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們正在消失的鄉村生活》是關於鄉村生活及影響處世方式的人情世故的系列摹寫,用講故事的方式,描寫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鄉村生活的林林總總,將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及中國複雜的人情世故,藉助孩子的視角,一一道來。讀者可以看到人們茶餘飯後家常閒話,看到人們在鄉村特有的平房上晾衣服、曬穀子;也可以看到人們在年節時候串門問好、體面禮節;可以看到20世紀80年代計畫生育政策下村人的重男輕女觀念以及為了生個兒子而“鬥智鬥勇”;也可以看到放映露天電影時那過節般的熱鬧,而電影場附近麥秸垛里正上演一幕幕“可怕”景象。
作品目錄
創作背景
安寧曾在鄉村生活過二十多年,因而故鄉生活深深影響著她,那些永遠揮之不去的鄉村記憶,作為潛意識的精神焦慮儲存在心靈深處,成為了她的寫作靈感。時隔十年之後,當她重新踏進自己生活過的鄉村,遇到曾經熟悉的村民,稍作逗留便發現那已不是原來的模樣。於是,無限感慨自然地生成為一個個故事,便有了《我們正在消失的鄉村生活》。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我們正在消失的鄉村生活》集中書寫家鄉故事,讓人發現一些都市裡存在的現象,已出現在鄉村,只不過演繹成了滑稽劇。《罵街》《分家》《揍孩子》《打老婆》《接生》《秋收》《趕集》書寫的是農村不變的主題,《偷情》《打工》《上學》《超生》《討債》等書寫的是“新農村”里發生的新變化。新變化中有新的矛盾、衝突與異化,因而安寧的敘述中隱有某種焦慮,也透出一種對過去苦痛生活釋然後的淡然與豁達,這能部分地反映出安寧思想境界漸趨成熟深刻。
所有飽蘸著濃郁的鄉情野趣的鄉村生活描寫,最終都落腳在以風景為背景的人情世故之中,所以《我們正在消失的鄉村生活》從根本上所要表現的,是已成為父母的“80後”一代人,對於故鄉的逃離與眷戀,對複雜人情的無奈與感傷,也是對一代人生活方式的熱鬧呈現與安靜的告別。安寧的立足點,皆在“人”與“情”上。而用孩子純真的、幽默的視角進行描摹,不過是將人情冷暖,凸顯得愈發讓人感傷與深刻。“80後”一代人在逃離故鄉、融入城市生活之後,並未斷掉鄉村的根脈。在逃離之後,相繼成為父母的他們,面對自己孩子的童年,開始重新審視自我身上烙下的鄉村的印記,並認識到,這種烙印一生無法祛除。因此該書的關鍵字,除了“故鄉”,還有“童年”“孤獨”“人情世故”“漂泊”“惶恐”等等。
故鄉是人們的精神出發的地方,而消失的是世事,永存的是人情。作家試圖引導人到中年的“80後”一代,向童年深處、內心深處,做細膩的、坦誠的解剖。作者希望通過該書,向漸行漸遠、幾近消失的鄉村生活致敬,也向邁入中年、仍然在喧囂的城市中努力打拚著的“80後”一代人內心的故鄉,做一次深情的“回望”,也向讀者發出了“回望”與重新思考鄉村生活意義的呼喚。在《我們正在消失的鄉村生活》中,可以感受到她的“回望”和這種思考的執著,及在文學上誠摯的追求。在“小橋流水”的背景之下,在一個個的“人家”及繚繞的煙火氣息里,讀者讀到了一個個韻味豐富的鄉野故事,有老人倚在牆根,曬著太陽,講舊日故事的古樸意境,表現出非常可貴的文學情懷。
鄉村在
魯迅筆下是民國劣根性的集中地,在
沈從文那裡充滿田園牧歌聲,在
廢名那裡是“農禪”的身心雙修場所,在
蕭紅筆下是喧譁、動盪卻自然的“生死場”。相比較而言,《我們正在消失的鄉村生活》中的筆觸更近乎
師陀,雖然髒亂、落後而貧窮,但因為是作者的故鄉,最初生長的地方,故而是一個讓人既留戀又厭倦的精神意象。置身其中時想掙脫它,而一旦離開,卻又充滿鄉愁。所以,《我們正在消失的鄉村生活》既描畫了民間風俗的美好,也寫出了人們在市場經濟衝擊下的精神蛻變,那些正在消失的“最後一個”擊中了人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令人感慨嘆惋。
藝術特色
《我們正在消失的鄉村生活》狀物恣意縱橫,敘事別具一格,行文幽默風趣,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濃郁的鄉野氣息,而她講述的語調又兼具野性與放誕之美,所以整部作品讀下來收放自如,表達出作家寫作上的自信和達觀。
《老處女》講述大齡剩女紅霞的故事。當初紅霞在鎮上上班時,村人以為她會飛黃騰達,儼然是人們眼中的“天鵝”,因而都與她套近乎;紅霞有著自己的婚戀夢想,就是嫁給一個要當兵的青年,因而她拒絕了許多相親對象。但兩年後那個青年升為軍官不再歸來時,紅霞的夢想破滅,成為大齡剩女,村人的態度漸漸發生轉變,紅霞就變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無獨有偶,“我”姐姐在工作之後堅持要嫁給自己喜歡的男孩子,因而婚期遲遲,母親擔心她會像紅霞一樣成為剩女,就逼她早日成婚,甚至與父親一起對姐姐拳腳相加。故事最後,紅霞終於嫁出去了,但依然是別人口中的笑談。圍觀、看熱鬧、傳是非、怕變革,是中國鄉村千古不變的景象,其中有著人們的熱情與關注,又有著窺視與壓迫,它們形成了一種無物之陣,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
