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中,“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直面讀者,親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學考古系師從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學往事,與終身伴侶、武漢大學考古系創始人
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愛情詩篇,50多年堅守大漠、守護敦煌,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現中國傳統藝術之美的動人故事。
作品目錄
|
第一章 人生的不確定性 初見人世 路有凍死骨 一個嶄新的上海 差一點死於小兒麻痹症 我的興趣所在 居里夫人的影響 別無選擇 | 第二章 神聖的大學 在北大歷史學系抄文稿 兼容並包的學術風氣 群星燦爛的歷史學系 回憶蘇秉琦先生 宿白先生的為人與為學 北大的精神傳統和學術氛圍 | 第三章 敦煌是我的宿命 幻想在現實中甦醒 在莫高窟的畢業實習 “李廣杏”,如此人間好杏 我被分配去了敦煌 蘇秉琦先生的一次召見 重回莫高窟 |
第四章 千年莫高窟 石窟藝術聖地 樂僔和尚與敦煌第一窟 苦難孕育的燦爛文明 張議潮與歸義軍 藝術和文化是國家氣象的反映 藏經洞文書的發現與流散 藏經洞文書的價值 | 第五章 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 敦煌學在海外 羅振玉、王國維與中國敦煌學的發軔 陳寅恪對中國敦煌學的貢獻 張大千和向達在敦煌 常書鴻先生與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文物研究所 段文杰先生與敦煌研究院 季羨林先生與敦煌 潘重規、饒宗頤的敦煌情緣 為了敦煌學回歸中國 敦煌學的未來 | 第六章 風雨飄搖的日子 莫高窟人的宿命 父親的突然死亡帶來的傷痛 簡單相信,傻傻堅持 他們成了豬倌和羊倌 莫高窟沒有被破壞是個奇蹟 |
|
第七章 敦煌的女兒 報告文學《敦煌的女兒》 從北大到敦煌 我其實想過離開敦煌 我不是好妻子、好母親 相識未名湖,相愛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老彭與莫高窟北區考古 花甲之後拼盡全力 我的老彭走了 | 第八章 敦煌石窟藝術 綿延千年的形象佛教史 有最早紀年題記的洞窟博物館 說不盡的經變畫 榆林窟的稀世神品 永不停息的自由飛舞 最完美的彩塑 第158窟:涅槃的境界 敦煌藝術與中原文化 臨摹需要達到無我之境 | 第九章 保護就是和時間賽跑 莫高窟保存面臨的風險 持之以恆的沙害治理 搶救和預防:保護工作的“二重奏” 壁畫修復的緩慢節奏 與蓋蒂的合作 《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的制定和出台 追憶平山先生 與時俱進的保護理念 “數字敦煌”的實現 |
|
第十章 永久保存,永續利用 莫高窟人的拓荒和堅守 “保護文物也是政績” “申遺”成功給我的啟示 制定《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 按照《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的要求制定《敦煌莫高窟保護與管理總體規劃》 莫高窟告急! 耗資四億的數展中心 不能“武大郎開店” 科學保護讓敦煌永生 | 第十一章 春風化雨潤心田 拉開大規模搶救的帷幕 “敦煌的保護是件事,還是件大事!” 對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的關懷和重視 “做好新時代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創新者” 莫高窟保護,任重而道遠 | 第十二章 四十年後終成卷 敦煌石窟考古研究百年回望 《敦煌七講》:中國石窟寺考古學的建立 考證與分期 為了“還債” 敦煌石窟考古報告的重要和困難 四十年終於完成《敦煌石窟全集》首卷 急功近利是學術的死敵 |
|
第十三章 莫高窟人和“莫高精神” “捨身飼虎”的真意 “莫高精神”的傑出典範 我們都是敦煌這棵大樹上的枝葉 我沾了莫高窟的光 守護敦煌的究極意義 莫高窟人的墓地在宕泉河畔 | | |
|
|
|
創作背景
2014年,樊錦詩和顧春芳在敦煌相識相知。顧春芳被樊錦詩堅守大漠、甘於奉獻的精神所深深感動,而樊錦詩也被顧春芳的才氣和靈氣所深深吸引,兩人一見如故,成為“忘年交”。向來謙遜低調的樊錦詩之前婉拒了許多人為她立傳的提議,卻在顧春芳提出作深度訪談的請求時,毫不猶豫地向她敞開了心扉。2016年,兩人進行了10天的深入面談,幾乎每天打一兩個小時的電話,20多萬字的訪談材料隨之很快成型。在此期間,譯林出版社人文社科出版中心主任陳葉正好在和北京大學美學中心洽談項目合作,得知訊息後很感興趣,便計畫以訪談錄的形式出版《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一書。
然而在接下來的2年間,樊錦詩和顧春芳家中先後有至親離世,她們都無暇顧及已具雛形的書稿,出書之事被暫時擱置。2019年年初,樊錦詩主動向顧春芳提出,想把這本訪談錄變成她唯一的自傳,以及她想要到北京大學居住一段時間,專心修訂書稿。得知此訊後,譯林出版社的編輯團隊立即趕赴北京和兩位作者見面商議具體出版計畫,陳葉在面談時還帶去了很多參考樣書,定下了基本的樣式。樊錦詩和顧春芳早已達成共識,《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不僅是樊錦詩個人的傳記,也照應著敦煌研究院的發展史,是守望莫高窟的一份歷史見證。因此也為該書的主題定下了基調,即把樊錦詩個人的命運和時代的背景結合起來,和一代代莫高窟人在大漠戈壁的艱苦條件下篳路藍縷的保護、研究和弘揚的事業結合起來。
作品鑑賞
《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講述了一段盪氣迴腸的敦煌史話。從山海經“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到歷史上綿延千年的洞窟修建,又到如今年遊客量超百萬的敦煌莫高窟,在樊錦詩溫情的述說中,歷史的敦煌、當下的敦煌、未來的敦煌在此相遇。人與敦煌難分難捨的情緣,是對人生大美的追求,亦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金石可鏤的精神縮影。同時這本書也是一部詠嘆中華藝術之美的口述史。從20世紀初莫高窟藏經洞的驚世發現,到第259窟禪定佛永恆的微笑,莫高窟的美超越了時間與空間。作為世界上最了解並深愛著敦煌石窟的人之一,樊錦詩以考古人的博識、文保人的嚴謹、藝術家的浪漫,將敦煌石窟的藝術之美娓娓道來,引領讀者踏上一場紙上敦煌藝術之旅。
