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背景
放眼世界,生物技術正以顛覆性創新引領新科技革命,並通過技術產業化、與傳統產業融合化、與其他新興領域一體化,成為網際網路經濟之後的又一個新經濟成長點。回顧我國,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等一系列部署,不僅表明生物經濟的地位不斷上升,其發展方向也愈加明確。著眼成都,生物科技水平西部領先、生物產業發展優勢領域突出、生物經濟發展生態持續最佳化、生物安全風險有效控制,具有發展生物經濟的良好基礎。
“十四五”時期,是成都處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世界經濟新舊動能加速轉換的關鍵時期,面臨“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複合疊加帶來的發展機遇。按照市政府工作要求,市發改委牽頭編制《成都市“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創建全國生物經濟先導區,對成都強化創新策源功能,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培育新經濟成長點,具有重要意義。
《規劃》經反覆調查研究、多方論證銜接,在充分吸納市級相關部門、各區(市)縣、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社會公眾意見基礎上,由市政府批覆實施。
內容全文
前言
生物經濟是一個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信息經濟相對應的經濟形態,是建立在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生物技術基礎之上, 以生物技術產品生產、分配、使用為基礎的經濟。生物經濟具有綠色、再生特徵,是 21 世紀最為活躍的新興經濟形態,也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大力發展生物經濟,對成都加快空間產業交通能源結構最佳化,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培育新經濟成長點,具有重要意義。
全面落實國家、省、市關於編制“十四五”重點專項規劃要求, 根據《四川省“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編制本規劃,主要明確 2035 年生物經濟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生物經濟發展的思路目標、主要任務、重大舉措,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規範市場主體行為,是我市加快推進成都生物經濟發展的行動綱領。
一、規劃基礎
(一)發展現狀
“十三五”期間,成都生物科技水平保持西部領先,生物產業重點領域優勢突出,與生物經濟關聯的生態環境不斷最佳化,生物安全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具有發展生物經濟的良好基礎。
1.生物科技水平西部領先
生物科研資源豐富。擁有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四川省 農業科學院、農業部沼氣科學研究所等高校與科研機構,其中四 川大學生物醫藥工程學科位列全球前十。
高能級創新平台集聚。生物醫藥領域擁有國家、省、市級各
類創新平台 220 余個,其中國家級創新平台 26 個,生物農業領
域擁有國家、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35 家、市級產學研聯
合實驗室 33 家,建成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獲批建設西南作物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南特色中藥資源國家 重點實驗室。
創新主體基礎雄厚。全市擁有生物醫藥領域高新技術企業
260 家,占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的 6.3%,僅 2020 年引進創新服務機構 127 個,新藥安全性有效評價、DNA 編碼化合物篩選等平台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新藥創新能力居全國第二佇列,藥物臨床研究企業數在全國各城市中排名第四,2020 年生物醫藥領域專利授權達 4363 件。
2.生物產業發展成效較為突出
“三醫”領域優勢突出。已初步形成“前端研發-中端生產-後端套用”全產業鏈發展格局,獲批國家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生物醫藥規模不斷壯大,2020 年,全市規上生物醫藥工業
企業營業收入達 655 億元,共有規上醫藥工業企業 249 家,其中中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 3 家、上市企業 17 家。高端醫療器械基礎能力更加穩固,布局了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四川省分
