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石經寺約建於東漢年間(公元189—214年),劉焉、劉璋父子割據四川時期。初為官宦私宅,後捐為廟,取名"靈音寺",趙雲承沿了此廟。唐時建殿,初具寺廟規模。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楚山禪師駐錫於此,並將寺廟更名為"石經寺"。受蜀和王
王贈重金助修寺廟寶殿,於寺後築棲幻庵為養息所,規模日漸宏大,取名"天成寺"。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簡州牧宋思仁刻送《金剛經》一部,總計32塊碑,遂復原名"石經寺"。
經乾隆、嘉慶兩代大規模擴建維修,有殿宇七重,並成為成都一帶著名禪林。石經寺系子孫叢林,繼楚山之後,由祖意、覺黨、覺證、演明、果練、果澈、聖有、聖智、常愍等僧住持,傳49代。清光緒時常有僧眾50餘人,解放前夕增至160餘人。
1983—1984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曾兩次親臨石經寺,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之意,將能海法師從西藏學成後回漢區開創的第一個西密根本道場,從成都淨慈寺遷於石經寺,設密壇,由永光法師住持。
1986午永光圓寂後,由真意法師住持。
建築格局
石經寺主要建築有照壁山門、天王殿、
塔林、大雄寶殿、三聖殿、祖師殿、方丈院、藏經樓、五觀堂等。
主要建築
汯鼓樓
石經寺內的汯鼓。屬於建築與設施主類人文景觀亞類的紀念、宗教、祭祀活動場所的單體基本類型。 外觀形態與結構:占地100平米左右,3層樓,從石梯上去,轉角三次到達頂樓。其中一二樓為僧寮,三樓是一個巨型鼓,汯鼓因此而得名。紅牆寶塔狀,飛檐翹角樓。建築高大恢弘,閣樓欄桿窗欞鏤刻精美,雕梁巨柱,與金鐘構造相似。
金鐘樓
石經寺內的金鐘殿占地100平米左右,3層樓,從石梯上去,轉角三次到達頂樓。其中一二樓為僧寮,三樓是一個巨型金鐘,金鐘因此而得名。飛檐翹角樓。建築高大恢弘,紅牆寶塔狀,閣樓欄桿窗欞鏤刻精美,雕梁巨柱。 金鐘與汯鼓相對而建,往上爬,是極富盛名的大雄寶殿。向下是供奉的四大天王殿。圍成四合但未全封閉,院中有兩棵千年羅漢松,柏樹、香樟樹等等,綠樹蔥蔥,象徵著不竭的生命,仿佛被那些佛會宣講賦予了慈性善意。
天王殿
石經寺天王殿占地面積約60平方米,殿內正中供奉著彌勒塑像,左右供奉著
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
韋馱天尊塑像。
五觀堂
石經寺五觀堂,也叫齋堂,占地面積約150平方米,是寺院僧眾用
齋飯的地方。
藏經樓
石經寺藏經樓是寺院講經說法藏經的場所,有三塊牌匾,中間寫著“藏經樓”,兩邊是“禪密源淵”和“登獅子座”。
祖師殿
石經寺祖師殿是供奉僧寶的殿宇,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所供奉者多為開闢或中興道場之大德。
三聖殿
歷史文化
民間傳說
石經寺最早不是寺廟,它是一座官員的狩獵山莊,始建於東漢末年(公元189—214年)。它由漢景帝第五子劉餘後裔、益州牧劉焉所建,其子劉璋子承父業時擴建。三國蜀漢時,趙雲曾承襲該產,在此地鎮守成都東大門龍泉山。蜀漢滅亡後,山莊被當地老百姓改建為廟,取名靈音寺。到了唐代,寺廟依山而建,初具規模。明正統年間(1436-1449),湖北籍名僧楚山法師應蜀王之邀駐錫靈音寺並出金增修寺廟寶相,使大雄寶殿等建築金碧輝煌,更名天成寺。天成寺改名石經寺,是到清朝後,跟一部金剛經有關。
