生命個體包括作惡的生命個體持同情與寬恕態度。他們反對以仇恨對仇恨,以暴力對暴力。這樣的主張當然是十分高貴緲遠的,從學理上說,是邏輯最徹底的。可是,有人問托爾斯泰,如果你看見一個壞人正舉起一個小孩要往地上摔,唯有對那個壞人射擊才能挽救那個無辜小孩的生命,這時你射擊還是不射擊?這是道德哲學上一個十分著名的命題。它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它集中體現了人類在倫理上精神上的矛盾。這顯然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如果射擊,那個壞人將會在人為災難中失去生命。如果不射擊,那個小孩同樣將會在人為災難中失去生命。面對這樣一個場面,無論你是否扣下扳機,你的精神信念和倫理邏輯都無可避免地出現了漏洞。這個故事幾乎預示了人類在道德哲學上無法自全的宿命。
我無法估計,王開嶺在這樣的精神難題中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在經過了幾千幾萬次輾轉反側和痛苦沉思之後,他知道他必須作出選擇。即使不能在現實行為上作出選擇,至少也要在精神上找到選擇的理由。
王開嶺依然是從一個俄羅斯故事入手,來展開他的命題的。他把這個故事敘述得特別美特別有魅力。我禁不住要把他的敘述徵引到我的序言之中,以計這篇序言畢動一些。
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