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做媽媽:耶魯法學院教授的育兒經》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蔡美兒。
基本介紹
- 書名:我在美國做媽媽:耶魯法學院教授的育兒經
- 作者:蔡美兒
- ISBN:9787508626116
- 頁數:288
- 定價:23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1月14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正文語種:漢語
概述,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專業書評,媒體推薦,參考資料,作者簡介,序言,圖書目錄,圖書序言,登上《時代》周刊封面,英媒評價,討論升級,虎媽澄清,反應,反思,文摘,
概述
美國耶魯大學的華裔教授蔡美兒出版了一本名叫《我在美國做媽媽:耶魯法學院教授的育兒經》的書,在美國引起轟動。該書介紹了她如何以中國式教育方法管教兩個女兒,她罵女兒垃圾、要求每科成績拿A、不準看電視、琴練不好就不準吃飯等。虎媽的教育方法轟動了美國教育界,並引起美國關於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討論,如今討論隨著《時代》周刊的參與幾乎達到了一個高潮。虎媽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時代》周刊封面。
內容簡介
《我在美國做媽媽:耶魯法學院教授的育兒經》講述了一位華裔媽媽,和兩個女兒、兩條狗的故事。她身為華裔第二代美國移民,以華人家長對子女的高度期待與嚴格的教養方式來教育2個女兒。在《我在美國做媽媽:耶魯法學院教授的育兒經》里,蔡美兒坦露了自己撫養兩個孩子的心路歷程,與孩子“鬥智鬥勇”的過程。兩個女兒在媽媽的嚴格管教和傾心培育下,承襲了華人的優秀傳統,在學業、音樂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現,在當地被譽為音樂神童。妙趣橫生的家庭故事,激烈的文化衝突,執著付出的華裔媽媽,叛逆聰慧的女兒……使得這個故事引人入勝,又發人深省。
編輯推薦
《我在美國做媽媽:耶魯法學院教授的育兒經》作者蔡美兒系耶魯法學院終身教授,華裔第二代美國移民。其家庭成員分別畢業於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一流大學。《我在美國做媽媽:耶魯法學院教授的育兒經》尚未出版就引發激烈競價大戰的成功家教案例傳記,在擁有最先進教育經驗的國度:美國、英國、丹麥、義大利,《我在美國做媽媽:耶魯法學院教授的育兒經》都以最大的關注、最快的速度被授權引進。現在的爸媽們困惑於:不知道孩子究竟是該“放養”還是“圈養”。西方家長認為,應該儘量尊重孩子的個性;東方家長則認為,保護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幫助他們儘早為未來作打算、培養好的學習和工作習慣。兩種理念都有各自的土壤,然而,蔡美兒用自己的故事則告訴中國父母,以正確積極的東方式教育,輔以適當的技巧和堅定的信念,東方式教育在西方土壤也能開出成功的花朵,讓西方人為之欽佩。
專業書評
當越來越多的中國父母將目光投向國外,尋求和接受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並開始反思我們自己甚至擯棄中國傳統的養育思想之時,蔡美兒——這個“中國式媽媽”獲得“美國式成功”的故事,值得我們回味和深思。
——張新華 資深編輯、本書譯者
媒體推薦
蔡美兒揭示了亞裔兒童為何如此出類拔萃的深層原因:那是因為他們擁有一個中國母親。她繼承了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育兒成功經驗的一貫法則:嚴厲、傳統、不向孩子妥協的價值觀。蔡美兒和她的丈夫(夫婦二人均是耶魯大學法學院的教授)育有兩個女兒,她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在學業和音樂表演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績,蔡美兒把兩個女兒的成長經歷看作是成功典型,同時也是對他人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
——美國《出版家周刊》
參考資料
