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奧林匹克

《我們的奧林匹克》是由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中國中央電視台聯合攝製的紀錄片,於2008年7月21日至30日每晚20:40分在中央電視台奧運頻道播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們的奧林匹克
  • 出品公司: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中國中央電視台
  • 首播時間:2008年7月21日
  • 集數:十集
  • 每集長度:45分鐘
  • 類型:大型紀錄片
  • 製片人:張朝夕
  • 監製:江和平、方鋼
  • 策劃:張朝夕、房學峰
  • 作曲:黃川、王志成
  • 錄音師:賈玥、盧楠
  • 混音師:盧楠、楊禕
劇情簡介,分集劇情,音樂原聲,獲獎記錄,幕後製作,

劇情簡介

本片是一部全景式展現中國奧林匹克運動的大型紀錄片,以奧林匹克運動在中國的百年歷程為參照,以人物故事命運的變遷為依託,體現“奧林匹克影響中國,中國豐富奧林匹克”的主題。

分集劇情

第1集 我能比呀
  我能比呀是奧林匹克最初的漢語翻譯。十分傳神地表達了當時中國人的心情——雖然國運波譎,但是,“我能比呀”!  本集講述的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誕生之後,1949年之前,中國如何與奧林匹克相識,現代奧林匹克,又如何伴隨中國,走過那命運多舛的半個世紀。  本集以鏡頭尋訪為動態線索貫穿全片。通過對於張伯苓、劉長春、楊秀瓊等體育知名人士經歷的再現,使得歷史故事的影像復原,歷史遺蹟被再度發現,破解民國奧林匹克史的重重迷霧,盡力接近歷史的真相……  瑞士洛桑,現代奧林匹克首都,奧林匹克博物館珍藏著百年奧運的歷史記憶。奧林匹克博物館至今依然保存著第二屆奧運會的文物,1900年5月20日,奧運會僅僅作為世界博覽會的一部分,在巴黎開幕。同一天,地球另一端的北京城正沉浸在一種不安的氣氛中,清帝國和八個世界強國的戰爭。  傳說,當時顧拜旦代表國際奧委會給清政府發出了邀請函。然而,即使這個傳說屬實,當年的中國也無力接受這個邀請。同一年,上海《時務報》轉載當時權威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一篇文章。開篇寫道:“夫中國東方一病人也;其麻木不仁久矣。”兩年之後,一個叫張伯苓的年輕人從帝國海軍退役。他的新職業是教師,在他講授的若干科目中,有一門讓學生有些無所適從——體育。1919年,張伯苓在天津創辦了著名的南開大學。從此,體育成為這所大學百年不衰的傳統。  在那個年代關心國家命運的中國人心中,身體的強弱已經關乎國運盛衰,而開風氣之先的新式大學成為在中國傳播現代體育的搖籃。從傳教士創辦的教會學校,到為出國留學準備的預科學校,以及眾多的公立私立大學,都將體育作為傳播西方文明的重要手段。校園之外,中國軍隊在接受西式訓練時,體育也是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現代體育,這種迥然不同於東方傳統的行為方式,漸漸為年輕一代熟悉、熱愛。今天,曾經在中國現代體育傳播中扮演過啟蒙角色的北京大學,又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賽場。歷史在這裡完成了一個長達百年的輪迴。  張伯苓是最早對奧運抱有夢想的中國人之一,後來,他的夢想被人總結為三個疑問:  中國何時才能派一位選手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才能派一支隊伍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才能舉辦奧運會,邀請世界各國的選手參加?  