相傳清朝初年,京城有一大官名叫宋思仁,被奸臣陷害,貶於簡州(今簡陽)任州牧。宋思仁一氣之下,臥床不起。有一天,他夢見黑白、無常二鬼勾他下陰曹地府,走到簡州北門大橋,一慈眉善目的和尚攔住他去路。和尚問:“這樣死了,豈不可惜?”宋答曰:“上不能報效國家,下不能孝敬父母。不死安乎?”和尚將手中拂塵往上一舞,宋思仁被扇往空中直往下落,他連聲驚呼:“救命!救命!”和尚笑了說:“看來這個世界還有你未了的塵緣啊!”說完,和尚不見了。宋思仁醒來,他的疾病逐漸好轉,開始在治內做一些好事,同時也得罪了一些地方權貴。有一天,他微服私訪被惡人認出,惡人準備對他施以毒手。這時夢中的和尚又來到他面前,一甩拂塵將眾惡徙打倒,再次救了宋思仁一命。宋思仁為了報答和尚的救命之恩,多次尋找始終不見和尚蹤影。後來他遍訪簡州寺廟,終於在天成寺看見了楚山法師,原來兩次救他的正是天成寺的祖師菩薩。為了感恩,宋思仁撥重金整修寺廟。竣工以後,他又刻了一部石質“金剛經”總計32塊送往寺廟,並在祖師洞上方手書“月白風清”四個大字。從此以後,這裡便叫成石經寺。
相關人物
楚山紹琦禪師在弘揚佛法的過程中,其深厚的佛學修為令成都的蜀和王及其世子朱友垓(定王)深深折服,他們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蜀王對石經寺有大量捐獻。成化二年(1466年),朱友垓薨,葬於天成寺附近,楚山禪師特在寺內為其大做法事。楚山紹琦39歲時,在無際明悟處領受禪機後,於次年(1444年)返回其根本道場石經寺。石經寺原本是已殘破的寺廟,在蜀王的支持下,楚山紹琦進行重修擴建,更為表達對蜀王的感激之情,又更名為“天成寺”。這不僅使其規模擴大,而且被建成禪、淨一體化,成為中國內地佛寺的典範。有了蜀王的支持,再加上楚山紹琦等名僧入住,石經寺最終成為遠近聞名的佛教聖地。楚山禪師園衰成化八年(1472年),楚山禪師在天成寺後丹崖建棲幻窟作為靜修之處。成化九年(1473年)陰曆三月十五,楚山禪師因病圓寂於棲幻窟內,壽齡70歲,僧齡61年。
藝文
朱祥華《與成義學友游成都石經寺》
啟淨金鐘聲震岳,開通僧侶智驚穹。
離望石經天際紫,同門有幸共秋風。
活動建設
禪茶
石經寺周邊並不出茶,其禪茶的特點主要在於其水質、環境、泡茶的過程和最關鍵的禪機交鋒。進得石經寺寺門,在天王殿和大雄殿之間的空壩中,有兩口井被稱作龍泉山龍脈的龍眼,兩口井的水味奇異,左甘醇,右清冽,僧人們喜稱其為“龍眼陰陽井 用這井水泡茶別有異香奇味,煮茶談禪更添韻致,訪客都很喜歡,故民間又稱其為“龍眼鴛鴦井”。
活動
2015年6月17日,石經寺舉辦了“送法進寺廟”活動。
2017年12月5日,龍泉驛區司法局、龍泉驛區民宗局聯合龍泉驛區佛協在千年古剎石經寺開展法治宣傳活動。
保護措施
2017年7月,龍泉驛區石經寺內的一株植於唐代貞觀年間的銀杏樹被白蟻蛀蝕了,白蟻最高爬到了18米的樹幹啃食。龍泉驛區白蟻防治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噴了3個小時的藥,接下來還要填充樹心,並安裝“監控”監測白蟻活動。
旅遊信息
| |
| 從成都市區前往石經寺可在龍泉汽車總站乘坐至石經寺公交,直達石經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