美國知名報章《華爾街日報》於本月九日刊載了蔡美兒教授的《虎媽媽的戰歌》的節選文章。文章一開頭便羅列出蔡教授對女兒們的基本要求:除了體育和戲劇課,所有的課程必須得第一名;不能碰鋼琴和小提琴之外的樂器;不能玩電腦遊戲;不能自己選擇課外活動,等等。此外,她還規定孩子們必須在家裡說中文,必須按時上中文課,必須常規學習鋼琴和小提琴。
蔡美兒的這篇文章目前已被數十家美國媒體轉載,關於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已經在各大中美網站掀起了熱議。美國知名時事評論部落格網站《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評論說,中國父母總是相信他們知道“什麼對孩子是最好的”,他們會用自己的決定蓋過孩子自身的需求和想法。這也是一種“愛的表現形式”。當然,「中國媽媽」的教育模式並不是所有中國母親的通性,也不意味著美國母親就不會這樣做。
美國知名科技部落格「Business insider」則發表了一篇題為《為何中國家長比美國家長強》的文章。該文章指出,如果家長的目標是讓孩子成為做事效率高的成功人士,那么中國的母親們無疑比多數美國媽媽更勝一籌。文章認為,中國家長的嚴格教育和強烈的競爭意識,與美國家長的溺愛與溫和形成鮮明對比。如果美國媽媽們繼續縱容懶惰、毫無自律卻總是期待被讚譽的下一代,不難想像終有一天美國要在全球的競賽中被中國擊敗。
但是,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卻對此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如果將成功簡單地定義為“高分”、“獲獎”,那么教育出來的孩子肯定是“疲憊不堪的”、“能力低下的”、“不健康”的兒童。
而起初予人「中國悍母」印象的蔡美兒,後來在接受媒體專訪時也坦承,其實最理想的教育模式,應該是在中國和美國式教育方式上取得平衡。
作者簡介
蔡美兒 (Amy Chua) 1962年(虎年)生於伊利諾州香檳(Champaign),八歲時搬到柏克萊。
1984年以極優榮譽畢業生畢業於哈佛大學。
1987年以榮譽畢業生畢業於哈佛法學院,在校時是《哈佛法律評論》主編。
蔡美兒的祖輩是中國福建人,大約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先後乘船前往菲律賓,尋求更多的機會。蔡美兒的奶奶精明能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做塑膠製品的賣賣,主要為強生公司生產塑膠容器,賺了一大筆錢。從此家族開始變得富裕。蔡美兒父親是蔡少棠(Leon M. Chua),頗有數學天分,厭惡家族中的商業環境,反抗家人為他作出的人生安排嗎,努力前往美國開拓人生,後畢業於麻省理工大學。1964年與蔡美兒的母親結婚,目前他是柏克萊加大電機系教授,被稱為“非線性電路理論及細胞式神經網路”之父。
蔡美兒是家中四姊妹的老大,其中二妹蔡美文獲得哈佛大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任教史丹福大學,近年查出患白血病正在積極治療。
蔡美兒嫁給耶魯法學院授Jed Rubenfeld(美國猶太裔),目前住在康州紐哈芬,生有兩個女兒。 大女兒索菲婭(中文名:蔡思慧)現年18歲,學習鋼琴並卓有成就。
小女兒路易莎(中文名:蔡思珊)14歲,自幼學習小提琴,後來興趣轉向網球,顯露一定的天賦。
兩位女兒都曾參加多項音樂比賽並獲得獎項,得到眾多名師指導,被傳為“音樂神童”。
蔡美兒以自己的育兒經驗寫有一本書自傳體性質的書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中英文版本同步全球發行銷售。
書中的教育觀點涉及到了“圈養”和“放養”孩子的討論,蔡美兒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訴說了其中的苦與樂,失與得。其中有關嚴格要求女兒學習音樂的內容,引發西方的熱烈討論與關注。然而西方媒體更多是管中窺豹,沒有認識到蔡美兒這本自傳性書籍的良苦用心,沒有注意到在書本的後半部分中她所作的深刻反思與適當改變。總之,這本書已經引起了中西方關於教育的再一次議論熱潮。
序言
譯者序
“中國式媽媽”→“美國式成功”
我是本書的翻譯,也是一個生活在北京的中國媽媽。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我有幸趕在眾多讀者之前,走近了本書作者蔡美兒。
一頁頁地感受美兒教育孩子的真實和真情,一遍遍地驚嘆美兒的投入和執著,一次次地體驗美兒的超凡和絕然,一步步地走進美兒的喜怒和哀樂……美兒的鮮活形象越來越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的面前。
不經意間,我就被美兒深深地吸引了,打動了。
我不得不說,做母親做到美兒這份兒上,真的很震撼!