二十多年後,這第一個夢想終於在一個年輕人劉長春的身上實現了。  一次日本人的政治陰謀,卻促成了中國運動員的第一次奧運之行。  1932年7月1號,張學良在他們的畢業典禮上宣布,要派劉長春參加第十屆奧林匹克運動會,自己出資8000大洋來支持劉長春。1932年7月31日,在抵達洛杉磯的第三天,劉長春的第一項比賽開始了。當晚,他登上了美國電視台的奧運新聞 :中國唯一的選手劉長春在百米預賽中遭淘汰。  1936年柏林奧運會,戰爭的陰雲籠罩著中國。這一次,中國派出了150人的龐大代表團。其中,69人將參加奧運會的正式比賽,其中就包括美人魚楊秀瓊。  在奧運會的決賽場上,中國選手成為看客。“美人魚”楊秀瓊參加了女子100米自由式和女子100米仰泳的預賽,均被淘汰。當時,國內的媒體送給代表團一份這樣的禮物:一隻大鴨蛋,中國特獎。  1936年中國人在柏林的表現,並非全是黯淡的記憶,隨隊出征的國術表演隊讓外國人見識了中國武術的魅力。 當時,國術隊用《滿江紅》伴奏,九位隊員各顯其能,表演結束,常常要謝幕十幾次。1948年,中國再次派出運動員參加奧運會,再次名落孫山。  而在當時的延安,則會聚著全民族的希望,軍民們的體育運動也開展的有聲有色。
第2集 體育館路
  體育館路是建國後,新中國在過去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一側,修建的一條道路,這條連線天壇和體委大院的道路,見證了新中國體育30年風風雨雨,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本集講述的是新中國成立之後,1984年第一次全面參加奧運會之前,中國與奧林匹克之間,由碰撞,隔絕,到重返奧林匹克大家庭的這段塵封的歷史。  我們的鏡頭對準了那些一生與新中國奧林匹克運動結緣的老人,他們的青春,默默奉獻給了新中國的體育事業,他們的故事,每每令我們心痛。但同時,本集也揭示了另一個很少有人意識到的事實,在這一代看似被犧牲的體育工作者身上,寄託了新中國渴望與世界融合的巨大努力,體育,在那個被迫封閉的年代,始終是中國試圖打開國門的一把鑰匙。  “體育之聲”合唱團是國家體育總局的一支老年業餘合唱團隊,50多名團員都是退休的體育工作者,他們都是從體育館路走出的中國體育見證者。  1955年,當時北京體育館建成以後,這條路正式更名北京體育館路。現在這條大街兩邊都是體育機構:國家體育總局、中國奧委會、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還有訓練局、科研所、信息中心、體育醫院,包括《體育報》社、《新體育》雜誌社都在這條路上。這條不到一公里長的大街,見證了新中國奧林匹克運動的風雨歷程。  1952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致電國際奧委會,聲明舊中國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已經改組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是代表中國的惟一合法體育機構;同時,正式報名參加1952年的赫爾辛基奧運會。1952年的赫爾辛基奧運會,是在異樣的氣氛中開幕的。由於台灣問題的干擾,直到開幕的前一天,中國才接到參賽的通知。在那屆奧運會上,中國沒有取得太好的成績。  然而五星紅旗在奧運會上升起,就表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尊重奧林匹克精神,我們願意成為奧林匹克大家庭的一員。  1954年2月14日下午,中國隊與匈牙利隊舉行足球友誼賽,地點在北京市先農壇體育場。比賽後,毛主席、朱副主席、周總理到運動場上與雙方隊員握手。當時體育界有兩句話,叫“請進來”,“走出去”。“請進來”就是邀請外國的一些好的運動員到我們國家來進行表演、比賽。  