人們在《我們正在消失的鄉村生活》里,似乎看到了魯迅的影子,看到了中國現代文學永恆的啟蒙話題。 安寧試圖客觀真實冷靜地記錄自己經歷的鄉村生活,但“我”作為小孩子,因為看到了很多東西所以驚悸、早熟。平房可以用來曬穀子晾衣服,也是人們窺探別家隱私的瞭望台;去鄰居家拉架勸和,卻更像煽風點火,又像是通過欣賞別人的家醜來增強自身的優越感;婦女在聊家常時似乎在關心他人生活,卻更像造謠生事,有意無意地散播流言蜚語;女人最看不慣偷情,希望毒打懲罰那些偷情的漂亮女人,可言語間又似乎盼著有人“非禮”她;女人們嫉妒那些嫁得好的,更笑話那些本來可以嫁的很好卻陰差陽錯的人,擺出一副幸災樂禍的樣子;男人們似乎總是通過揍孩子、打老婆來樹立自己的威嚴;而村裡的孩子缺乏好的老師和學校教育,似乎注定要再生為低廉的勞動力。
《我們正在消失的鄉村生活》的故事妙趣橫生、充滿童趣;語言通俗簡潔、樸實無華;敘述冷靜、描寫客觀。看似簡單的故事描寫,背後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內涵。作者沒有一味地描寫鄉村生活的美好和童年生活經歷的樂趣,相反,那些看似安靜的鄉村生活,帶給人痛苦回憶和無限悵惘。安寧沒有直抒鄉村生活,也沒有正面的批判,而是加以升華,使之充滿多義、復調和玄機。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6年1月9日,《我們正在消失的鄉村生活》中的《走親戚》入選“2015年度中國散文排行榜”。
作品評價
中鐵建工集團黨委工作部副部長
戴榮里:《我們正在消失的鄉村生活》顯然脫離了安寧一貫所熱愛的校園文學的羈絆,回到故鄉田園世界裡徜徉,但保持了她語言的那份唯美追求。看看她寫的那些題目,就會為多姿多彩的農村生活而忍俊不禁。《罵街》是以不人道追尋人道;《分家》則是一家人親情別離最嚴酷的見證;《打工》涵蓋了多少人的委屈啊;《揍孩子》則成為鄉間規矩後代的一種常見方式;《放電影》則記錄了農村里曾經滋生出很多故事的一個記憶;《串門子》串出了鄉下人的情懷與對比;《走親戚》不僅僅展示了一種炫耀,也昭示出親戚間的那種比拼;《上學》里的學問總在學校之外;《秋收》銘記了魯中山區的收割故事;《趕集》內容的豐富性超越了一般的交易;《討債》的驚心動魄足以讓我們對那個地方的生活心生畏懼;《家族日記》分明記錄了一個家庭的苦難;《關於故鄉的一切》是作者回憶當女娃時偷書和偷瓜果的歷史,讓讀者心酸中感受到農村孩子成長的苦難背景。《我們正在消失的鄉村生活》直抵鄉村核心,真實、自然,帶有鄉村生活最原始的記憶。安寧時而以回顧者的自責情懷,時而以彼時孩童的幼稚眼光,真實書寫了一篇篇動人心弦的散文。那些看似腐朽的交際透露出人性之善惡的光芒,那些看似陳舊的惡習展示了農村文化生態的固執,那些看似禮儀的客套實則裹挾著虛偽的生活細節,安寧沒有一絲避諱。在她的筆下,這一切成為手術刀走過的路徑,清白爽朗,不留片甲病灶。
書評人
朱曉劍:安寧在《我們正在消失的鄉村生活》中,飽含了溫情,對筆下的人物充滿了同情。這是以孩童的視角觀察,荒誕、複雜,在這樣的觀察里,逐漸被消解,鄉村生活也由此煥發出別樣的光彩。鄰家女孩之所以愛上偷竊,是因為從未擁有那些物件,所以才有了占有欲。其父親的打罵,卻仍然改變不了這樣的習慣。是性情使然嗎?還是另有他因?安寧沒有交代,卻讓人們引起更多的深思。作品講述的是山東的一個平凡鄉村,看似樸素的鄉村生活,卻是有著無數的故事,比如偷情、串門、打工等等,都給人不一樣的印象。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安寧,本名王苹,80後,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東人,現為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代表作有《聊齋五十狐》《笑浮生》《我們正在消失的鄉村生活》《遺忘在鄉下的植物》。曾獲2009年度冰心兒童圖書獎、2009年度北京市政府優秀青年原創作品獎、第二屆全球華人短片劇本大賽最佳劇本獎、第11屆內蒙古“索龍嘎”文學獎、首屆華語青年作家獎等多種獎項,作品《走親戚》入選2015年度全國散文排行榜,圖書《遺忘在鄉下的植物》入選中國作協2016年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同時有繁體版圖書《試婚》在台灣等地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