引發競價大戰的猜想
毫無疑問,出生在美國、生活在美國的美兒,當然是一位“美國媽媽”。可在本書中,美兒卻總是驕傲地稱自己為“中國媽媽”。而在美國人的眼裡,她卻是兩位“音樂神童小姐妹”的母親,充滿傳奇色彩,並散發著幾分東方的神秘。
美兒有兩個女兒——索菲婭和路易莎,姐姐17歲,妹妹13歲。從跨進學校大門的第一個學期開始,她們就保持著門門功課皆“A”的全優紀錄。姐妹倆差不多從3歲開始練琴。姐姐索菲婭14歲就把鋼琴彈到了世界音樂的聖殿——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大廳;妹妹路易莎在12歲那年,就坐上了耶魯青年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手的頭把交椅。大庭廣眾之下,她們的舉手投足更是彬彬有禮、可愛迷人,被羨慕不已的美國媽媽看做同齡人的楷模。
在美國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這對姐妹的出類拔萃令美國父母驚嘆:“中國式媽媽”是怎樣獲得了他們極難企及的“美國式成功”?
或許,這正是本書在美國尚未出版,就引發競價大戰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的崛起和中國的成功越來越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國方式”不再是一個僅僅與落後為伍、與保守同類的貶義詞。尤其是2010年12月,由世界經合組織(OECD)公布的、有34個國家參賽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中,上海學生一舉奪得閱讀、數學、科學的冠軍,使得中國的教育也進一步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眼球。而中國親職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是也將在今後得到更多的關注呢?
2010年10月,我隨先生在美國待了一個月,並去了好幾個城市拜訪朋友。談起這本尚未在美國出版的書,我的美國朋友依然感覺這位中國式媽媽教育孩子的做法相當“另類”, 這本書很可能會引起西方社會的爭議。其實,在我們中國人眼裡,她的做法甚至也非同尋常!也許,正因為“另類”或非同尋常,人們才值得走近後看個究竟。
對“不努力”說“No”
美兒在美國西方文化的包圍中堅持做“中國媽媽”, 絕不是海外華人追根尋祖的情感使然,而是在經歷中西方文化的激烈衝突和認真比較後,她清醒而堅定地認同並選擇了中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
美國人特彆強調對孩子的尊重,他們常常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結果孩子很輕易地就選擇了放棄,因為沒有什麼人天生就喜歡努力,孩子們也寧願張開雙臂去擁抱輕鬆。美兒認為,西方父母對孩子的自尊擔憂過多,但是作為父母,最不利於保護孩子自尊心的行為,就是你眼看著他們在困難面前放棄努力而不作為。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做每件事情都會有機會成本。因此我們所作出的每個選擇,其實都意味著與此同時的某些放棄。而美兒的選擇,是在一開始就不給孩子選擇“不努力”的機會。我們看到,這其實是最好的一種選擇。至於你是讓孩子去彈鋼琴還是拉小提琴,是玩吉他還是吹長笛,是畫畫還是游泳……讓孩子選擇任何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然後專心致志、全力以赴、堅持不懈地去做。孩子自然就會體驗到,要做好一件事情,他需要怎樣去做、要努力到何等程度。其實這個過程本身,就會讓孩子在舉一反三中受益終身。
“青春”不會永遠“反叛”
我們從第31章美兒的“淚灑紅場”,看到她與小女兒露露長期以來的對立和衝突,由一粒小小的魚子醬而激起軒然大波。青春期叛逆的波濤,沖毀了美兒多年來構築的壩堤……
然而,美兒在美國做媽媽的成功,並不會因露露的青春期反叛而黯然失色,也不會因女兒辭去青年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手的職務而前功盡棄,雖然這令美兒在每一秒鐘都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實際上,當露露活躍在網球場上,從剛開始參賽時被人“剃光頭”,到打敗新英格蘭種子選手;當露露主動延長訓練時間、狂練反手球,並要求媽媽為她申請額外的網球訓練課程;當我們聽到露露的網球教練感嘆:“她是那種不付出110%的努力,就絕不會善罷甘休的小姑娘。”我們清楚地看到,美兒已經把追求卓越的優秀品質,深深地種在了女兒的心裡;讓自信、執著的基因,成為了流淌在孩子血液中的紅細胞;更別說高難度的小提琴帶給靈魂的洗禮、情操的薰陶,以及賦予女孩的那份優雅和美麗!而那些曾經魂牽夢繞的旋律,難道會輕飄飄地悄然遠去或消失嗎?