中心、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及醫療器械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等高能 級平台。高端醫療領域保持領先水平,擁有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精準醫學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以及三 級醫療機構 117 家,其中三甲醫療機構 54 家,是國家重要的醫療中心城市。
“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生物技術加快向農業、環保、能源等領域滲透,生物產業發展陣營持續擴大。生物農業優勢領域不斷凸顯,形成了動物疫苗、非化學害蟲防治、生物飼料、智慧農業等優勢領域,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技術競爭力的生物農業企業,建成食品用酶生物發酵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成都白酒發酵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國內首個郫縣豆瓣微生物菌種資源智慧型庫,形成了川菜調味品、白酒、川茶等在全國具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特色優勢品牌。生物環保領域產品製造和技術服務雙向發力,擁有一批環保設備製造領域高新技術企業,搭建了天府環保管家公共服務平台,同時降解農膜、土壤修復劑等生物環保產品加快示範套用。生物能源領域初具基礎,依託四川省沼氣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生物質能技術研究中心等機構,生物能源研發利用初具成效,集中型沼氣和戶用沼氣加快發展,秸稈氣 化得以推廣,建成垃圾焚燒發電廠 4 個,萬興、寶林、簡陽、鄧雙等環保發電廠項目正有序推進。
3.生物經濟發展生態持續最佳化
具有良好的數字賦能基礎。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實力較強,人工智慧、大數據、5G 等數位技術發展迅速,在數字經濟百強城市中排名第六,位列中西部第一,成都超算中心建成投運,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為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前沿探索、生物經濟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生物經濟金融支持不斷增強。設立了全國首家國際生物醫藥保險超市,生物醫藥產業基金規模達 247.5 億元,組建了西南首 支生物醫藥細分領域體外診斷產業基金,成立了天府中藥城彭州全球生物醫藥科技成果轉化股權投資基金,引導 200 多億元基金參與投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
創新創業環境日益完善。2020 年全市共有國家雙創示範基地 5 家,新增市級及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及眾創空間 62 家,成為生物經濟發展沃土。成都新職業人群規模位列全國第三,生物醫藥專家占全市千人計畫高達三分之一,為生物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4.生物安全環境邁上新台階
動植物多樣性持續鞏固。擁有 4 個“森林及野生動物保護類型”自然保護區,已記錄的高等動植物有 264 科、1224 屬、3390 種,占全國種數的十分之一、全省種數的三分之一。中藥材資源豐富,素有“中藥之庫”美譽,中藥資源品種數和道地藥材數均居全國前列,中藥材種植面積約 40 萬畝,中草藥 2000 余種,其中川芎年產量 2.3 萬噸,占全國的 90%以上。
生物安全風險有效控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不斷增強,嚴格
把控轉基因產品市場準入,印發《關於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實施意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效顯著。
“十三五”以來,成都生物經濟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現在:生物經濟發展亟待全局性統籌部署,跨部門統籌協調機制尚未建立,資源整合力度仍需加強; 部分產業鏈存在短板和薄弱環節,如生物醫藥部分上游原材料、 高端設備儀器等供應仍依賴進口,醫藥研發外包服務等第三方服務機構較少;生物科研技術成果轉化能力有待加強,企業、創新平台、中介服務機構與科研院所需要形成有效聯動;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有待加強,信息技術在生命科學研究和生物技術開發領域的套用較少。
(二)面臨的形勢
1.生物技術以顛覆性創新引領新科技革命
近 10 年《科學》重大技術突破生物領域占一半以上,生物技術成為全球發明專利申請最為活躍的領域,生物技術引領新科技革命已形成各界共識。前幾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目標是推動工業化、城市化,而生物技術引領的新科技革命對人類自身、生態改善、社會倫理、國家安全等的影響將遠遠超過前幾次,如遺傳工程、DNA 測序、生物分子自動化高通量操作等基礎技術持續突破,蛋白質組學、生物信息學等新興技術不斷湧現,在改變自然世界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改變人類自身。此外,推動前幾次科技革命的技術基本為單一技術,作為一次綜合性科技革命,生物技術引領的新科技革命由多項技術推動,如與材料、能源等技術共同作用,與人工智慧、高性能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融合, 形成合成生物、生物 3D 列印、醫學人工智慧等顛覆性新技術。