《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也是一份新中國考古人的詳實筆記。從百年前藏經洞文書的失意流散,到如今中國敦煌學研究的蔚然成林;從大漠中寂寥荒涼的無人區,到舉世矚目的敦煌研究院,幾代莫高窟人飲冰茹檗、披荊斬棘,譜寫下一曲波瀾壯闊的敦煌樂章。樊錦詩在書中回憶了包括
常書鴻、
段文杰等一大批學者專家在石窟保護和藝術研究中的真實經歷,以及大量可供後人借鑑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特別是舉世矚目的“數字敦煌”項目背後的故事。這本書不僅僅是“敦煌的女兒”的自述,更是“敦煌兒女”的群像史詩。
《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還是一部民族文化優秀傳承者的個人傳記。敦煌的文保事業之所以得到世界的尊重與認可,與“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是分不開的。樊錦詩的故事是莫高窟人的故事,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彰顯,這本自傳以她的視角帶領讀者領略敦煌石窟壁畫、彩塑藝術及解讀敦煌文化,講述莫高窟人面對殘破不堪的洞窟,守土有責,擔當有為,篳路藍縷開展科學文物保護實踐,使敦煌石窟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有效保護利用的典範的奮鬥史。作者帶領讀者經歷從曾經“吾國學術之傷心史”到國內敦煌學界團結一心、奮起直追,改變“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局面,建設敦煌學最大研究實體的不凡歷程,向讀者揭示了莫高窟人為傳承弘揚敦煌文化藝術,讓敦煌石窟走出大漠、走出國門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樊錦詩還在書中向讀者娓娓道來自己與彭金章先生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向大眾呈現了一代代莫高窟人與莫高窟生死守望的真實經歷,生動闡述了“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既是樊錦詩的自傳,也是敦煌文化藝術精粹,是中國文物守護者奮鬥歷程的縮影,因此具有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對傳播中國精神、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著積極作用。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9年12月,《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入選《作家文摘》2019年十大非虛構好書。
2019年12月,《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入選2019華文好書年度榜。
2020年1月,《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獲得2019書業年度評選“年度社科類圖書”。
2020年1月,《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入選2019年度中國版協30本好書。
2020年1月,《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入選2019年譯林年度好書。
2020年1月,《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入選新浪好書推薦2019年度好書。
2020年1月,《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入選2019年度光明書榜。
2020年4月,《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入選教育部《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
2020年4月,《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入選2019年度中國好書(人文社科類)。
2020年6月,《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入選第八屆魯迅文學獎參評作品公示目錄(報告文學類)。
2020年7月,《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入選201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
2022年12月,《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獲得中央宣傳部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樊錦詩,女,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文物有效保護的科學探索者和實踐者,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與永續利用做出了貢獻。
顧春芳,女,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敦煌研究院研究員。作品有《呈現與闡釋》《戲劇學導論》《
四月的沉醉》《敦煌靈犬》《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
契訶夫的玫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