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城市“坑塘”水系的防洪排澇機制研究

我國傳統城市“坑塘”水系的防洪排澇機制研究

《我國傳統城市“坑塘”水系的防洪排澇機制研究》是依託華南理工大學,由李炎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國傳統城市“坑塘”水系的防洪排澇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李炎
  • 依託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課題是傳統城市水系研究的延伸。“坑塘”水系代表了傳統城市防洪御澇、水資源利用的一種模式和樸素、自然的理水觀念;所蘊含的智慧與當前先進的雨洪管理觀念、措施(如最佳管理措施BMPs、低影響開發LID等)高度吻合。研究以近現代城市地圖為線索,結合文獻資料的考證,歸納建立類型體系;選取典型個案,進行防洪御澇的規劃內涵研究;嘗試藉助現代城市降雨模型對“坑塘”水系的洪澇防禦能力進行初步量化評價。通過對“坑塘”這一水系組成中的特徵要素的系統論述,拓展對傳統城市的認識視野,以點帶面、見微知著,成為我國古城規劃理論的微觀補充。將定性、定量研究的歷史經驗與先進方法、措施融會貫通,提出“源頭減排——排蓄並舉”,兼顧水系的生態、景觀等功能,延續歷史文脈,適合我國國情、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綜合治水的思路與方法。實現傳統經驗的現代革新,達到“借古開今,文脈傳承”的套用目的。

結題摘要

當前,我國城市的水生態環境問題突出,洪澇災害頻發、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峻、生物棲息地破壞等嚴重掣肘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究其原因與我國自身的城市化建設方式直接相關。水利、市政、環境等領域的專家都不斷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而就城市規劃而言,研究的重點自然放在城市中水系的布局是否合理,各項與水相關的工程建設部署是否可行。我國的城市有著五千年的發展歷史,積澱了一系列城水自然共生的規劃營建經驗,古城中的坑、塘、湖等點片狀水體與城內河渠、城外壕池所組成的城市水系在城市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城市水系的規劃營建理念和經驗是否具有現實價值,是否值得在我國當代城市規劃營建過程中吸取和借鑑,都是本課題研究的重要內容和意義。 以問題為導向,本課題首先系統深入研究了當前我國城市洪澇災害的成因、國內外的防治策略,國內城市防災體系的規劃建立,2016年12月完成出版了《城市洪澇災害防治規劃》一書。有的放矢,考據歷史。全面普查我國快速城市化以前的城市水系的規劃布局原貌,印證了城市“坑塘水系”在地方中小城市中的普遍組成規律,嘗試建立不同地域自然條件下的城市“坑塘水系”數據檔案庫。研究選取贛州作為典型案例城市,對“福壽溝”現存遺蹟進行了具有挑戰性的實地考古勘察,基於城市規劃角度,總結了贛州“福壽溝”坑塘水系的營建特質。藉助於城市排水計算模型,嘗試對其防澇能力進行了量化評估。受項目研究期限的限制,待續研究工作將持續不懈的推進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