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機會不平等程度的測算、分解與政策設計研究》是依託北京師範大學,由董麗霞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國教育機會不平等程度的測算、分解與政策設計研究
- 依託單位:北京師範大學
- 項目負責人:董麗霞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課題基於機會平等(EOp)這一新視角研究剔除個人努力因素之後的中國教育機會不平等問題,探討促進教育機會平等的財政政策。在本課題中,機會不平等定義為由個人不能控制的家庭背景(父母教育、父母職業、家庭收入和戶籍)等環境導致的教育獲得的不平等。這類不平等與個人努力無關,因而是不合理的,需要政策干預。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包括:(1)使用隨機占優方法檢驗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存在性;(2)使用不平等指數方法衡量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大小,並將總的教育不平等分解為機會不平等和與努力相關的合理的不平等;(3)使用回歸方法估計環境對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影響並使用夏普利分解方法分解各個影響因素對於機會不平等的貢獻度;(4)促進教育機會平等的財政政策設計。本課題是將機會不平等的研究架構套用於國內教育不平等問題的首次嘗試,為促進教育機會平等的公共政策提供更加可信的依據。
結題摘要
教育不平等已成為當今社會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本課題主要研究教育機會不平等。教育結果的不平等,既受外在環境影響,也與個人努力相關。人們獲得的結果與個人不能控制的環境無關,是機會公平的重要考量。與結果公平不同,機會公平方法剔除了個人努力因素對於結果的影響。本課題首先利用機會公平分析方法研究了收入機會不平等。發現,中國2013年機會不平等約占結果不平等的1/5;家庭收入和出生地是造成收入不平等的最主要因素;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機會更加不平等。然後,將機會不公平的分析框架運用到教育機會公平問題上,基於PISA中國2009和2015年數據,使用隨機占優方法檢驗我國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存在性,並用參數方法衡量個人努力剔除之後的教育機會不平等。結果發現:我國教育機會不平等指數約為0.002,其約占教育結果不平等的1/5;夏普里分解結果顯示,家庭背景、教師數量和質量是教育機會不平等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從2009到2015年,教育機會不平等程度略有惡化,家庭財產成為影響教育機會平等的最重要因素。考慮到教育機會不平等並非中國獨有,許多國家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我們運用跨國數據分析比較了包括中國等24個不同發展階段國家的教育機會不平等程度,發現中國教育機會公平程度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以MLD指數衡量的教育機會不平等指數,阿根廷高居第一梯隊,其教育機會不平等指數超過25%;中國與義大利、法國並列第二梯隊,教育機會不平等指數近20%。而芬蘭、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教育機會不平等程度最低,MLD指數位於5-6%之間。最後,我們通過一個政策衝擊——高校擴招政策來分析其對我國高等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影響。結果顯示:擴招政策顯著提升了家庭背景較為弱勢的子女進入大學(大專)的機率,降低了來自富裕家庭學生的相對優勢。因此,高校擴招政策能夠有效促進高等教育機會公平。擴招強度大的地區,擴招政策對於改善高等教育機會不平等的積極作用更強。但是,擴招政策對於家庭背景弱勢子女進入本科甚至重點大學的作用則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