當越來越多的中國父母將目光投向國外,尋求和接受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並開始反思我們自己甚至擯棄中國傳統的養育思想之時,蔡美兒——這個“中國式媽媽”獲得“美國式成功”的故事,值得我們回味和深思……
最後,請允許我對畢明建、江燕、晶晶、朱莉(Julie)、艾麗珂(Erica)和珍妮弗(Jennifer)表示誠摯的感謝。感謝你們幫助我解讀本書的音樂專業術語和難點,才讓我得以把這本書生動地呈現給千千萬萬個讀者和母親。
張新華
2010年12月20日於北京
圖書目錄
譯者序 “中國式媽媽”→ “美國式成功”
第一部分
1 中國媽媽
在學習上對孩子施加壓力是否有害?怎樣要求才算“嚴格”?學習上的生動有趣是第一位的嗎?生活在美國的中國媽媽Vs。西方媽媽。
2 索菲婭
在我們這個“華裔+猶太=美國”的家庭,她18個月就認識字母表,3歲閱讀《小婦人》簡寫本並開始學彈鋼琴。
3 路易莎
叫她向東,她偏要向西——我的小女兒就是這樣一個“長著天使面孔的野丫頭”。
4 蔡氏家族
展開我們的“美國夢”——父親拿到了麻省理工大學的博士學位,我們三個姐妹也相繼走進哈佛法學院、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捧回碩士和博士學位……
5 一代不如一代?
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是我堅持讓孩子們學習古典音樂的原因。因為彈鋼琴、拉小提琴不會讓人在溺愛中走向墮落、懶惰和粗魯。
6 良性循環
為什麼索菲婭3歲開始練鋼琴,7歲獲獎?在千難萬難的“開頭”,許多西方父母都會選擇放棄。然而中國父母卻會在一開始,就不給孩子選擇“不努力”的機會。
7 “虎”運當頭
我在哈佛法學院成績優異,是因為我近乎神經病般的努力。我的文章甚至發表在競爭激烈的《哈佛法律評論》上。正是在那兒,我撞見了我未來的丈夫傑德——我當時的責任編輯。
8 露露的樂器
露露對音樂有著近乎完美的感受力。然而不幸的是,她討厭訓練,練習時經常走神——不是議論窗外的鳥兒,就是……
9 小提琴
小提琴一到了露露手裡,就顯示出它與露露似乎有著八輩子的緣分。然而,督促她練琴卻常常令我們母女倆像叢林中的老虎和野豬般“血戰一場”。
10 牙印和泡泡
我目不轉睛地看著索菲婭在台上演奏。小小的她看起來是那么瘦弱,但卻在龐大的鋼琴前奮力地表現莫扎特的激情澎湃——那一刻,我的心感受到一種難以名狀的痛……
11 小白驢
西方父母對孩子的自尊擔憂頗多,但是作為父母,最不利於保護孩子自尊心的行為,就是你眼看著他們在困難面前放棄努力而不作為。
12 華彩段
如果露露心情好、精力集中,她就能夠抓住滑動於指尖的這個小精靈;如果她情緒不佳、心煩意亂,華彩段就會不“華彩”。最糟糕的是,我從來就無法控制她的心情。
第二部分
13 可可
咱家有一條不會遛彎,出門就狂奔的薩摩耶德犬。
14 敦、雅典、巴塞羅納和孟買
我們非常喜歡帶著孩子去旅行。在大女兒12歲、小女兒9歲那年,她們就已經把自己天真爛漫的腳印,留在了世界各地的39座城市和島嶼。
15 波波
我的西方婆婆堅信,孩子們的童年就應該是一幅用順其自然的隨意、自由自在的天性、充滿好奇的發現和豐富多彩的體驗潑墨揮就的美麗畫卷,而我從來不會把整整一天變成女兒們隨心所欲的“開心秀”。
16 生日卡
作為一位中國媽媽,我只做正確的事,並不在乎怎樣討孩子們喜歡。
17 “大篷車”奔向肖托夸
為了帶露露拜見一位世界頂尖的小提琴老師,我們傾巢出動,駕車9個小時,帶著花大價錢請來的輔導老師及其男友、受傷後拄著雙拐的索菲婭,還有我們的狗……
18 深水潭
傑德永遠不會明白,為什麼我和露露前一分鐘還扯著大嗓門兒朝死里地相互威脅,而後一分鐘就見我們嘻嘻哈哈地躺在床上,一起海闊天空地談琴聊書,笑聲不斷。
19 夢想的舞步
楊教授把手掌和手指攏成杯狀、拱成帳篷之形,那些琴鍵似乎變成了一群孩子,他的手指“哄”著他們發出美妙的聲音。而他的手指既剛勁有力又柔美優雅,就像芭蕾舞演員修長美麗的腿。
20 卡內基音樂聖殿
中國人為教育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大大超過西方人。作為母親,我就是不會讓自己停下來,喘口氣,輕鬆一下。我知道,那些我們曾經害怕去嘗試的事情,其實才是最有價值的。
21 首演和試音
從練習的準備到登台演出,為觀眾表演就像是在為他們“獻血”,它掏空了你的情感,讓你感到有一點輕飄飄的。這首曲子把歡樂帶給觀眾,而與你朝夕相伴、耳鬢廝磨的音樂,就不再僅僅屬於你。
22 走紅布達佩斯
熱情豪放、慷慨寬厚的匈牙利人三次全場起立,把長時間雷鳴般的掌聲,送給了這對美國的“音樂神童小姐妹”。可他們哪裡知道,演出前的排練卻是如此的一波三折……
第三部分
23 普希金
它喜歡將自己的肚子緊貼在冰涼的地板上,四肢向外伸展,仿佛有人將它從半空中扔下來,它就這樣俯身朝下、四肢張開,像個短胳膊短腿兒的“大”字,毫不走樣地“吧唧”一聲降落到地面上!