2.生物技術以滲透式融合重塑關聯產業核心
目前,生物技術已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技術突破推動高端醫療、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等產業變革,行業精細化、高 端化趨勢明顯。與此同時,產業融合趨勢進一步凸顯,生物技術加快與農業、能源、環保等領域交叉融合,不斷推動傳統產業轉型提升與創新發展。此外,基於技術、模式、價值顛覆性突破加 快孕育生物經濟新業態,如合成生物在替代傳統化工方面的無限前景,甚至已經在糧食澱粉工業合成方面取得突破,越來越多的 合成生物學公司在資本市場獲得高估值。生物經濟正在成為互聯 網經濟之後的又一個新經濟成長點,加快布局生物經濟,是搶占 發展先機的重要方向。
3.生物經濟以特色路徑依賴劃分市場空間
生物經濟涉及健康、農業、能源、環境、生物服務等諸多領域,初步測算,市場潛力將是信息產業的 10 倍以上,成為諸多城市爭相發展的戰略重點。生物經濟與工業經濟、數字經濟比較, 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資源依賴性強,生物能源、生物農業、生物環保等領域都依賴於生物資源、功能基因;二是技術壟斷性強、市場壟斷性差,如一台電腦只能用一種晶片、一類作業系統, 而一種疾病則可採用不同的臨床方案和藥品。基於此,“贏者通吃”的商業規則有所改變,發揮生物資源優勢,實施基於市場需求的多賽道競爭策略,將有利於城市占據生物經濟市場空間。
4.生物安全以廣泛影響力成為戰略重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 調,要加強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一方面,要在確保全全的前提下,有序推進生 物育種、生物製藥等領域產業化套用;另一方面,要把優秀傳統 理念同現代生物技術結合起來,集成推廣生物技術和模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21 年 10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提出要確保重要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得到全面保護,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生物安全關乎人民生命健康,關乎國 家長治久安,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乃至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必須進一步提 高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和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全 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 委重大決策部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服務新 發展格局構建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戰略牽引,以建 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為統領,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為發展導向,以促進空間產業交通能源結構最佳化為重要目 標,以做優做強中心城區、城市新區、郊區新城為具體承載,著眼超大城市綠色低碳發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堅持發展與生態相得益彰,統籌生物經濟發展與安全,構建生物科技為引擎、生物產業為支柱、資源要素為保障、生物安全為底線的生物經濟體系,塑造綠色低碳產業新優勢、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創建全國生物經濟先導區,為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提 供重要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科技引領,創新發展。把握全球生物經濟發展的創新前沿,構築生命科學全周期、全過程的綜合創新優勢,健全以 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積極孵化新技術、新模式,催化產業快速聚集,以持續創新推動產業持續升級。
——堅持跨界共贏,融合發展。充分發揮生物科技關聯度大、
粘合性強的特點,全面推進生物科技在農業、能源、環保、材料 等領域的滲透融合,推動形成新產業、新產品、新服務,助力產 業轉型升級與生物經濟壯大發展。
——堅持低碳循環,綠色發展。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
