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哥哥是獨生子 (My Brother Is an Only Child)立志要當神父的阿西奧就讀於神學院。有天,哥哥馬利哥來探訪他,卻不懷好意偷塞了一張女星艷照給他。這張艷照後來被神父發現,害阿西奧因此被迫輟學,失去了跟上帝接觸的機會。回家後的阿西奧想改念大學文組,卻遭父母強烈反對。他於是加入了法西斯黨,反叛的表現開始讓家人頭痛不已,他與哥哥的關係也更水火不容。備受父母疼愛的馬利哥,念完師範大學後卻不去教書,反而跑去工廠大搞社會運動。阿西奧總覺得父母偏心,對待哥哥總像獨生子般地偏袒放任,他卻委屈得動輒得咎……
——SceenDaily《我哥哥是唯一的兒子》通過因政見不同而分裂的家庭衝突以小見大地反映了義大利那段充滿災難的歲月。——variety花絮 由斯蒂法諾·如利和薩多·皮查歌利爾創作的劇本已經成為近年來義大利電影的風向標和質量保證。他們創造了一種亞屬的電影,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回歸現代”風潮。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們為當代觀眾重現了義大利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部落風情和創傷。他們的這種特色既表現在電影《最好的青春》(Best of Youth)的閒散的時代風格中,也體現在犯罪影片《犯罪小說》(Romanzo Criminale)中。 在影片《我哥哥是唯一的兒子》中,他們又回歸到《最好的青春》中的風格,把家庭衝突作為社會創傷的反應。他們似乎要把這些放在顯微鏡下明顯地展現出來的,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獨有的諷刺意味和懷舊感染力思辯巧妙地表達,從而使電影更具有吸引力,更充滿活力。本片通過多種攝影形式集中表達了一個是左派人士,一個是新法西斯主義者的兄弟愛恨關係。
影片擺脫了固有的某些文藝片的表演窠臼,從而更貼近市場一些。影片的演員陣容至少在義大利可以說得上是強大,這也有助於拓寬華納發行商的電影發行。在海外市場,影片的經典畫面、戲劇化的表現以及幽默品質都將吸引曾經看過《最好的青春》的同類觀眾,影片通過坎城影展也進一步提升了它的影響力。儘管如此,影片還是因為它的民族背景等因素並不能做得非常全球化。因為影片的演員陣容以及語言和歷史政治因素都太本土化了。 影片中表現的Sabaudia鎮是墨索里尼的一個新城鎮,位於羅馬南部著名的沼澤地帶,處於法西斯主義和社會政治計畫的狂熱中。(這個地方也曾經在保羅·索倫蒂諾的影片《家庭朋友》The Family Friend中表現過。)
導演丹尼埃爾·盧凱蒂曾經是個演員,主演過《紅色木鴿》(Palombella rossa)、《兩個四月》(Aprile),後來自編自導《學校》等影片,《學校》講述了羅馬市郊的一所專科學校的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故事。老師的感情世界、學生為評分惶恐不安的心情及老師和學生之間教育和被教育的關係,被導演歷歷在目地展示在觀眾面前。影片是現實主義的,既沒有美化也沒有醜化學校。導演以嘲諷的格調,揭露了義大利學校中存在的混亂狀況:經費缺乏,設施落後,管理不當。他擅長通過細小的家庭或部落小故事表現生活的慘痛以及社會的憂傷。·該影片入選了第60屆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競賽名單。·這部電影改編自小說《the fasciocomunista》, 因著名的音樂人Rino Gaetano曾經據此創作了一首歌,名為Mio fratello è figlio unico,所以主創將影片名改為《我哥哥是唯一的兒子》,這也是對歌曲創作者Rino Gaetano的致敬。·和羅馬周圍郊區的一些法西斯主義傾向的人的談話啟發了導演丹尼埃爾·盧凱蒂對盧卡·津加雷蒂所飾演的角色的刻畫。
大時代下的小人物情感
改編自暢銷小說的義大利電影《我的哥哥是獨生子》My Brother Is an Only Child,是由知名義大利劇作家薩多皮查哥利亞(Sandro Petraglia)和史蒂芬諾盧利(Stefano Rulli)繼《燦爛時光》The Best of Youth後的最新力作。劇情敘述一對立場迥異的兩兄弟跨越20年的成長,帶出他們兄弟、情人和家庭關係的變遷,並進而描繪出當時社會的型態與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