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哪裡來(薩沙·斯坦尼西奇編著小說)

《我從哪裡來》(Herkunft),(德)薩沙·斯坦尼西奇 著,Luchterhand文學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

2019年10月14日,波士尼亞裔德國作家薩沙·斯坦尼西奇(Saša Stanišić)憑藉小說《我從哪裡來》(Herkunft)獲得了2019年度德國圖書獎。本次獲獎的作品《我從哪裡來》是斯坦尼西奇的第四部小說,也被認為是一部具有強烈個人色彩的作品。作品再次將故事聚焦到作者的個人經歷上,講述了自己作為戰爭受害者初到德國時的恐懼和期待。斯坦尼西奇以個體身份的起源作為切入點,思考歷史及其對當下產生的影響。

內容簡介,小說評論,中文著作權,

內容簡介

小說從2008年,主人公“我”在德國移民局申請入籍填寫生平時開始。“我”生於波士尼亞德里納河畔的小城維舍格勒,和父母因戰爭從故鄉波士尼亞來海德堡避難。2009年,“我”回到維舍格勒探望祖母,第一次和她一起來到奧斯科盧沙村:一個只剩下13個居民的村莊。“我”的祖父生在這裡,也葬在這裡。“我”第一次探訪了家族墓地,喝了先輩掘開的井水。墓間果樹上的蛇喚起了“我”對父親的回憶。此前,“我”並不覺得故鄉作為家族發源地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地點也不承載太多的歸屬感,而踏入這個村莊之後,“我”開始對故鄉和歸屬產生了新的思考。
斯坦尼西奇在回憶和現實的交織中串連起一個又一個小故事,時而描述故鄉的風土人情,時而刻畫作為移民的“我”在德國的經歷。後50餘頁“龍的寶藏”(Drachenhort)則是一種敘事實驗,讓讀者參與到結尾的敘述中來,根據不同的線索和閱讀順序,展現小說結局的多種可能性。在追憶不可復得的故鄉的同時,斯坦尼西奇表達了深刻的現實政治關懷:對移民身份和融入問題的關切、對歷史的追憶、對現實政治的思考。

小說評論

德國圖書獎評獎委員會在聲明中,稱讚斯坦尼西奇是一名絕佳的敘述者。他將推動故事發展的起源隱藏在整部小說中,這些虛構的碎片一樣的起源,讓故事充滿可能性。
評審還表示:“作者以恢弘的想像將讀者從編年史、現實主義和精確紀事的傳統中解放出來,帶給讀者至上的閱讀體驗。在小說中,作者以第一人稱宣稱,‘猶豫不決者從來不會講好故事’。他的文字極其幽默,扭曲的歷史和他自己的故事巧妙交融。《我從哪裡來》描繪了一幅不斷重複、更新的當下景象,如同《我們與祖先交談的夜晚》一般,堪稱一部有關於歐洲生命之旅的傑作。”

中文著作權

據斯坦尼西奇作品的中文著作權方世紀文景透露,《我從哪裡來》的中文著作權已於2019年年初購得,目前該書的中文譯者,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教授韓瑞祥正在加緊這本書的翻譯進度,預計中文版將於2020年上半年面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