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感之人生問題》是唐君毅所著作品,出自於《唐君毅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我所感之人生問題
- 作者:唐君毅
- 作品出處:唐君毅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本文原名《古廟中一夜之所思》。蓋一隨筆體裁。乃廿八年十月宿青木關教育部時所作。其地原為一古廟,以一小神殿,為吾一人臨時寢室。當夜即臥於神龕之側。惟時松風無韻,靜夜寂寥,素月流輝,槐影滿窗。倚枕不寐,顧影蕭然。平日對人生之所感觸者,忽一一頓現,交迭於心;無可告語,濡筆成文。此文雖屬抒情,然吾平昔所縈思之人生根本問題,皆約略於茲透露。此諸問題,在本書雖不必一一有正面之清晰答案,然至少可見本書所以作之個人精神背景之一主要方面,故今附於導言之末。此文之情調,純是消極悲涼之感,及對人生之疑情,與本書之情調,為積極的肯定人生者不類。然對人生之疑情與悲涼之感,實為逼人求所以肯定人生之道之動力,及奮發剛健精神之泉源。樂觀恆建基於悲觀,人生之智慧,恆起自對人生無明一面之感嘆。悲涼之感者,大悲之所肇始;有智慧者若不能自忘其智慧,以體驗人生無明一面,亦不能知智慧之用,此吾之所以附入此文也。吾所自慚者,此文中之悲涼之感,尚不免於侷促,對人生無明一面之感嘆,尚未至真切耳。(三十二年附志)
日間喧囂之聲,今一無所聞,夜何靜也?吾之床倚於神龕之側。吾今仰臥於床,唯左側之神,與吾相伴。此時似有月光,自窗而入,然月不可見。吾凝目仰睇瓦屋,見瓦之櫛比,下注於牆,見柱之橫貫。瓦何為無聲,柱何為不動。吾思之,吾怪之。房中有空,空何物也。吾若覺有空之為物,滿於吾目及所視之處。空未嘗發聲,未嘗動。然吾覺空中有無聲之聲,其聲如遠蟬之斷續,其音宛若愈逝愈遠而下沉,既沉而復起,然聲固無聲也。吾又覺此空,若向吾而來,施其壓力。此時吾一無所思,惟怪此無盡之靜闃,自何而來,緣何而為吾所感。吾今獨處於床,吾以手觸吾眼吾身,知吾眼吾身之存在。然吾眼吾身,緣何而聯繫於吾之靈明?吾身方七尺,而吾之靈明可馳思於萬物。彼等緣何而相連,吾不得而知也。吾有靈明,吾能自覺,吾又能自覺其自覺,若相引而無盡:吾若有能覺之覺源,深藏於後。然覺源何物,吾亦不得而知也。吾思至此,覺吾當下之心,如上無所蒂,下無所根,四旁無所依。此當下之心念,絕對孤獨寂寞之心念也。居如是地,在如是時,念過去有無量世,未來亦有無量世,然我當下之念,則炯然獨立於現在,此絕對孤獨寂寞之心念也。又念我之一生,處如是之時代,居如是之環境;在我未生之前,我在何處,我不得而知也;既死之後,我將何往,我亦不得而知也。吾所知者,吾之生於如是時,如是地,乃暫住耳。過去無量世,未有與我處同一境遇之我;未來無量世,亦未必有與我處同一境遇之我。我之一生,亦絕對孤獨寂寞之一生也。吾念及此,乃恍然大悟世間一切人,無一非絕對孤獨寂寞之一生,以皆唯一無二者也。人之身非我之身,人之心非我之心,差若毫釐,謬以千里。人皆有其特殊之身心,是人無不絕對孤獨寂寞也。
吾念及此,覺一切所親之人、所愛之人、所敬之人、所識之人,皆若橫布四散於無際之星空,各在一星,各居其所。其間為太空之黑暗所充塞,唯有星光相往來。星光者何?愛也、同情也、了解也。吾嘗怪人與人間緣何而有愛,有同情,有了解?吾怪之而思之,吾思之而愈怪之。然我今知之矣。人與人之所以有愛同情了解者,所以填充此潛藏內心之絕對孤獨寂寞之感耳。然吾復念:人之相了解也,必憑各人之言語態度之表示,以為媒介。然人終日言時有幾何,獨居之態度,未必為人見也。人皆唯由其所見於吾之外表者,而推知吾之心。吾之心深藏不露者,人不得而知也。吾心所深藏者,不僅不露於人,亦且不露於己。吾潛意識中,有其鬱結焉,憂思焉,非我所知也。我於吾心之微隱處,尚不能知,何況他人之只由吾之言語態度之表示,以推知吾心者乎?人皆曰得一知己,可以無憾,言人與人求相知之切也。然世間果有知己乎?己尚不知己,遑論他人?人之相知,固有一時莫逆於心,相忘無形者矣。然莫逆者,莫逆時之莫逆;相忘者,相忘時之相忘耳。及情移境遷,則知我者,復化為不知我者矣。而人愈相知,愈求更深之相知,且求永遠之相知。其求愈切,其望彌奢,而一旦微有間隙,則其心彌苦。同情也、愛也,均緣相知而生,相知破人心之距離,如鑿河導江。同情與愛,如流水相引而至。人無絕對之相知,亦無絕對之同情與愛。不僅他人對己,不能有絕對之愛與同情,己之於己亦然。吾憂,吾果憂吾之憂乎?吾悲,吾果悲吾之悲乎?憂悲之際,心沉溺於憂悲之中,不必能自憂其憂,自悲其悲,而自憐自惜,自致其同情與愛也。己之於己猶如此,則人對吾之同情與愛,不能致乎其極,不當責也。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出處
此文出自《唐君毅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者簡介
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賓人,是20世紀有著重要影響的中國哲學家。他在貫通理性與理想、理想與現實的基礎上,重建了道德理想主義哲學;同時,他的哲學思想又是傳統哲學與現代哲學、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橋樑。他一生著述宏富,按內容可分為人生哲學、道德哲學、心本體論、文化哲學、宗教哲學、中國哲學史等;按文字風格可分為抒懷式、反省式、辯論式、析理式、說教式、述學式;按發展階段可分為對中心觀念的肯定與展開、對中西文化與人文精神的論述、對中國傳統哲學的論述、心通九境論系統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