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東部季風區歷史蝗災時空演變過程及氣候適應機理》是依託西北大學,由李鋼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國東部季風區歷史蝗災時空演變過程及氣候適應機理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李鋼
- 依託單位:西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蝗災與氣候研究已成國際熱點,我國東部季風區尤其是華北平原是焦點區域,已有研究至今存在較大分歧。本課題擬基於前期建立的全國歷史蝗災資料庫,提取東部華北蝗災庫加以校核補充,嘗試面-線-點逐步聚焦討論。首先,空間演變面研究:繪製歷史蝗災空間分布圖譜,與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譜對比,直觀判識蝗災與旱澇的關係;其次,時間演變線研究:針對蝗災頻發與大發的區域,建立蝗災指數序列,與氣候序列作對比分析,揭示兩者的關聯;第三,蝗災事件點研究:提取災害群發與蝗災頻發時期的蝗災事件,與同期的低溫、乾旱等極端氣候記錄進行過程分析,解析氣候波動對蝗災形成與演變的影響尺度與量級;最後,匯總面-線-點分析結果,借鑑近現代飛蝗成災的氣象生態學實驗結果,闡釋蝗災動態對氣候變化的回響關係與適應機理。本課題有望為固有爭議的解決提供新的視角和判據,為生態環境保護、大災風險評估及制定減災策略提供歷史借鑑和決策依據。
結題摘要
基於前期建立的全國歷史蝗災資料庫,補充更新了我國東部尤其是華北地區的歷史蝗災等災異資料庫,進而開展“面-線-點”逐步聚焦分析。(1)空間演變“面”研究:主要體現在分區研究中,針對江蘇、安徽、河南及華北乃至全國等不同空間範圍,按朝代繪製近千年來(宋至民國)歷史蝗災空間分布圖譜,與旱、澇、饑荒、瘟疫、戰爭分布圖譜對比,判識蝗災的空間集散特徵及其與旱澇等其它災異的空間關聯;(2)時間演變“線”研究:主要針對蝗災頻發與大發的華北地區,分別構建近千年來(宋至民國)蝗災年序列、頻次序列、縣次序列、等級序列,以及整合歷史蝗災強度(等級)與規模(縣次)構建的歷史蝗災指數序列,並嘗試區分歷史蝗災記錄的代次(夏蝗、秋蝗)屬性,進而構建更為精細(解析度至半年)的夏蝗序列和秋蝗序列,與其它災異和氣候序列作對比分析,進而解析蝗災序列的波動特徵及其氣候環境意義;(3)蝗災事件“點”研究:提取災害群發與蝗災頻發的明清時期的數次重大蝗災事件(明嘉靖、崇禎,清康熙、鹹豐等),與同期的低溫、乾旱、洪澇及饑荒、瘟疫、戰爭等進行時空演變過程的關聯分析,辨析氣候波動等因素對蝗災形成與演變的影響過程與特徵;(4)匯總“面-線-點”分析結果,借鑑生態學與昆蟲學研究者對近現代飛蝗成災的氣象生態學實驗觀測結果,古今融通綜合闡釋了蝗災發生動態對氣候變化的回響關係與適應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