持續發展理念,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積極利用生物資源開展 綠色化生產,以生物技術促進傳統製造綠色轉型,加快構建低碳 循環的生物經濟體系。
——堅持築牢屏障,安全發展。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生物安全大局,立足成都生物資源分布特徵和基礎條件,將生物多樣性 保護理念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全鏈條構建生物安全風險防 控機制,全面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與城市安全。
(三)發展目標
1.2025 年發展目標
到 2025 年,基本建立起以“三醫+”核心產業為主體、“生物+” 融合產業為支撐、“BT+IT”前沿領域為增長點的生物產業體系, 基本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生物經濟創新極、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產業集群、適應生物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
——基本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生物經濟創新極。
生物技術對經濟的驅動力明顯提升,生物科學基礎研究取得重大進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取得實質性突破,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生物技術創新體系基本建立。到2025 年,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大幅提升,創建3-5個國家級生 物科技創新平台,圍繞“三醫”與生物農業培育一批世界級龍頭企業。
——基本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產業集群。國家生物產
業基地高端化、國際化、平台化特質更加凸顯,“三醫+”核心產業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建圈強鏈“鏈長制”全面構建,生物技術與農業、環保、能源等領域深度滲透融合,形成一批具有前沿特徵的產業新興增長點。“十四五”期間, 生物經濟年均增速保持在 15%左右,到 2025 年,生物經濟總產值達到 1.2 萬億元,形成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產業集群,打造一批國際知名的成都優勢大品種、大品牌。
——全面形成適應生物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生物經濟與生
物資源、數據、資本、人才、政策的融合進一步加深,初步形成 一批生物戰略資源庫、生物資源信息庫、行業領域套用資料庫等基礎性支撐資料庫,基本建成多層次生物經濟資本市場,成就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人才,與生物經濟相匹配的政策體系全面建成。到 2025 年,建成生物經濟領域專業資料庫 3-5 個,生
物經濟關聯產業基金規模達到 500 億元以上。
——全面築牢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生物安全基礎設施合理布局,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明顯提升,農業安全保障有力,全面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築牢成都生物安全螢幕障。
2.2035 年遠景展望
到 2035 年,全國生物經濟先導區的作用進一步凸顯,全面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經濟新高地。生物科技取得關鍵性突破,形成若干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國家級生命科學知名研究團
隊,產業技術創新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生物產業發展規模持續擴大,形成高端醫療、生物醫藥、合成生物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產業集群,生物經濟成為成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生物經濟制度創新、政策創新走在前列,圍繞生物經濟發展,形成 數據、資本、人才等關鍵要素集散樞紐,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 基因診斷平台、生物樣本和細胞庫、實驗動物庫及菌種庫等。生物經濟對提高人口健康水平、促進綠色增長、改善生態環境和保障生物安全等方面的作用明顯提升。
三、最佳化生物經濟空間布局
(一)重點產業
結合前沿生物科技發展趨勢及國家、省、市戰略部署,基於成都生物資源稟賦、生物技術儲備和生物產業基礎,圍繞生物技術產業化、技術套用融合化、戰略布局前沿化,做強高端醫療、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三大“三醫+”核心產業,做大生物農業、生物環保、生物能源三大“生物+”融合產業,前瞻培育生物服務、合成生物、生物 3D 列印、生物醫學人工智慧等“BT+IT”前沿領域,構建“3+3+N”生物經濟產業體系。
