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十年百姓影像

我的三十年百姓影像

《我的三十年百姓影像》講述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普通百姓,個人對社會進步的推動或許極其有限,但這樣的個人卻是社會變革最真切的感受者,他們的故事、他們的喜怒哀樂,最能說明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

基本介紹

  • 書名:我的三十年百姓影像
  •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 頁數:263頁
  • 開本:16
  • 品牌:四川天地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盧澤明
  •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7269774, 978780726977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我的三十年百姓影像》選取中國社會生活中若干個具有代表性的普通老百姓,具體包括:文化界、教育界、藝術界、曲藝戲劇界、工商界、新聞界、體育界、政界、醫藥界、民間學術界以及警察、農民、手藝人、基層鄉鎮幹部、計程車司機和技術工人等。以百姓畫像的形式切入,以小見大,反映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給老百姓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的偉大成就。《我的三十年百姓影像》圖文並茂,以平實的語言、生動的圖片親近讀者,讓他們通過他人的事例看到自己生活的縮影。《我的三十年百姓影像》資料性、可讀性俱佳。

圖書目錄

陳巧茹:生活在這個時代是我的幸運
樊建川:我一直在時代最前沿往前沖
馮學成:君子以正位凝命
何多苓:享受著繪畫、詩意以及邊緣
何 農:潮里潮外三十年
侯月平:山區農民的土地情結
李伯剛:甘於清寂的科技實業家
李方福:見證綿竹年畫的風雨歷程
馬明宇:感謝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
裴埠生:一位民警的自我實現
卿光亞:一個校長的夢想與試驗之路
佟小慶:沉浮尋常事榮辱皆從容
昊明玉:我是人大代表“專業戶”
謝紹清:不忍為“天車”唱輓歌的末代鹽工
徐仲偶:我的1978
趙樹同:一個人三十年的收藏
甄先堯:中國農家樂之父
周紅靈:一直在路上
朱成:一個倒著活的人

文摘

學戲是為了走出來
易鴻(以下簡稱易):眾所周知,1978年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但是,很多人並不了解,這一年也是川劇的復興之年。酷愛川劇的鄧小平於1978年春來到成都,點名要看川劇傳統戲,禁錮多年的傳統戲曲隨之再次進入大眾的視線。那時,你還是個小姑娘吧?
陳巧茹(以下簡稱陳):1978年我才11歲,對國家大事沒有什麼概念。我出生在雲、貴、川三省交界的敘永縣,人稱“雞鳴三省”的地方。我父母都是縣川劇團的演員,雖然我骨子裡很喜歡跳舞,但是我們那個小縣份可供選擇的很少,生活中唯一能接觸到的表演只有川劇。當時,我們那裡很閉塞,交通不方便,連電話都很少見,不像現在,有那么多渠道可以接觸到國內外各種藝術門類,電視、電影、DVD什麼都有,所以那時我沒有什麼選擇。1979年,12歲的我考入縣川劇團,開始學唱川劇。
易:因為你父母都是川劇演員,所以你才喜歡上川劇的?
陳:沒有,沒有。其實,當時在我幼小的心靈里一直有個堅定的信念:我一定要出去,從這裡出去。我有個姐姐,當時學生畢業都要“上山下鄉”,姐姐被送到偏遠的農村支邊去了。我不想去鄉下,那就一定要學到一門手藝,只要會唱戲,就可以不到鄉下去。就是這么一個單純的想法。進了敘永縣川劇團,就跟老師學唱戲。那時沒有什麼川劇學校、舞蹈學校之類的,都是老師帶學生。
我很幸運趕上那個“撥亂反正”的年代。1978年春,鄧小平點名要看川劇傳統折子戲,在成都市金牛壩省委招待所的小禮堂,一連三個晚上看了《拷紅》《喬子口》《迎賢店》等十三出川劇傳統折子戲。之後便提出文藝上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能讓全國人民只看“八個樣板戲”。所以傳統戲曲一下子解禁了,什麼“帝王將相”啊,“才子佳人”啊,都可以演了。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社會上“破四舊”,劇團里的戲服,繡有龍的袍子,都被剪碎燒掉了。解禁後看的第一出傳統川劇是《林沖夜奔》,覺得好漂亮啊,唱腔太美了。演員穿的戲服,白色的袖子為啥那么長呢?那時才知道川劇的傳統戲是什麼樣子。我從那時起正式踏入了川劇這一行。
“文化大革命”期間,縣劇團只準演樣板戲,什麼《紅燈記》啊,《奇襲白虎團》啊,所以劇團里基本上都是老演員,沒有年輕演員,年輕點的演員都是從“五七幹校”招來唱樣板戲的,根本不是從小娃娃開始培養。傳統戲曲解禁後,不管四川的還是全國其他省市劇團,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都在大量招收年輕的戲劇演員,現在全國每個劇種,秦腔、晉劇、越劇、黃梅戲的領軍人物,都是那個年代招進劇團的,現在都是劇團的台柱子。
易:進入縣劇團後,學戲很苦吧?對一名戲曲演員來說,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呢?
陳:因為各方麵條件都不錯,我順利地考上了敘永縣川劇團。從12歲到16歲的幾年時間裡,就在安縣、滎山那些地方演,一年四季都在演,有時候一天演三場,鋪蓋、春夏秋冬的衣服都帶起,還帶一張鋼絲床。就這樣,一直到16歲到了成都。那幾年給我打下了非常好的表演基礎,生活雖然非常辛苦,但學到了非常多的東西。