24 秀髮DIY
露露用剪子“咔嚓”了自己的頭髮!而剛剛被她DIY的頭髮,有一邊參差不齊地掛在下巴旁,另一邊高高地夭折在耳朵之上,呈現出難看的鋸齒狀……
25 光鮮與黑暗
和三妹美文在一起歡度的童年時光在我的記憶中光鮮無比。35年過去了,我們依然親密無間。但是有一天我接到美文的電話,得知她被診斷出患有一種致命的白血病!
26 青春期反叛
我為傑德的50大壽張羅了生日聚會,露露斷然拒絕為父親寫賀詞。我使出渾身解數,想盡一切辦法來威脅她、賄賂她、啟發她、羞辱她,答應在寫作時幫她出謀劃策,向她發出最後通牒……結果,我的努力卻一敗塗地!
27 向白血病宣戰
在美文住院之前,她堅持要為孩子們洗衣服,一洗就是滿滿兩大筐。當她仔仔細細地疊好兒子的襯衫、撫平女兒的圍嘴和連褲衣,我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
28 一袋大米
家裡一片狼藉。只見一個大粗麻袋被撕成碎片,碎布和塑膠袋滿地都是,而可可和普希金正在室外的暴風雨中狂吠。就在那個時候,索菲婭一臉鬱悶地走進廚房,手裡還拿著一把笤帚……
29 穿過絕望的迷霧
美文的第一個化療療程並沒有成為一個無法甦醒的噩夢,第二個療程或許還有機會彌補。可是現在,極為殘酷的是我聽不到來自她的訊息,而時間卻在一天天地悄然流逝。
30 《希伯來旋律》
“我不會在我的成年禮上演奏!我討厭小提琴,我不拉了,放棄了!”露露在家裡尖聲叫喊的分貝高得無法測量……
31 紅場
莫斯科咖啡館,“魚子醬風波”陡起。我衝出咖啡館拚命地奔跑,不知道要逃往何方。一個瘋狂的46歲的女人,腳蹬一雙涼鞋以百米衝刺般的速度在飛跑、在哭泣……
32 象徵
小提琴象徵著卓越、高雅和深邃。可是對露露來說,小提琴卻攜帶著“壓抑”,她把這種“壓抑”也傳給了我。
33 向“西”走
為了在星期六早晨能夠去打網球,露露決定辭去管弦樂隊首席小提琴手的職務。這個決定讓我在每一秒鐘都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34 故事的結局
在為大法官們演奏的宴會中,索菲婭的鋼琴曲技驚四座;網球場上,教練盛讚露露是那種“不付出110%的努力,就絕不會善罷甘休的小姑娘”。
尾聲
致謝 ?
圖書序言
譯者序
“中國式媽媽”“美國式成功”
我是本書的翻譯,也是一個生活在北京的中國媽媽。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我有幸趕在眾多讀者之前,走近了本書作者蔡美兒。
一頁頁地感受美兒教育孩子的真實和真情,一遍遍地驚嘆美兒的投入和執著,一次次地體驗美兒的超凡和絕然,一步步地走進美兒的喜怒和哀樂……美兒的鮮活形象越來越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的面前。
不經意間,我就被美兒深深地吸引了,打動了。
我不得不說,做母親做到美兒這份兒上,真的很震撼!