(二)空間布局
按照“產城一體、功能分區、重點突破、協同聯動”理念,堅持生物經濟布局與中心城區、城市新區、郊區新城核心功能適配, 加快布局“3+3+N”產業,打造全國領先的“三醫+”生物經濟核心區、西部領先的“生物+”生物經濟融合區、前沿“領跑”的“BT+IT” 生物經濟創新區,形成“核心區引領、融合區支撐、創新區推動” 的生物經濟發展新格局。
1. “三醫+”生物經濟核心區
突出生物經濟對中心城區高端要素運籌與現代服務發展、城市新區新興產業集聚等核心功能的支撐作用,打造具有品牌特徵的“三醫+”生物經濟核心區。充分依託高新區醫藥研發生產優勢, 加快生物技術藥、血液製品、新型疫苗、高端仿製藥、創新化學藥等生物醫藥細分領域布局,推動高端診療設備、植入介入產品
及醫用材料等高端醫療器械細分領域發展,構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生命科技創新家園。發揮武侯區人才、資本等要素資源集聚優勢,充分利用華西“一校四院”資源,推動高端醫美新材料研發製造、高精醫美服務、“醫美+”新經濟突破發展,打造“醫美之都” 核心承載區。充分發揮溫江健康產業發展基礎,加快培育特色專科醫療、高端仿製藥、攜帶型智慧型診療設備等細分領域優勢,打造國際健康產業高地。充分發揮成都東部新區政策優勢,加快先進醫療技術研發轉化,布局精準醫療、智慧醫療、健康管理、高端診療設備等細分領域,構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醫療技術醫教研產創新轉化示範區。充分利用彭州中藥資源優勢,加快推動創新中成藥、中藥保健品等細分領域布局,打造國家中藥傳承創新發展示範區。
2. “生物+”生物經濟融合區
突出生物經濟對郊區新城生態價值轉化、促進鄉村全面振 興、穩糧保菜等核心功能的支撐作用,打造具有融合特徵的“生物+”生物經濟融合區。圍繞邛崍糧油育制種、酒類創新等優勢領域,加快完善“大種業”體系,以生物技術拓展優質基酒、品牌白酒、調配製酒等產品系列,打造國家區域農作物種業創新中心和國內領先的酒業創新高地。依託新津生物飼料行業優勢,拓展新型生物蛋白、能量飼料等新型生物飼料及添加劑產品,整合農業博覽會展平台的展銷功能,打造以新型生物飼料為代表的農業生物製品產業地標。發揮郫都、金堂等區域環保與能源產業集聚優勢,加快生物環保、生物能源等產業布局,通過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供應鏈,打造特色鮮明、具備一定競爭力的“生物技術+環保”“生物技術+能源”示範區。依託郫都雄厚的調味品加工產業基礎,突出先進生物發酵技術引入,加快提升郫縣豆瓣及複合調味品品牌價值。充分發揮溫江農業本底和四川農業大學等技術優勢,推進生物農藥、有機肥等生物農業製品領域技術研發、孵化,建設花卉苗木種質資源、重點品種資源大資料庫,打造西南種苗繁育中心。
3. “BT+IT”生物經濟創新區
突出生物經濟對城市新區創新策源轉化核心功能的支撐作 用,打造具有前沿特徵“BT+IT”生物經濟創新區。發揮天府新區 政策優勢,加快建設具有技術突破性、全局帶動性和重大引領性的合成生物孵化器,推動合成生物領域突破發展。依託東部新區豐富的土地資源,大力招引人工智慧與轉化醫學相結合的技術團隊與項目,建設國家級生物產品檢測認證服務中心,為生物 3D 列印預留發展空間。充分依託高新區雄厚的生物醫藥與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加快布局合成生物、生物醫學人工智慧(醫藥和醫學工程方向),建設具有全國領先優勢的研發生產基地。依託武侯醫療機構與商務樓宇集聚優勢,培育發展生物醫學人工智慧(醫療方向)、生物服務等細分領域,建設服務成渝、輻射全國的醫療與生物服務中心。發揮溫江網際網路醫院集聚優勢和腦科學布局優勢,前瞻布局生物服務、生物醫學人工智慧等細分領域。
四、大力提升生物科技驅動力
圍繞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發展前沿,加快部署引領未來的基礎研究,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強化重點環節平台支撐,暢通生物科技創新“理論探索-技術突破-平台支撐”全過程, 注重以數位化提升創新資源集聚、配置與轉化套用效率,打造具 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生物經濟創新極。
(一)強化基礎研究多層次支撐
以探索生命奧秘和解決人類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為目標, 強化生命科學創新層、前沿交叉技術層、集成創新基礎層創新能力,推動生物科技“從 0 到 1”突破。在生命科學創新層,瞄準結構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多組學、合成生物學等重
點領域,圍繞新靶標、新位點、新機制、新分子實體等,構建高水平綜合性研究基地,力爭取得一批引領性重大原創成果。在前沿交叉技術層,聚焦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與生物技術交叉融合等熱點方向,在合成生物學、腦科學、生物組學等領域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提升探索未知世界、發現自然規律、實現科技變革的能力。在集成創新基礎層,圍繞成都生命科學研究、
生物技術研發及生物經濟重點領域發展等共性需求,集中突破生 物大數據、過程工程、生命科學儀器等若干共性關鍵技術,建設 跨學科、多資源、大協作的高能級大科學平台,引領原始技術創 新突破。