1956年,陳鏡開第一次打破133公斤最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這時離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開幕還有五個月時間。  1956年10月20日,由92人組成的中國奧運代表團正式成立。然而此時“兩個中國”的問題出現了,中國與國際奧委會斷絕了關係。1957年,戚烈雲打破百米男子蛙泳世界紀錄;同年,鄭鳳榮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紀錄;1958年,黃強輝以155公斤成績,打破67.5公斤級挺舉世界紀錄。他們是中國第一批世界紀錄創造者。  封閉的年代,中國人渴望打開通往世界的大門,而體育成為一把鑰匙。  1965年4月,應周恩來總理邀請,大松博文執教中國女排。從後來拍攝的《沙鷗》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大松博文執教中國女排,對中國體育產生的深遠影響。當年,在國際體育組織中,只有國際乒聯、國際滑冰聯保留了中國的合法席位。這兩個項目也就成了中國體育走向世界的惟一通道。尤其是桌球,成為那個年代中國人的驕傲。  而“桌球外交”的成功,為中國重返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提供了契機。  1976年奧運會,出現了來自新中國的面孔。在遠離國際體壇多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終於獲邀觀摩奧運會。1979年11月26日,國際奧委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  從1958年中國與國際奧委會斷絕關係算起,中國人民在經歷了21年漫長的期待之後,終於又回到了奧林匹克大家庭。
第3集 突破·1984
  洛杉磯對於中國奧林匹克運動,是個富於象徵意義的城市。1932年劉長春曾在這裡單刀赴會,1984年中國重返奧運大家庭的第一次亮相,也是在這裡。來自紅色中國的五星紅旗,在這座城市的上空,數次升起。這也是改革開放的中國,在世界面前的一次精彩表演。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對中國社會,對世界產生的激盪,遠遠超越了體育本身。  本集的鏡頭,聚焦於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日日夜夜,從不同視角360度地展現著一屆奧運會的立體圖景。我們當然關注賽場上的華麗演出,但鏡頭的焦點,更多的對準了觀眾席,電視機前,更廣袤的中國和世界背景。  《突破·1984》,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屆奧運會的故事。  20世紀80年代,大部分中國人是通過報紙得知洛杉磯奧運會開幕的訊息。  1984年,當時的柳傳志40歲,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一名工程師。與科研比起來,柳傳志對奧運會每天正在發生的一切也充滿了興趣。  顧長衛是1978年藝術類院校恢復招生後第一批考取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1984年他正忙著拍攝電影。而被很多中國人喜愛的電影明星陳冲那時遠赴美國,開始了留學生涯。他們都在自己的生活中留下了奧運會的回憶。  洛杉磯奧運會,是1952年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派出大型體育代表團參加夏季奧運會,225名運動員將參加本屆奧運會16個項目的角逐。  中國運動員的到來,不僅讓當地的華人振奮起來,也給洛杉磯奧運會組委會主席彼得·尤伯羅斯帶來了巨大的驚喜。因為1984年是商業化第一次被引入奧林匹克,當時傳言包括前蘇聯在內的100多個國家都將抵制這屆奧運會。果真如此的話,電視轉播契約和其他很多贊助契約都會被取消,歷史上也就不會存在1984年的這屆奧運會了。  