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沙灣女:一位八旬老人的民國記憶》於2016年11月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本書以一位八十多歲老人的回憶,展示了古鎮沙灣的歷史地理風物人情,涉及地理物候、建築街市、政治時局、經濟民生、節日習俗、風味美食、家族鄉鄰、市井風尚、學堂書香、掌故傳奇等等。作者十七歲之前生活在番禺沙灣,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時值中國社會最動盪的民國年間,政治經濟風物人情與今天都很不一樣。而對人生來說,這也是一段最純真而滿懷憧憬的時光,個人獨有的記憶,更能折射出歷史的幽微與真實。
基本介紹
- 書名:我是沙灣女:一位八旬老人的民國記憶
- 作者:何瑞澄
- ISBN:978-7-5668-1956-7
- 類別:回憶錄
- 頁數:333
- 定價:38.50元
-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11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本:第1版第1次
- 字數:260千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本書序言(節選),書摘(節選),目錄,
編輯推薦
作者十七歲之前一直生活在番禺沙灣。幾十年過去了,她無時無刻不在懷念家鄉,懷念家鄉的親人——
離家幾十載,鄉音未改鬢髮白
忘不了家鄉的雨
忘不了家鄉的歌
忘不了家鄉的河涌小巷
忘不了家鄉的青磚大屋
忘不了家鄉暖暖的燈光
忘不了家鄉甜甜的味道
忘不了背著書包上學堂
忘不了搖著小船去外婆家
……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一位八十多歲老人的回憶,展示了古鎮沙灣的歷史地理風物人情,涉及地理物候、建築街市、政治時局、經濟民生、節日習俗、風味美食、家族鄉鄰、市井風尚、學堂書香、掌故傳奇等等。作者十七歲之前生活在番禺沙灣,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時值中國社會最動盪的民國年間,政治經濟風物人情與今天都很不一樣。而對人生來說,這也是一段最純真而滿懷憧憬的時光,個人獨有的記憶,更能折射出歷史的幽微與真實。
本書的出版得到廣州市番禺區工商職業技術學校和番禺社區網的大力支持,並作為廣州市番禺區工商職業技術學校“本色番禺”系列社區教育讀本之一。
作者簡介
何瑞澄,字丹霞,廣西教育學院中文系退休教授。1931年出生於廣東省番禺縣沙灣鄉。1947年畢業於沙灣象賢中學,同年考入廣西大學中文系,1951年在該校畢業分配到廣西博白縣中學,任教語文。1981年調至廣西教育學院,講授古代文學。1987年始在廣西老年大學文學班任教,專講 詩詞。廣西作家協會會員,全國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全國楹聯學會會員。歷任廣西詩詞學會理事、南寧市詩詞學會副會長(現仍任名譽副會長)、南寧市楹聯學會理事、南寧市中山詩社理事。在國內外發表詩詞聯一千多首、論文一百多篇、散文百餘篇。專著有《清詩詞賞析》《吟唱·賞析·教學》。合著《實用詩韻》。
本書序言(節選)
序一 我的母親是沙灣女
林梓
剛上大學的第一個周日,迫不及待地回了外婆家。那是1978年了。
那個時候的沙灣,還保存著好些樸拙古雅的味道,就像在母親今天的文字里感受到的一樣。
我以為,那是我第一次回外婆家,後來才知道,在我五六歲的時候,母親和父親曾帶著我和弟弟一塊回去過的。那是母親離家十一年後第一次回去,物轉星移,都是傷心事。逗留的時間很短,我又還太小,沒什麼印象。讀了母親的文字,卻朦朦朧朧記起了一些零碎的感覺。都是水,到處是水。我在水上漂,搖搖晃晃,驚恐,又興奮。我看見了船,有大船,也有小巧可愛的船。還看見了大片大片的芭蕉樹和甘蔗……
我的記憶,終於和母親的文字重疊。
一切的感覺都是真實的。母親的故鄉是水鄉,到處是水。水上有來來往往的船,小巧可愛的船叫艇仔。還有蕉林蔗林。母親說,那叫蕉圍蔗圍……
上大學那年回外婆家,是成人了。所有的印象都變得深刻、真實而新鮮。包括滿天的雨,滿街的水,俏麗活潑的女孩和漂亮的油紙花傘,還有,母親愛唱的兒歌。“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擔柴上街賣,阿嫂出街著花鞋……”(廣東鹹水歌《落雨大》)
印象最深的,卻是一老婦人的話,無論你母親走多遠,不返家,她都永遠是沙灣女……
序二 多情含笑倚東風
王力堅
“多情含笑倚東風”,是母親早年所作《虞美人·春桃》詞中的句子,姐姐擷之囑我以此為題給母親《我是沙灣女》作序。或是心有靈犀一點通,這個句子恰是母親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一位美麗而才華橫溢的女性……