(二)加快重點領域針對性突破
瞄準生物經濟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有的放矢、強化攻關,以產學研合作為紐帶,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高端醫療領域, 強化靶向基因治療、細胞治療、免疫治療等前瞻性生物治療關鍵技術研究,加快發展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定量蛋白質組鑑定
分析技術、多組學分析技術等精準醫療關鍵核心技術。在生物醫藥領域,加快突破新型疫苗、抗體製備等關鍵技術,大力發展組織/器官晶片、表觀遺傳學等前沿生物醫學技術。在高端醫療器 械領域,推動植入性生物材料研發,突破一批體外診斷儀器設備
與新型醫療健康裝備重大關鍵技術。在生物農業領域,加強目標基因高效定向編輯技術和分子模組設計育種技術研究,開展生物農藥、生物肥料技術研究,推動特色農副產物生物轉化、食品生
物技術研究。在生物環保領域,推進微生物-植物生物協同降解
修復技術創新,開展工業廢液、生活垃圾、養殖廢棄物等生物治理及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在生物能源領域,開展天然氣高效厭氧、提純等技術研究,開發高性能生物質能轉化系統解決方案。
(三)搭建生物科技樞紐型平台
聚焦生物經濟發展共性需求,強化重大平台體系性建設,提升生物經濟創新資源集聚能力和創新成果轉化能力。高能級建設生物經濟重大基礎性創新平台。加快推動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藥資源、省部共建西南作物基因
資源發掘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基礎創新平台建設,提升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支撐能力。高質量建設生物經濟重點產業技術創新平台。推動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技術創新平台建設,為相關領域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研發提供基礎支
撐。推進生物製劑篩選、生物製劑製備、臨床轉化驗證和支撐技 術等轉化研究平台建設。高標準建設跨學科、跨領域集成創新平台,整合在蓉高校學科優勢,全力打造跨高校中試平台,支持豆
瓣、白酒等與菌種相關行業聯合建立跨產業創新平台,整合不同學科、不同行業優勢資源,促進生物經濟跨學科、跨領域集成創
新。高水平建設生物經濟一體化公共服務平台,加快整合生物醫
藥、生物農業、生物環保等領域公用服務平台資源,建立生物科技信息發布、供需交流、成果交易“一站式”服務平台。以平台為 核心匯聚一批市場化技術轉移機構、智慧財產權交易機構和科技成 果評價機構,培育和引進一批生物產業政策諮詢、法律服務、會 計審計、人力資源服務等專業中介服務機構。
(四)突出數位化提升創新效率
突出數位技術賦能,加快推動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數位技術賦能生物經濟創新全環節,全面提升生物科技研發、轉化、套用效率。充分利用超級計算機、高通量測序、機器學習法等先進設備與大數據技術獲取、整理、分析生命信息,加速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生命科學研究進程。加快推動雲計算、 大數據、區塊鏈技術在藥物靶標篩選、藥效早期評價、藥物臨床數據分析、醫學診斷和臨床決策支持系統等方面的套用,提升生物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進一步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生物農業的深度融合,提供分析預測、遠程控制等服務,推進大數據技術在固體廢物、土壤、水域等環保治理方案制定與動態更新、環保治理效果監測等領域的套用,以科學化決策、精準化管理助推生物 農業、生物環保、生物能源等領域服務模式創新,促進生物科技 成果的套用與推廣,提升生物科技成果轉化與套用效率。
五、加快完善現代生物產業體系
突出“以研育產”路徑,實施重點產業建圈強鏈“鏈長制”,推進優勢產業重點突破、基礎產業融合滲透、前沿領域高端植入, 構建“3+3+N”生物產業體系,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產業集群。
(一)大力構築“三醫+”國際競爭優勢
建設國際高端醫療服務中心。把握醫療前沿趨勢,面向國內外高端客戶群體,將成都建設成為面向國際的高端醫療服務中 心。聚焦前沿醫療技術轉化與臨床套用等新興領域,打造國際領
先、特色鮮明的臨床新技術研用平台和專病中心,培育一批具有高水平國際化服務能力的醫療服務機構。依託成都醫療機構特色專科優勢,重點發力肺癌等重大疾病專科、罕見病專科、神經系統疾病及精神障礙類專科、針灸治療專科等,打造高端醫療明星專科領域。探索醫療美容新藥品、新技術開發套用,打造全球醫美新產品首發地、新技術套用首選地,建設國際醫美之都。促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以及網路存儲等尖端技術與醫療服務融合發展,培育遠程醫療、智慧醫療新業態。面向社會公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個性化健康需求,培育壯大預防、評估、跟蹤、 隨訪、干預、指導、教育與促進為一體的健康管理。
建設國際生物醫藥智造高地。突出高端高效發展導向與醫療
