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草原沙化日趨嚴重,專家指引草業前景

目前,呼倫貝爾草原沙化面積達到87.6萬公頃,形成一條縱貫呼倫貝爾草原和大興安嶺西麓的巨大沙帶,成為繼科爾沁、毛烏素、渾善達克沙地之後的全國第四大沙地。
本報訊(記者胡左)目前,我國草原建設與保護是“點上進,面上退”,草原生態局部改善的同時,整體惡化的趨勢並沒有得到遏制。草學專家、學者7月24—26日在草業科學與技術創新國際研討會上提出,以科學發展觀加強保護、建設草原,使草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國是世界第二草原大國,占世界草地的13%。中國草學會名譽理事長、九三中央常務副主席洪紱曾在闡述我國草地的戰略意義時,用大量數據說明:中國草原是民族及邊疆地區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中國大陸乃至許多亞洲國家生態環境的重要的綠色保護傘;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自然資源基地。
但是,我國草原在經濟上存在著投資與產出不平衡(50年來,每年投入到草地的資金每公頃不到0.45元);經營管理體制落後,草地畜牧業地區經濟綜合實力不強,生產力水平低等問題。
在生態方面,草地沙化、荒漠化面積約9000萬公頃,占我國草地總面積的1/3,每年有133萬公頃草原在退化,草原畜牧業地區水土流失也在加劇,僅內蒙古水土流失面積就達1800萬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15%;草原生態惡化導致生態彈性下降,自然災害頻繁,我國北方有1333多萬公頃農田遭受草原風沙的侵襲;草地資源出現危機,牧草質量變劣,毒害草增多,草地成為荒漠化土地的主體和沙塵暴主要發源地。
在社會方面,牧區科技普及率低,勞動文化素質低下,科技成果轉化慢,基礎建設嚴重滯後,政策支持及法律規範不夠,草地畜牧業仍處於低級發展階段。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蘇大學說,草地消失過快,令人堪憂。根據2000年遙感勘察,全國25公頃以上的成片草地為3.3億多公頃,比20世紀80年代中期調查時減少了2623萬公頃,平均每年減少約150萬公頃。他分析了草地消失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在荒山造林中,一批傳統牧區違反自然規律將草原改為林地,以及超強度開發乾旱草原區內陸河水資源等造成的。
農業部草原監理中心主任宗錦耀說,我們要充分認識草原破壞的嚴重性,像重視糧食安全一樣重視草原生態安全,像保護基本農田一樣保護基本草原,像建設林業生態一樣建設草原生態。
草學專家一致認為做好草業文章價值無法估算
本報呼和浩特7月25日電(記者胡左)為了加強草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研究、促進草業科技創新和成果交流,迎接2008年國際草地會議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召開,中國草學會、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於7月24—28日聯合主辦了中國草學會六屆二次學術會議暨草業科學與技術創新國際研討會。
我國有4億公頃草原,主要分布在我國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聚集區,約占國土面積的40%,占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3%,居世界第二位。西部地區草原面積占農田、森林和草原等大綠色植被生態環境的79%,草原是農牧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我國最大的綠色生態屏障,是西部地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的發源地。目前我國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發生退化、沙化、鹽鹼化,而且每年還以200萬公頃的速度增加。草原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沙塵暴頻發,威脅國家的生態安全,直接影響西部地區人口、資源、環境、區域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草學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做好草業文章,其生態、文化、科技價值無法估算;在調整農業結構、改善人們的飲食結構、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質方面具有巨大潛力;也是草原人民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建設小康社會的物質和環境保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