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我在

我思,我在

作者朱珩青,四川眉山人。1938年生,遼寧教育學院畢業。做過多年中學語文教師,後做編輯。服務於文化藝術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現已退休。甘做培養佳花的泥土,喜為他人作嫁衣。閒時也舞文弄墨。出書有《路翎,未完成的天才》《路翎傳》《外部的和內部的世界》等,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基本介紹

書籍簡介,內容簡介,本書目錄,

書籍簡介

字 數:245千字
頁 數:417頁
版 次:第1版
開 本:850×1168 1/32
紙 張:膠版紙
包 裝:平裝
定 價:35元

內容簡介

老朱——朋友們都這么稱呼珩青,她的《路翎——未完成的天才》就是我作的序,現在,她的這本退休後的文集,又屬我作序,這自然是一種信任,我也就欣然從命。
我一邊讀文集裡的文章,一邊想:在眼下如此艱難的言說和出版環境下,老朱為什麼在退休後依然筆耕不止,還要自費出版?她要向世人展示什麼?我的這位老友,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回顧老朱的一生,好像有四個朱珩青:作為教師的朱珩青,作為文學編輯的朱珩青,作為文學評論家的朱珩青,以及退休老人朱珩青。這四個朱珩青,其實只有職業的區別,卻有一種內在精神始終如一。老朱在收入本書的《不止當出版商,更要當出版家》里告訴我們,當年在作家出版社確實有“朱珩青精神”之說,什麼精神?就是“咬住不放的精神”。說得真好,這是可以用來概括老朱其人其文的。
所謂“咬住不放”,就是“執著”,認準一個目標,咬住不放,無論遇到多大困難、挫折,也不屈不饒,堅持到底。比如,她當編輯時,認準中國作家最有價值的作品往往是有長期積累的“第一部”,於是就持續地組第一部稿,從高建群的《最後一個匈奴》,韓少功的《馬橋詞典》,到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都是“第一部”,她終於獲得了成功:不僅這些書稿經受了時間的考驗,她自己也創造出了“朱珩青精神”。我相信,她也是以這樣的執著,去對待她當年的教師工作,和以後的文學評論、研究工作的,像她對路翎的研究,就前後堅持了二十多年。她大概就憑著這樣的精神,在自己從事過的每一個領域,都取得出色的成績,留下不會磨滅的生命印記。這樣的咬住不放的執著,其實也就是魯迅所倡導的“堅韌精神”,老朱在她的里,一再提及《為愛而奮鬥不息》、《堅韌的以色列》等等),當然不是偶然的。這自然是一種極其可貴的職業精神。但我更關注和看重的,是老朱信念、觀念的執著。讀收入本書的文字,以及老朱已經出版的幾本書,就可以發現,她論述的範圍雖然很廣,但卻始終自有一個中心。我想用一句話來概括老朱的基本思想和信念,就是“要做人而不為奴”。這樣的觀念看起來並不新奇,也不是老朱的獨創,幾乎是一個常識。但從八十年代到如今三十年的中國思想、文化、文學的風風雨雨里,卻始終堅守這樣的常識,咬住不放的,究竟有多少人?相反,我們卻看到了許多昔日的奴才思想的批判者,今天又競相為奴,或以他人為奴,又有甚者,更製造了種種理論來為新的奴才制度掩飾、美化和辯解。事實就是這樣:在今天的中國,要堅持做人而不為奴,是極難極難的,而要訴諸於文,為人之為人的常識做鼓吹,就更其難能可貴。老朱的咬住不放,就因此而顯示了獨特而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這在老朱確實是一以貫之的。她早期的路翎研究和文學評論里,就已經高舉起“人”的旗幟。我在前面提到的書評里,就說到老朱的《路翎——為完成的天才》一書的最主要的貢獻,就是她揭示了精神界戰士由“人”而被改造成“精神的奴隸”的悲劇,這樣的奴隸思想的內化,無異於“精神的死亡”。在收入本書里的寫於2000年的《路翎晚期的創作和胡風派文學的悲劇命運》里,她更從“反叛者與被反叛者”之間相互糾纏關係中,探討這樣的發生在反叛者身上的精神奴化現象的原因。我們不難從中感受到老朱內心的沉重:在中國,人變成奴隸、奴才是極容易的。
大概就是這樣的深遠的憂患意識,使得老朱即使在應該安度晚年的時候也於心不安,還要繼續她的追問與探討。於是,她又拿起了筆,寫下了收入本集的幾十篇文章。我注意到,老朱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對制度和國民性的拷問,也就是逐漸深入到了形成中國奴性的深層次問題。同時,她對思想自由與獨立、言論自由的呼籲也越加急切。這都說明,她雖然退休,心卻和當下中國的現實貼得更近,因此總能抓住要害。
但我也感覺到了她內心的無奈。作為一個早就邊緣化的老人,對這樣的有體制支撐的日趨嚴重的奴化現象,她是完全無能為力的。於是,就只有作自我的堅守。這就是她退休後的寫作的意義:至少表明自己還在思考——思考是不能也無法禁止的;而只要思考,就基本保持了、維護了人的尊嚴和意義。這也是老朱把她的這本文集命名為《我思,我在》的深意:她要向世人表明自己作為思想者的存在,作為思想獨立,因而人格獨立的人的存在。對於有機會讀到她書的讀者,則是一個激勵,也是一個提醒。
老朱好寫千字文,她的文字也簡勁,乾脆,有力,一如她的性格,其實是內蘊著一種堅韌的生命力量的。我能學的就是也寫千字文,就此打住吧。

