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的故鄉下雪了》是一部描寫故鄉的散文集,由《從前的一些事情》《快樂的碎屑》《麥場上的倒影》《悄無聲息的悲傷》《鄉村手記》等文章組成。作者筆下有不忘的故人、親人、朋友,難捨的窯洞、瓦屋、田疇、河流,有趣事、難事、苦事,亦有興奮、惆悵、痛惜。對於故鄉的人和事,作者不僅是在記錄、回望,更是有對鄉村的洞察、思考,有著更遼闊的視野與維度。
作品目錄
從前的一些事情 故鄉的味道 核桃、黃花及其他 幾重春色逐燈來 舊時光里的秦腔 | | 麥場上的倒影 每當日落你會想起誰 母親的流年 那些漸行漸遠的生活 漂在城市的大哥 | 悄無聲息的悲傷 蘇騸匠 娑羅柳,以及它俯視的事物 童年紀 我的故鄉下雪了 | |
作品鑑賞
該書傳達出作者對鄉村凋敝的疼痛與無奈。王雁翔是離開故鄉三十多年的遊子,無論在天山腳下還是花城廣州,隴東娑羅塬的根越扎越深,一直牽扯著內心,正和了“背燈和月就花陰,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的悲涼憂鬱。因為深扎的根,也因他與故鄉隔著一段距離,在一趟趟的重返中,他比別人更容易看到故鄉不易覺察的失散與疼痛。故鄉昨日種種死,如今日之種種生,明日布青苔。舀一瓢鄉音鄉色,不單單是心底濃烈的鄉愁,還有永遠的善良、美德、文化,他筆下的童年味道、人間煙火、沉重的變遷里,有著不易覺察的尖銳如刀鋒的詰問。王雁翔的筆墨被鄉情與風月浸潤透了,所見是故物,也是淋漓的現實,以赤子心講述人間悲歡,讓人動容和歌哭的大地成物。《作物,大地的子民》一文里的苜蓿、甜菜、糜子、高粱、酒谷、蕎麥,那些曾經在田野上葳蕤的作物,它們的命運,也刻畫著時代與人的歷史裂痕。對大地和作物沒有切腹之感的人,是不會把高粱看作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姑娘的;由植物蕎麥聯想到心儀的姑娘蕎麥,不是有意識的嫁接,是對現代文明的詰問,伴隨這些作物消失的,還有曾經的昆蟲和動物,田野上剩下的僅僅是孤獨。“村子裡的許多事情在時間裡慢慢生疏、湮沒,但我是在田野里聞著泥土和植物氣息長大的,田野上的農事,像我小時候拿刀子刻在路旁樹上的字,已長進我的骨頭和心裡。”任時光覆蓋,萬物永遠在作者心中蓬勃。
“從老家回廣州不久,母親就讓侄兒寄來了新核桃和新花椒。而我,遙望遠方,卻找不到一根伸向故鄉的樹枝。”樂是童年易得,而苦與甜,是經歷人生風雨後的悟。王雁翔把過去、現在給讀者一點一點掰開,苦澀,涼薄,溫暖,疼痛,無奈,歷史與現實如黑白默片,在青絲付白髮中“吱吱”播放,一粒粒為事實站起來的文字便顫抖人心。冬天生產隊給家裡少分了五十斤秋糧。姐弟們氣不過,父親卻坦然,“少了就少了,爭個啥?沒那五十斤,咱也不會餓死”。然而,少了五十斤秋糧,大年三十沒米下鍋,“父親肩上搭個口袋四處奔走,掌燈時分才從生產隊借回十六斤發霉的玉米。夜裡,在昏黃的煤油燈下,我們一群孩子推著老石磨,歡歡喜喜地小跑著推磨,仿佛把天地撼動了似的歡欣”。短短言語之間,喜憂不過翻轉如輪,分不清是喜劇還是悲劇的手法,但那“歡欣”里,包容著一個時代的殘酷。渺小如塵,生命的尊嚴有時經不起叩問。
《悄無聲息的悲傷》是對現實的無聲吶喊,對故鄉,對人性,也是對社會和時代。“她掏出生鏽的刀片,一點一點削成薄片吃,一邊慢慢咂味,一邊跟母親說閒話。讓我五弟幫她在街上買一點止痛片,或者鹽和醋。”三言兩語,一位鄉村孤獨的老人,氣質便拿捏到了,令人揪心,而實際上這位桐子娘並非無兒無女,但“他一百六十多平方米的房子裡,為何放不下一張她母親的小床?”作者在問天下的兒女,親情何以如此涼薄?“她跪在地里幹活,咳得厲害,我蹲在旁邊說了幾句閒話,心被巨大的悲傷、苦澀揉搓,一種難言的痛逼得我不得不轉身離開。”透過寂寥的村莊與孤獨的老人,作者明白了人口遷移,荒蕪的是鄉村,也是人心。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22年3月,《我的故鄉下雪了》獲第八屆黃河文學獎散文·非虛構文學獎。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王雁翔,甘肅平涼人,1989年3月入伍,大校軍銜,軍旅作家,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品見諸《解放軍文藝》《四川文學》《山東文學》《天涯》《作品》《廣西文學》《散文海外版》《散文選刊》等刊。作品曾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三次,全國報紙副刊作品金獎、一等獎,長徵文藝獎、《解放軍文藝》雙年獎、黃河文學獎等,出版有非虛構作品《走在高高的山岡上》,散文集《
穿越時光的河流》《我的故鄉下雪了》、長篇報告文學《一個都不能少》等作品多部,有作品入選多種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