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東北地區黃土堆積的光釋光測年和沉積過程分析

我國東北地區黃土堆積的光釋光測年和沉積過程分析

《我國東北地區黃土堆積的光釋光測年和沉積過程分析》是依託南京大學,由弋雙文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國東北地區黃土堆積的光釋光測年和沉積過程分析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弋雙文
  • 依託單位: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我國東北地區位於東亞季風與西風環流交替影響的地帶,具有生態環境脆弱性,也受全球環境變化的深刻影響。風塵堆積對氣候變化的回響較為敏感,是晚第四紀環境變化的良好記錄。但是,目前對該區域黃土堆積與環境演變的研究比較薄弱,特別是缺少系統可靠的獨立年代數據。本申請項目擬從年代學和沉積學入手,對東北地區4-6個典型的末次冰期以來的黃土剖面進行系統採樣,並進行高密度的光釋光測年、沉積相分析和氣候替代性指標測試,利用具有獨立年代學控制的多個黃土記錄對比,初步建立我國東北地區末次冰期以來風成黃土的光釋光年代序列。在此基礎上,反演研究區黃土的沉積過程,並分析其驅動機制。
zhua曲子白渡白顆

結題摘要

本項目從年代學和沉積學入手,通過對東北地區赤峰、庫倫等地典型的風成黃土序列高密度光釋光測年、沉積相分析和氣候替代性指標測試,獲得了以下認識: 1) 光釋光測年技術可以很好的套用於我國東北地區黃土沉積年代測定,首次獲得了研究區黃土堆積較為可靠的獨立釋光年齡。基於光釋光年代和古氣候替代性指標分析,發現東北地區的科爾沁沙地在26.2萬年發育了古沙層,揭示這一地區經歷了一次強幹旱化過程,可能是中國北方一次較為普遍的乾旱氣候事件,受全球氣候變冷的控制;2) 基於高密度光釋光測年、結合古地磁定年和古氣候替代性指標分析,發現我國東北地區科爾沁沙地南緣的黃土堆積應早於1.0 Ma,指示東北地區(包括科爾沁沙地)的半乾旱氣候至少在早更新世晚期已經發育;3) 通過對黃土-古土壤沉積序列Rb、Sr地球化學特徵研究,發現東北地區黃土 Rb/Sr 值作為反映東亞夏季風強弱變化的替代性指標是可行的,綜合地層特徵和光釋光測年結果分析,晚第四紀我國東北地區的科爾沁沙地古氣候存在多次明顯的乾濕變化,特別是在108-144ka、233±21ka 和 86±7ka 前後,氣候較為暖濕;在 261±32ka 前後,極為乾冷,甚至出現沙漠化過程。晚第四紀科爾沁沙地的古氣候變化,是東亞季風強弱變化的反映, 也可能是全球氣候變化在我國東北地區的體現;4) 基於高密度光釋光測年結果、粒度和 Sr、Nd同位素特徵分析,末次冰期以來東北地區黃土-古土壤沉積序列的粒徑由北向南逐漸變細,>63µm 顆粒含量逐漸變小,表明研究區赤峰一帶黃土沉積主要是近源堆積而成。同時,東北地區黃土沉積的Sr、Nd同位素兼有科爾沁和渾善達克兩沙地物質的同位素特徵,可能表明渾善達克沙地對該地黃土的物源也有一定的貢獻。這些認識促進了中國東北地區第四紀環境變化規律和驅動機制的理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