序言

1978年12月18-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被廢止,取而代之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中國的改革開放以此為標誌,拉開序幕。2008年8月8日,第二十九屆奧運會在北京隆重開幕,北京奧運會向世界呈現了一個現代的、開放的、團結的中國形象。1978-2008年,三十年過去了。三十而立,雖然圍繞改革的爭論還在繼續,但改革開放之路已然是一條康莊大道。這條大道的形成並非一帆風順,要健康地走向未來仍需要付出巨大的艱辛和努力。繼往才能開來,以這三十年為一段,進行回顧、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是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的三十年,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三十年”,是中國有史以來“未有之變局”,其歷史內涵是極其豐富的。總結改革開放三十年,有不同的層面,比如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我們從中可以看到這一過程的起伏跌宕和波譎雲詭。政界、思想界、文化界和經濟界等均會對其展開回顧與反思,其價值不言而喻。《我的三十年?百姓影像》一書正是這“回顧與反思”潮流中的一朵小浪花,因為它選取的角度既不是巨觀的,也不是宏大的,而是從普通人的個人經歷出發,訴說這三十年的遭際與變化。
回顧重大的社會變革,個人往往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歷史的真相有時卻隱藏在不經意的細節中,個人生活史可以折射時代變遷,是大歷史的有益補充。而且,這種個人化的小歷史往往更生動,更能呈現出歷史的原貌。作為普通百姓,個人對社會進步的推動或許極其有限,但這樣的個人卻是社會變革最真切的感受者,他們的故事、他們的喜怒哀樂,最能說明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四川並不是改革開放的中心或者前沿地帶,但作為經濟改革試點的“擴大企業自主權改革”卻是率先在四川進行的。同全國其他地方的人一樣,從恢復高考開始,四川人經歷並參與了改革開放的所有階段,他們的人生足以反映這個剛剛逝去的時代。因此,我們選取了十九位四川人,以故事和老照片來勾畫人物影像,可以說書中每一個人物的個人“影像”,無不是這個時代浪潮中的一顆真實的小水滴。
著名畫家何多苓在1977年前還是涼山州的一個知青,已年近三十。倘若不是高考制度的恢復,他藝術上的抱負何處施展?同樣,雕塑家朱成、版畫家徐仲偶,他們命運的第一次重大轉折也都與高考制度的恢復直接相關。年齡更長一些的李伯剛先生、馮學成先生,在改革開放前的歲月里,靠求知支撐艱難歲月,一旦陽光照臨,人生之路便豁然開朗。他們的成功一則與長期的精神文化追求有關,二則為時代所賜。原本打算在體工隊踢踢球,退役後分配到一個好單位的足球運動員馬明宇,趕上了中國體育走向市場化的大潮,成為搏擊時代浪潮的驕子。他的夢想被放大了何止百倍、千倍?趙樹同先生在改革開放前就聲名遠播,後幾經沉浮,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成為收藏領域的大家,其所依憑的經濟實力來源於藝術與商業的結合——這是改革開放三十年間凸現的觀念之一。樊建川先生從副市長到地產商再到中國最大私人博物館群落主人,何農先生從戲劇研究員到策劃大家再到“川菜發展優秀企業家”,卿光亞先生從專業小提琴手到導演再到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內地第一所私立學校的創始人,他們的轉身是那么富有戲劇性,充滿傳奇色彩。自然,這三十年間並非只有傳奇故事才動人,尋常百姓尋常人生,也一樣令人感嘆。因此,我們也選取了山區農民、下崗工人、民間藝人、計程車司機、派出所民警、基層幹部等各行各業中的代表人物。他們在時代的變革中起起伏伏,雖無驚天之偉業,但大多能按照自己的興致前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人生。這正是對改革開放三十年最有價值的註腳。
每一個人的生命軌跡都是不一樣的,我們選擇的十九位被採訪者證明了這一點;另一方面,這十九位被採訪者又有一定的相似性,那就是,改革開放三十年是他們最重要的人生階段。在個人生活史中感受和發現大歷史,這是我們小小的初衷。
盧澤明2008年9月於成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