需求牽引作用,聚焦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專利的創新藥,實施產業建圈強鏈“鏈長制”,統籌推動生物藥產業化、化學藥高端化、現代中藥品牌化,全面提升生物醫藥層位。以創新藥產業鏈為工作主線,穩定供應鏈、配置要素鏈、培育創新鏈、提升價值鏈,打造生物技術藥、創新化學藥、創新中成藥等具有比較競爭優勢、
“根植性”和國際競爭力強的重點產業集群。加快生物藥產業化進 程,重點發展全新結構蛋白及多肽藥物、系統靶點藥物、新型單 抗體藥物等生物技術藥,鞏固血液製品與疫苗領域發展優勢,加 快建設世界級血液製品及產業基地、天府疫苗谷以及國際抗體 藥、抗體偶聯藥、雙抗、多抗產業轉移承載基地。促進化學藥高 端化發展,圍繞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發展創新化學藥,優先開發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小分子靶向創新藥,建設國內領先、接軌國際的小分子藥創製基地。推動中藥 現代化升級,優先發展機理清晰、療效確切、無不良反應的創新 中成藥品種,鼓勵發展古方、名方等二次開發中藥品種,開發新 型中藥飲片、配方顆粒等特色產品,延伸發展藥食同源產品、中 醫藥化妝品等,大力建設全國一流的現代中藥研發製造基地。
建設國際高端醫療器械一線研發和生產基地。以“高端化、品牌化、國際化”為方向,實施高端醫療器械建圈強鏈“鏈長制”,
圍繞產業鏈補鏈強鏈延鏈,形成產業鏈上下游、左右岸協同發展生態。把握未來疾病診斷與監測技術更高效、準確、快速發展方向,鞏固核磁共振儀、醫用 X 射線機存量基礎,拓展醫護機器人、高端醫學影像等新型診療類醫療器械增量。迎合國內外高端診療需求,推進生物金屬、生物陶瓷、醫用高分子等生物醫學材料的研發、生產與套用,加快發展微創介入、外科植入、人工器官產品等材料和製品,打造植介入器械、再生醫療等生物醫用材料領域領軍品牌。面向大眾日常健康需求,鼓勵發展可穿戴、遠程診療等移動醫療設備、家用醫療設備、攜帶型智慧診療設備;促進醫療器械與健身、美容融合發展,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健身器材、美容儀器等健康用品。
(二)加快提升“生物+”融合產業質效
最佳化升級生物農業。加快生物育種現代化進程,依託西南作物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積極開展農業生物種質資源開發研究,強化全基因組選擇、細胞工程等生物育種前沿技術創新,強化成華豬等地方本土品種保護和開發利用,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生物種業企業。加強有益微生物在生物農業中的開發利用,推進高端乳製品、生物保健食品、螺旋藻等食品深度開發,推進現代生物技術在豆瓣、複合調味品、泡菜、白酒、茶葉等領域的套用,進一步提升“郫縣豆瓣”“蒲江雀舌”等地理標誌產品的品牌價值。突出生物農業對食品安全的保障作用,前瞻布局非糧蛋白源、微藻食品等未來食品,同時加快發酵飼料、生物有機肥料、生物農藥、獸藥等創製, 大力提升生物製品競爭力。
加快發展生物環保產業。把握“雙碳”機遇,依託成都裝備製造產業基礎,培育發展生物環保設備研發與製造,積極發展生物
—物化最佳化組合技術集成系統,推進殺菌劑、除臭劑、生物膜等高效生物菌劑、生物製劑開發,加速生物環保設備與產品的套用推廣。面向成渝地區,積極推動生態環保技術輸出,大力發展生物技術水污染治理、污染土壤生物修復、揮發性污染物生物轉化、 環境污染生物監測等環保技術服務。聚焦生物質廢棄物資源化利 用,加快創製農業廢棄物生物製劑、生物有機肥、生物燃料等生 物技術產品。
積極培育生物能源產業。依託成都良好的生物質基礎,培育發展固態生物質原型和成型燃料產品,鞏固提升以沼氣為代表的氣態產品,積極培育生物乙醇和柴油等,加速提升綠色能源供給
能力。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發電產業,加大生物質發電項目電價補貼力度,加快生物質發電關鍵設備的研發和產業化,積極推進分散式生物質熱電聯產,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推廣套用集中式規模 化生物燃氣。立足成都,面向西南,提供生物能源技術服務,大 力發展高性能生物質能源轉化系統解決方案。
(三)積極搶占“BT+IT”前沿領域制高點
積極布局生物服務。充分利用成都周邊豐富的實驗動物資 源,聚焦新化合物、新功能基因、新作用靶點發現,建立從化學合成、藥物篩選、藥物毒理、藥物安全性評價、藥效藥代的臨床
前研發外包服務鏈,培育發展契約研發生產服務。大力發展第三方生物產品檢測認證服務,健全面向醫藥、器械、育種、環保等生物產業的設計開發、生產製造、售後服務全過程的分析、測試、 檢驗、計量等服務。推進新一代生命信息測量技術、分析技術與現代專業服務的深度融合,培育發展基因組、蛋白質組、代謝組等跨組學生命信息服務,實現生命信息服務科學化、規範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
提前介入技術前沿領域。把握生物經濟領域“BT+IT”深度融
合大趨勢,重點圍繞具有顛覆性、戰略性、廣泛性意義的合成生物、生物 3D 列印、生物醫學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領域,探索建立生物前沿技術領域俱樂部,強化前沿技術研發、展示、交流, 促進學術界與產業界、資本方資源有機結合。針對生物創新技術不斷湧現的現實,面向不可預見的新產業、新業態,留足戰略資源,營造鼓勵創新與寬容失敗、支持包容與審慎監管相結合的創新創業氛圍,吸引其集聚發展。
六、全麵塑造生物經濟發展生態