本書目錄

朱珩青:“咬住不放”
“一闊臉就變”析
“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析
泛工具論的影響深矣
外一篇:為什麼社會罪惡壓力總是指向弱者
外一篇:民族生活方式的改變實不容易
什麼叫“知識改變命運”
“風馬牛”也“相及”
“過去……現在”模式論
在義大利看龐貝古城
真實是文章的生命
龍的傳奇
笑談:“蹦蹦床”改名
外一篇:臣民、子民與公民
關於爆竹的另類敘述
中國幾時有寬容?
“千萬防非”其人
得君行道,失君蒙冤
在路翎家裡作客
一段難忘的戀情——兼談作家“路翎”筆名的由來
發揚“民族傳統”是無條件的嗎?
獻給追求“天堂夢”的人們——介紹扎米亞京的《我們》
外一篇:“那牙是鑲的”反革命
“紅色經典”的價值
一個古老的故事
兩種社會、兩種平衡
是這樣嗎?
極端·完滿
中國沒有宗教,但有“人神”
滿台皇帝
意識形態覆蓋下的生命狀態
“天地君親師”改“天地國親師”之後
我在加拿大的城市裡看見了野鹿
科學的前提
“德治”優於“法治”嗎?
外一篇:宗法家族自治是王權專制的基礎
民族的個性:中庸?!
風 景
也談“不肖子孫”
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讀王勉思的回憶錄
狹路相逢
知識分子的傳統人格
晨練種種
不止於當出版商,更要當出版家第一本書”
“喊冤”,意味著什麼?
《水滸傳》與“西門慶故里”
因為“路漫漫” ——金淑奇《路漫漫》讀後
喧囂的(也是沉默的)文化
也該想想“之後”了
選擇的愉快
在《滄桑曲》中走過 55
當代知識分子的人格——讀葉德浴的《難忘的1955》
“黨文化”的優勢與問題
一路“新”下去
誰擁有“治外法權”?
論“變”
論“冷漠”
尊嚴與“清高”
熱血壯士方孝孺
默默無聞的幕後英雄——記作家社的第一任副總編
仍然是強者的社會
大狗又回來了
環保教育要“從小抓起”
外一篇:放飛吧
為歷史贖罪——說阿壠
好一幅“山與梅”國畫
第二輯 立足地上,仰望星空
論中國人的文化視界
讓中國人的心靈富有起來
基督教徒的精神禮讚
“博愛”漫談
謙卑中的偉大,矛盾中的張力——我讀《聖經》
啊,那深山裡的教堂
選擇的悲劇
“連續不斷”萬歲?
故鄉在哪裡?
“武死戰”與“文死諫”
看“天下”
平靜的以色列
堅韌的以色列
創造的以色列
習慣了的“思想”
“唯物論”者的真實性
兩種經濟前途
“思歸”啊
為愛而奮鬥不息
邊緣還是中心?
值得尊重的民族性格
路翎晚期的創作和胡風派文學的悲劇命運
重提胡風思想
胡風悲劇(也是魯迅悲劇)的歷史性
我們希望著
“出來吧,你自由了!”
第三輯 散落的花朵
精彩人生——《人生為一大事來》讀後
鄉村中國文化理想的現實——兼評翁新華《痴虎三部曲》
虎年學藝
沉重而悲憤的現實主義文本——評翁新華的《哀兵阿滿》
令人感動的《難忘初衷》
理與情 成與敗——讀《“西北王”的敗落》
新小說向何處去
讓溪水長流——讀高纓的新作《逃亡者》
感覺化的世界:莫言小說印象
情緒·情感·文體意識——讀莫言的小說
憤怒,一種新的情感形式的探索
莫言創作新趨向——兼評長篇小說《十三步》
莫言文化個性印象——高密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