引發競價大戰的猜想
毫無疑問,出生在美國、生活在美國的美兒,當然是一位“美國媽媽”。可在本書中,美兒卻總是驕傲地稱自己為“中國媽媽”。而在美國人的眼裡,她卻是兩位“音樂神童小姐妹”的母親,充滿傳奇色彩,並散發著幾分東方的神秘。
美兒有兩個女兒——索菲婭和路易莎,姐姐17歲,妹妹13歲。從跨進學校大門的第一個學期開始,她們就保持著門門功課皆“A”的全優紀錄。姐妹倆差不多從3歲開始練琴。姐姐索菲婭14歲就把鋼琴彈到了世界音樂的聖殿——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大廳;妹妹路易莎在12歲那年,就坐上了耶魯青年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手的頭把交椅。大庭廣眾之下,她們的舉手投足更是彬彬有禮、可愛迷人,被羨慕不已的美國媽媽看做同齡人的楷模。
在美國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這對姐妹的出類拔萃令美國父母驚嘆:“中國式媽媽”是怎樣獲得了他們極難企及的“美國式成功”?
或許,這正是本書在美國尚未出版,就引發競價大戰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的崛起和中國的成功越來越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國方式”不再是一個僅僅與落後為伍、與保守同類的貶義詞。尤其是2010年12月,由世界經合組織(OECD)公布的、有34個國家參賽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中,上海學生一舉奪得閱讀、數學、科學的冠軍,使得中國的教育也進一步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眼球。而中國親職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是也將在今後得到更多的關注呢?
2010年10月,我隨先生在美國待了一個月,並去了好幾個城市拜訪朋友。談起這本尚未在美國出版的書,我的美國朋友依然感覺這位中國式媽媽教育孩子的做法相當“另類”, 這本書很可能會引起西方社會的爭議。其實,在我們中國人眼裡,她的做法甚至也非同尋常!也許,正因為“另類”或非同尋常,人們才值得走近後看個究竟。
對“不努力”說“No”
美兒在美國西方文化的包圍中堅持做“中國媽媽”, 絕不是海外華人追根尋祖的情感使然,而是在經歷中西方文化的激烈衝突和認真比較後,她清醒而堅定地認同並選擇了中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
美國人特彆強調對孩子的尊重,他們常常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結果孩子很輕易地就選擇了放棄,因為沒有什麼人天生就喜歡努力,孩子們也寧願張開雙臂去擁抱輕鬆。美兒認為,西方父母對孩子的自尊擔憂過多,但是作為父母,最不利於保護孩子自尊心的行為,就是你眼看著他們在困難面前放棄努力而不作為。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做每件事情都會有機會成本。因此我們所作出的每個選擇,其實都意味著與此同時的某些放棄。而美兒的選擇,是在一開始就不給孩子選擇“不努力”的機會。我們看到,這其實是最好的一種選擇。至於你是讓孩子去彈鋼琴還是拉小提琴,是玩吉他還是吹長笛,是畫畫還是游泳……讓孩子選擇任何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然後專心致志、全力以赴、堅持不懈地去做。孩子自然就會體驗到,要做好一件事情,他需要怎樣去做、要努力到何等程度。其實這個過程本身,就會讓孩子在舉一反三中受益終身。
“青春”不會永遠“反叛”
我們從第31章美兒的“淚灑紅場”,看到她與小女兒露露長期以來的對立和衝突,由一粒小小的魚子醬而激起軒然大波。青春期叛逆的波濤,沖毀了美兒多年來構築的壩堤……
然而,美兒在美國做媽媽的成功,並不會因露露的青春期反叛而黯然失色,也不會因女兒辭去青年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手的職務而前功盡棄,雖然這令美兒在每一秒鐘都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實際上,當露露活躍在網球場上,從剛開始參賽時被人“剃光頭”,到打敗新英格蘭種子選手;當露露主動延長訓練時間、狂練反手球,並要求媽媽為她申請額外的網球訓練課程;當我們聽到露露的網球教練感嘆:“她是那種不付出110%的努力,就絕不會善罷甘休的小姑娘。”我們清楚地看到,美兒已經把追求卓越的優秀品質,深深地種在了女兒的心裡;讓自信、執著的基因,成為了流淌在孩子血液中的紅細胞;更別說高難度的小提琴帶給靈魂的洗禮、情操的薰陶,以及賦予女孩的那份優雅和美麗!而那些曾經魂牽夢繞的旋律,難道會輕飄飄地悄然遠去或消失嗎?