如果說,母親以往的作品,總或多或少帶有當年“激情燃燒歲月”的痕跡,那是歷史的慣性使然,亦是必然的常態;那么,到《我是沙灣女》,已是“繁華落盡見真淳”。此所謂“真淳”,除了母親始終秉持的“以天下為己任” 的使命感責任感,以及“蒼生在我心” 的人文關懷,更多的便是以平和素樸的筆觸,陳述歲月斑駁的水鄉古鎮,奇風異情的節日習俗,繽紛多彩的學校生話,沒齒不忘的良師益友,風雲變幻的社會景象,骨肉情深的家族親朋……細細覽讀,如歷亂世,如臨險境,如沐春風,如融秋月……
書摘(節選)
西水大,笠去賣
沙灣是水鄉,我家就住在水邊。出門不到50米,有一條小河,叫大巷涌,大概有兩丈寬,把一條大街分割成了兩半。河面橫臥三條木橋,水漲時,能把橋面淹沒。聽大人說,這是從珠江的支流西江流來的水,所以水一漲,人們就說“西水大了”。
西水大了,船隻來往更方便,養豬人家往往把養大了的豬仔放入豬籠扛去賣。我們鄉下叫做“笠去賣”(當然賣的不一定是豬仔)。於是有“豬仔大,笠去賣”和“西水大,笠去賣”的口頭語。不知怎的,有些大人撿起這句話來嚇唬小孩子:“不聽話?西水大,就笠你去賣!”……
文化古鎮
沙灣,不愧為一個美麗的文化古鎮。光從留耕堂裡面高高懸掛著的那一個個金字牌匾,什麼“翰林”“進士”“貢生”等,就可見一斑。……
往西走去羅山里,是三疊祠,沒有留耕堂那么大,但也挺有名氣。……
村里還有個頗出名的地方,叫“三稔廳”。那是一些愛好音樂的人聚集的地方。沙灣出了三位有名的音樂家:何少霞、何與年、何柳堂。何少霞人稱“琵琶大王”,他曾經在中學教書,教歷史,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元宵看魚燈
每年我都盼元宵,一是為了吃湯圓,二是為了看魚燈。比較起來,我更喜歡看魚燈。因為湯圓一下子就吃完了,而看魚燈可以玩一個晚上。……
有一年我一個表姐從外地來,看見沙灣舞鰲魚,她很奇怪,指著問我:“這是什麼東西啊?魚不是魚,龍不是龍。”……
沙灣青年劇社
沙灣青年劇社又名沙灣青年粵劇團,以沙灣中學的老師為主幹,聯合社會上一幫粵劇的愛好者,同時還在沙灣中學挑選一些男女學生當民眾演員和工作人員。我在劇團期間,就當過小孩、丫鬟、宮女、帶位和提詞。樂隊(叫弦索手)則大多數是社會人士,有名的音樂家何少霞、何與年都參加過。演員大多數是中學老師。有些老師也當弦索手,如文漢先生。個別老師還兼兩職,如數學老師卓穎先生是樂隊的,在《荊軻刺秦王》里還演御醫夏無且。男主角(叫擔綱文武生)是我們的校長潛先生,女主角(叫正印花旦)主要是一位社會青年阿章叔(何兆章)反串的。初時,社會青年阿九叔和我們的英文老師何學敏先生、農業老師李四維先生也反串過。《萬里護香車》中的女主角程冷冷就是九叔演的,男主角李揖侯是潛先生演的,《冰山火線》中的女主角是李四維先生演的,《秦香蓮》中的女主角秦香蓮是敏先生反串的。……
潛先生
潛先生講都德的《最後一課》,講到那位老師用力地在黑板上寫了“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後黯然向學生告別時,他強忍著淚水,用顫抖的聲音說:“同學們,我們這裡也是淪陷區啊!”然後摘下金絲眼鏡來擦眼淚。全班同學無不動容。
沙灣淪陷
我還清楚地記得那個日子。那是一個寒冷的早晨。天蒙蒙亮,母親就把我從夢中推醒,二話不說就給我穿上衣服,把平時早準備好的應急小包袱綁在我背上,這小包里有乾糧、兩件衣服,還有我和父母的姓名、家庭住址,是預防逃難時衝散用的。……
回外婆家
小時候我最喜歡跟著母親去外婆家。外婆家在紫坭,是一個很美麗的水鄉。從沙灣的平埠頭(一個古老的小碼頭)出發,乘只小小烏篷木船,“吱嘎、吱嘎”搖著櫓,一個來鐘頭就可以到紫坭“大”碼頭了。近平埠頭處,岸上排列著密密的水松,乾筆直,葉如針。沿途兩岸是碧綠的稻田,如青紗帳般的蔗林和蕉林……
目錄
序一 我的母親是沙灣女 林 梓
序二 多情含笑倚東風 王力堅
第一輯 水鄉古鎮
西水大,笠去賣
落雨大,水浸街
腳印
疍家寮
蕉圍蔗圍
“三步跳”及其他學游水
爬的樂趣
三稔廳
三怕
打風
山環水繞
文化古鎮
留耕堂
中廳風雲
廟堂·文塔
蜆殼牆·鑊耳瓦
第二輯 節日習俗
除舊好迎新守歲童年過春節元宵看魚燈
三月三飄色端午劃龍船
香包袋
擺“七夕”
鬼節
中秋賞月
滴珠沙灣原牛奶
吃魚
蝦春·蟛蜞子·龍虱·桂花蟬
第三輯 學校生活
剝剝齋
男女平等
國蘭
庭園草木常青蔥
一枚私章
沙灣青年劇社
周末晚會
民眾夜校
蘇州夜話
鋒社
學國語
有趣的童軍活動
球隊姐妹
五虎將
清潔衛生比賽
勞作課與家政課
第四輯 良師益友
第一個班主任
三疊祠的兩位先生
潛先生
老師,您在何方?
師母
配角
兩個“農民阿伯”
乾叔
琴音裊裊
木棉花
人各有命
來生娶你
嫻姐
校花
失去母愛的孩子
歲寒三友
第五輯 社會景象
生逢亂世
大轟炸
沙灣淪陷
避難獨崗
竹樹坡鬧鬼
軍妓
德國醫生雷爾士
鄉長兼校長
燈
火炬遊行
車·船·轎
醫務所
“不落夫家”和“朋友”
門檻變門楣
劫富濟貧
師承
捧屎塔
求職
第六輯 家族親朋
二祖母
回外婆家
母親的閨房父親
自梳女
坐食山空
幫倒忙
母親巧手縫製的衣服
永遠對不起小弟妹
我的小貓
娘家
父親的朋友
但求無過
二叔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