洛杉磯奧運會組委會給了中國代表團特殊的禮遇——第一個入住奧運村,一個舉行升旗儀式。在這屆奧運會上,欒菊傑、許海峰、郎平是中國運動員中的傑出代表。  離洛杉磯120多公里的普拉多射擊場,是1984年奧運會射擊比賽的主要場地。中國人就是在這裡,由許海峰實現了奧運金牌“零的突破”。  國內報紙以《偉大的一天》《中國人獲得本屆奧運會第一枚金牌》等標題報導了此事。而當時27歲的選手欒菊傑被稱為天下第一劍,在洛杉磯,欒菊傑對戰德國老將漢尼斯。欒菊傑贏了,她成為第一位摘得奧運擊劍金牌的中國人,也是第一個贏得奧運擊劍冠軍的亞洲運動員。而在洛杉磯長灘體育館,作為1984年奧運會的排球比賽場館,郎平和隊友創造了了中國女排的奧運輝煌。  8月7日,最後的決賽開始了。中國女排遇到的對手是美國隊,憑藉郎平等隊員出色的發揮中國獲得了冠軍。據統計,全國有兩億人收看了中美女排決賽的現場直播。中國女排為中國代表團獲得了第一枚團體比賽的金牌。中國女排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精神深深地滲入中國人的心靈深處,並逐漸發展成一種“女排情結”。  從1984開始,奧運會開始全方位走進中國人的生活。24年過去了,無論是柳傳志、陳冲、顧長衛還是欒菊傑、郎平、許海峰,他們的生活都發生了很多變化,他們對於奧林匹克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了。
第4集 微笑·1988(上)
  1988年漢城奧運會,在中國奧林匹克的歷史上,留下了令人難忘、促人反思的一筆。  韓國漢城綜合體育場,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這裡,在盛大的開幕式中,我們看到了來自東方大國的體育代表團,李寧、樓雲和高敏的身影出現在隊伍中,他們的臉上充滿著對於勝利的渴望和期盼。  奧運會第四天,1988年9月20日,李寧,帶著“體操王子”的光環,步入了賽場,“在那兩年只要李寧一出場,那就是上帝下凡到了體操場,他只有贏,沒有輸。”參加過漢城奧運會報導的楊明回憶說。  然而,誰都不曾預料到的一幕幕發生了。吊環比賽中,他的腳掛在了吊環上。跳馬比賽中,他重重地坐在了地上。  在人們的驚嘆聲中,失誤後的李寧,卻露出了一個淡然的微笑。  高齡參賽,傷病困擾,這些必然的運動規律在那個對金牌充滿無限追捧的年代都變得淡如雲煙,人們看到的只有賽場上的失誤,聽到的只有冷漠的嘲諷。從巔峰突然跌落到低谷的李寧,內心曾經承受了怎樣的重負?  “強顏歡笑,大將風度”,經歷過這一切的樓雲用這八個字說出了自己當時的感受。  微笑,是老大哥給隊友們繼續戰鬥的信心和勇氣;微笑,是“體操王子”歷經巔峰之後的從容與淡薄;微笑,是一個結束,更是一個新的開始。  之後,李寧選擇了退役,告別了體育賽場的他卻沒有離開過這個注定伴隨他一生的事業,離開賽場,步入商場,昔日的“體操王子”搖身變成了今日的“商界嬌子”,“我覺得人生遇到挫折,從另外角度來講是一種財富,如果沒有漢城的那次失敗,可能也沒有激發我重新再來的激情。”時隔二十年,再度提起當年的那場比賽,李寧的神情平靜而淡然,勝負成敗,在這個已過不惑之年的男人眼中,平淡如菊。擁有過,經歷過,感悟過,對於他,已然足夠。不管是站在奧運領獎台上,還是站在小小的體操館裡,金牌的那份榮耀與幸福,都是一樣的。
第4集 微笑·1988(下)
  樓雲,作為李寧當年親密的隊友,看到了李寧在賽場上經歷過的失敗,那一年,不僅是李寧,整箇中國隊都好像在蔓延著一種失敗的瘟疫,“三個指頭捏田螺”的何灼強三次失敗了,“雙保險”許海峰、王義夫名落孫山,而被人們寄予厚望的“五連冠”女排更是以0比15的巨大懸殊敗給了美國隊。質疑的評論撲面而來,《失態種種皆因潛》,《許海峰為何失靈》,《塔為什麼倒了》,《中國嘗試到了奧運的悲哀》……外界的種種評論,無形中也給樓雲增加了不小的壓力,儘管他憑藉著良好的競技狀態和身體素質,最終站在了冠軍領獎台上,看到了李寧為他鼓掌,看到了隊友們為他歡呼,可是那一刻,他的表情卻耐人尋味,“非常高興,因為畢竟拿了金牌,但是整個隊的表現一塌糊塗,甚至說連頭都抬不起來,笑不出來。”  