當越來越多的中國父母將目光投向國外,尋求和接受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並開始反思我們自己甚至擯棄中國傳統的養育思想之時,蔡美兒——這個“中國式媽媽”獲得“美國式成功”的故事,值得我們回味和深思……
最後,請允許我對畢明建、江燕、晶晶、朱莉(Julie)、艾麗珂(Erica)和珍妮弗(Jennifer)表示誠摯的感謝。感謝你們幫助我解讀本書的音樂專業術語和難點,才讓我得以把這本書生動地呈現給千千萬萬個讀者和母親。
登上《時代》周刊封面
英媒評價
中國教育“強度”震驚世界
1月8日,《華爾街日報》刊發了一篇對《虎媽戰歌》的書評,題目就有意無意地把東西方教育方式拉到了比武場內《為何中國母親更勝一籌》。不過,這並非美媒第一次為了中國教育而緊張。2010年底,中國學生首次參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一個學生評估項目,上海學生取得了所有34個參試國家中最好的成績,這讓美國坐不住了。當時美國線上雜誌《石板書》認為,中美青少年成績的對比讓美國暗淡無光,而英國《金融時報》則一語雙關地表示,中國的教育“強度”震驚世界。《紐約時報》援引里根政府時代教育部官員切斯特費恩的話說,這使他又有了當年蘇聯搶先將人造衛星送入太空時美國人的震撼感。
這一次,《虎媽戰歌》再一次刺中了美國人的神經。美國《洛杉磯時報》把蔡美兒的書描繪為“像病毒一樣蔓延”。
討論升級
教育上升到經濟
《時代》周刊內文《虎媽的真實故事》寫道:用她剃刀般鋒利的筆,蔡美兒讓整個美國的父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就是她所說的“失敗者”?
文章指出,美國經濟糟糕得出奇,經濟成長2.6%,失業率卻能高到9%;而中國卻有10%的經濟成長,每年還有2500多億的對美貿易順差;經濟是這樣,教育也如此。
英國媒體分析稱,美國人如此激烈的反應,其實跟中美表現迥異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當美國遭遇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頹勢時,中國卻穩步前進在經濟成長的道路上,與其向中國領導人尋求答案,還不如去問問虎媽。
德國媒體也指出,如果不是因為中國經濟奇蹟日益受到關注,不是美國害怕中國崛起,這場爭論可能很快就偃旗息鼓。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總結稱,現在美國流行著關於中國崛起的種種“恐慌故事”,文章奉勸美國人:把這種教育方式的比較上升到國與國的高度並不合適。
虎媽澄清
書評斷章取義
隨著論戰日漸激烈,風口浪尖上的蔡美兒日前澄清,引發論戰的書摘是斷章取義。蔡美兒強調,東方式的親職教育如能配合母愛、理解和家長參與,肯定能幫助孩子長大後過幸福生活。她的書不是父母教育兒女指南,而是她為人母十餘年的回憶錄。《紐約時報》認為,這其實是她已經招架不住批評,從最初的立場上被迫後退。綜合
反應
中國媽媽 擔心“被代表”
不過虎媽的言論並沒有得到中國媽媽的認可,著名海歸洪晃就直斥蔡美兒的行為簡直就像“地獄老母”,她表示:“我在中國所認識的諸位母親中,沒人會像她那樣對待孩子,身為法學教授的蔡女士在自命不凡這方面,可算是孤芳自賞了。”的確,在中國大陸這個本應是“虎媽”聚居的“野蠻王國”里,很多媽媽卻根本不買蔡美兒的賬。
反思
教育子女 應中西合璧
針對美國媒體一窩蜂似的指責,《新聞周刊》則著力安撫著美國母親們,報導稱,即便虎媽們教育出來的孩子分數高,也並不意味著這個國家經濟更強大、國民更有創造性、社會更勝一籌。中國出不了比爾蓋茨,而且,如果有條件,虎媽們還是會把孩子送到美國讀哈佛。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陳凱認為,由於在中國“贏者通吃”,所以父母把太多的壓力放在了子女身上。而美國教育卻更關注孩子的品質、創新和獨立,小孩可以很自由,而這也因此造成了小孩學習太放鬆,成績不理想的情況。中美教育可以說是兩個極端的教育,一個是“批評太多”,一個是“表揚太多”,而陳凱認為真正正確的應該是兩者的綜合體。
文摘
插圖:中國媽媽