這種失落的氣氛一直跟隨著男子體操隊,從漢城到北京,體操房變得冷清而壓抑,就在李寧退役後不久,樓雲也毅然的選擇了離開,儘管那時候他的身體狀態是最好的。  88年奧運會上,高敏的笑純真而又難得,作為一個沒有心理壓力的年輕小將,高敏的發揮幾近完美,18歲的她,登上了世界冠軍的領獎台。“那時候的笑真的是發自內心的。”  然而,載譽歸來的高敏卻變得心事重重。那時,高敏已經拿到了所有跳水比賽的冠軍,世錦賽,世界盃,奧運會……她還在繼續贏,大大小小的比賽。金牌讓她成為了眾人矚目的明星,人們追捧她,寄予她厚望,可是這一切,卻讓這個原本無憂無慮的女孩害怕了——她看到了李寧失誤後的無奈,聽到了人們對於敗者的冷嘲熱諷。  一直都拿冠軍的高敏此時也產生了恐懼,“我覺得每一塊金牌就像包袱一樣,壓在我背上,如果我失敗一次,讓所有人都知道高敏不是神,她也是人,她也會失敗的。”失敗,對於那時的高敏來說,既恐懼卻又迫於無奈的嚮往,未曾經歷,她已經品嘗到了成敗的殘酷。  跳水館,跳台,跳板,甚至是水,那時都成了她的噩夢……  堅持,她唯一的選擇。  四年之後,高敏再次走上了奧運賽場,這次她背著沉重的包袱。  第一個動作,她的手就抽筋了,濺起了巨大水花像石頭般猛然把高敏從夢中驚醒,不能有壓力,“我相信老天是公平的,如果今天失敗了,就說明有人付出的比我還多,如果老天看見我真的是付出了我所有,他一定會給我一個公平的結果。”  接下來的動作,她越跳越好,起跳,入水,最後完美的一跳……出水後,她面向觀眾,深深地鞠了一個躬。不僅是感謝,也是一種告別,對於自己跳水生涯的告別。  二十年後的高敏,過著另一種生活,相夫教子之餘,往返於各個城市之間做公益事業。再見高敏,兩個兒子圍繞在她身邊嬉戲玩耍,做母親的幸福洋溢在她的臉上,“我就想要一種安靜的生活。”  與她的寧靜生活所不同,退役後的樓雲經歷了商場上的種種挫折,甚至投入了所有積蓄而無所收穫,不得不移民美國。經過了二十年的發展,今天的樓雲身兼多職,經營一家科技公司,同時又是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副秘書長,目前,北京奧運會啦啦隊選拔大賽是樓雲手頭最重要的工作,在人大體育館,我們見到了樓雲忙碌的身影。  二十年,人們對於勝負成敗已經有了更加理性客觀的認識,正如李寧所言,“現在的冠軍對我們來講,已經不像我們那個年代冠軍顯得那么重要,那么絕對需要,今天有很多選擇,有很多方面表現中國人的能力和中國人的精神。”
繼續看6-10集
選集
選集

音樂原聲

01 是否
02 心夢
03 榮譽花環
04 嘴角邊的金色
05 愛讓我們繼續
06 誰與爭鋒
07 去年今日的迴響
08 迫
09 逝去的歲月
10 舞動的二零零八
11 我們的奧林匹克

獲獎記錄

2008年11月5日,在義大利米蘭閉幕的第26屆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上,由中國中央電視台和中國奧委會聯合攝製的《我們的奧林匹克——微笑·1988》獲得了奧林匹克精神價值單元的最高獎——榮譽花環獎。《我們的奧林匹克》這次獲獎實現了中央電視台在體育電視製作上的新突破。

幕後製作

全片共十集,每集45分鐘,從顧拜旦創辦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穿越20世紀到21世紀中國參加奧運會的歷史長河,最後停留在2008年。全片涉及從1984年到2004年的6屆奧運會,多個國家和城市,多位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該片主創人員中匯聚了中國紀錄片界的精英,總編導為中央電視台《我的奧林匹克》欄目的製片人張朝夕;執行總編導為曾經主創過《故宮》等大型紀錄片的王沖霄;主創人員主要來自中央電視台《我的奧林匹克》欄目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