在學習上對孩子施加壓力是否有害?怎樣要求才算“嚴格”?學習上的生動有趣是第一位的嗎?生活在美國的中國媽媽Vs.西方媽媽。
許許多多的美國人,都對中國父母如何能夠成功地培養出不同凡響的優秀孩子備感驚訝。他們想知道—“製造”眾多的數學精英和音樂奇才,中國父母到底做了什麼;他們家庭內部的結構是什麼樣子;中國父母的成功又能不能被他們所複製。
好吧,讓我來揭開這個謎底,因為我就是一個這樣的中國媽媽。
不過,在揭開謎底之前,我們最好還是先來看看下面這些我從來就不允許女兒索菲婭和路易莎涉足的事情:
· 在外面過夜
· 參加玩伴聚會
· 在學校里賣弄琴藝
· 抱怨不能在學校里演奏
· 經常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
· 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
· 任何一門功課的學習成績低於“A”
· 在體育和文藝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 演奏其他樂器而不是鋼琴或小提琴
· 在某一天沒有練習鋼琴或小提琴
我總是寬泛地看待“中國媽媽”這個稱謂。最近,我遇到一位超級成功的美國白人小伙子,他來自南達科他州(美國讀者應該在電視上見過他)。在比較了我們各自家庭的“清規戒律”後,我們發現,他的藍領爸爸,儼然就是一位“中國媽媽”。我還認識一些來自韓國、印度、牙買加、愛爾蘭和加納的父母,他們也完全擁有中國父母的品質。相反,我所認識的一些出生在西方國家但有著中國血統的媽媽,她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卻並沒有成為真正的“中國媽媽”。
我也寬泛 地使用“西方父母”這個稱謂。西方父母們林林總總、風格各異。事實上,我只要走出家門就會敏感地發現,與中國父母相比,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迥然不同 有的嚴厲,有的寬鬆。父母們的類型也五花八門:同性戀的,信奉正統猶太教的,單親的,前嬉皮士的,在投資銀行工作的和出身於軍人家庭的……顯然,沒有一對西方父母對教育孩子擁有相同的看法。因此,當我使用“西方父母”這個稱謂時,並不是指所有的西方父母,正如我提到的“中國媽媽”,也不能代表每一位中國母親一樣。
儘管西方父母認為他們要求孩子已足夠嚴格,但他們嚴格的尺度通常很難接近中國媽媽的標準。例如,我的西方朋友們要求孩子彈奏樂器,每天半小時,最多一小時,他們認為這已經嚴厲有加了。然而,對中國媽媽來說,孩子們進行彈奏的第一個小時,就像是輕鬆愉快的熱身,而不停地彈上兩三個小時,那才算得上是“練習”,才具有一定的難度。儘管我們對文化差異的老生常談已提不起興趣,但在養育孩子方面,的確有無數研究有理有據地證實了中西文化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一份對50位西方媽媽和48位中國媽媽的調查研究顯示,70%的西方媽媽認為,“在學習上對孩子施加壓力的做法是有害的”,“父母應本著讓學習變得生動有趣的思路來培養孩子”。可是與此相反的是,沒有一個中國媽媽贊成這樣的想法。大多數的中國媽媽確信她們的孩子可以在學校里出類拔萃,她們認為“孩子在學業上的成就反映了家長教子有方”;如果孩子不能在學校里如魚得水,那就“有問題”了,就說明做父母的“嚴重失職”。此外,還有一些研究發現,中國媽媽每天督促孩子進行學習的時間,大約是西方媽媽的10倍。而西方的孩子,則更熱衷於在學校運動隊的活動中拋頭露面、展示才華。
觀察這些現象讓我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或許有人認為美國的“運動媽媽”與中國的“功課媽媽”沒什麼兩樣,那他們可就大錯特錯了。與按照日程表監督孩子參加訓練的西方“足球媽媽”相比,中國媽媽相信:
(1)完成學業總是第一位的;
(2)考試中的“A–”是不合格的;
(3)必須要在數學上比同班同學領先兩個學年;
(4)絕不能在公共場合誇獎孩子;
(5)如果孩子與老師或教練發生衝突,做家長的必須堅定地站在老師或教練一邊;
(6)父母唯一允許孩子參加的課外活動,是那些他們能贏得獎牌的項目;
(7)而且必須是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