圍繞生物經濟發展需求,強化生物經濟數據、資本、人才、 政策等關鍵資源匯聚,全面激發資源要素配置的活力、潛力、合力,塑造生物經濟集聚發展的優越生態。
(一)建設生物信息數據樞紐
整合政府、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生物企業等生物經濟相關數據資源,聯動生物醫藥、高端醫療、生物農業、生物環保等領域大數據平台,加強數據採集、整理、存儲、分析與套用,建立大型生物信息資料庫。加強健康醫療臨床和科研數據資源整合共享,推進成都健康醫療大數據平台、四川省健康醫療大數據(溫江)套用基地建設,拓展成都市健康醫療大數據平台數字健康創新套用,著力建設“成都數字健康創新工場”,搭建“數字健康創新套用實驗室”,打造西部最大、國內領先的健康醫療大數據套用發展高地。積極搭建成都市農業大數據聯盟,依託西部農高大數據平台、成都市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等建設,建立生物農業資源資料庫。增強大數據基礎設施支撐,加快建設和完善基因庫、新一代生命信息採集設備、成都超算中心和天府實驗室等高度集成的綜合研究設施,搭建生物數據計算挖掘算法數據研究平台。建立健全生物經濟數據管理體系,加強生物經濟資源數據安全保障,明確生物數據使用範圍,建立生物經濟數據監測與監管平台, 促進信息數據的合法化流動與交易。
(二)暢通生物經濟資本渠道
充分整合財政專項資金,針對生物經濟的特殊性,加大財政 資金對生物技術、生物安全等領域的傾斜力度。設立生物經濟產 業發展基金,由政府主動對接各類金融機構、社會資本,設立由 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共同組成的產業引導基金。積極搭建生物經濟融資服務平台,加強生物經濟領域的項目包裝策劃,及時發布 生物經濟領域投資機會清單,引導國際風險投資機構設立生物經濟天使基金、股權基金,推動金融資本與生物經濟企業融資需求 對接。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大力發展知識 產權質押融資、科技擔保、科技保險等科技金融產品,積極發展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綠色金融產品,為不同發展階 段的生物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和金融服務。鼓勵生物企業利用資本市場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小生物企業在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 上市,鼓勵符合條件的生物企業在境內外上市。
(三)增強生物戰略資源供給
面向生物經濟發展需求,整合實驗動物平台、生物遺傳資源 庫等多方資源,積極建設完善各類生物戰略資源庫,規範化、規模化、標準化建設各類實驗動物資源庫。系統性開展實驗動物資源摸底調查與統計,持續加強實驗動物資源保護、繁育與供應, 重點打造以獼猴及食蟹獼猴等為主的靈長類實驗動物庫,以豬、犬、嚙齒類動物等標準化動物為主的非靈長類實驗動物資源庫, 加快構建國家靈長類實驗動物儲備基地。加快開展人類遺傳資源、動植物基因挖掘與利用,加快構建以體液、組織病原體、類器官、活細胞等為重點的生物樣本庫及人類臨床疾病資源庫,積極推動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研發、套用與授權等。
(四)強化生物經濟人才支撐
實施人才優先戰略,以生物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從人力資本發展全生命周期提供服務,以“專業機構+一站式服務”聚攏人才。積極設立生物經濟創新智庫,探索“團隊+平台”“人才+項目+資金”等模式,鼓勵生物經濟領域高端人才和技術團隊來蓉創業, 引進具有業界號召力和資源整合能力的行業高端人才和領軍人才。針對合成生物、生物 3D 列印、生物醫學人工智慧等前沿領域,大力培育醫學、計算機、材料、化學、工程等領域跨學科融合的複合型人才,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係,打造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基地,培養一批生物經濟前沿領域高技能人才。引進生物經濟人才引進專業機構,採取專員進駐的方式,提供人才落戶、爭取政策、提供子女/家眷服務等多樣化服務。加大生物經濟人才公寓、國際人才社區、創智四合院等多種形式住房規劃與建設力度。
(五)打造精準先行政策環境
爭取生物經濟先試先行政策,積極爭取國家在成都設立藥品和醫療器械審批中心,爭取新藥、新器械、新疫苗、新品種試行特殊審批許可權;爭取有條件區域試點建立保藥倉,提前採購備藥, 提供試點區域獲得國家批文可立即出藥的先行服務;爭取實施指定醫療機構患者經備案承諾制,將符合條件的進口藥品帶離成都使用;爭取開展急需藥械的國際臨床數據互通互用試點。擴大創新藥可及性,爭取將全市符合條件的藥品生產企業的自主創新藥品,優先納入醫療保險基金支付範圍。針對生物環保、生物能源領域,積極爭取國家級試點,開展技術套用示範。鼓勵生物經濟研發與製造類企業在前期研發投入、共享工廠、中試基地等方面 加大投入,支持生物服務企業開展市場運營、品牌推廣等活動。
七、著力構建開放協同發展格局
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落實省委“一乾多支”決 策部署,加快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建設,構建立足區域、連結全球的開放性生物經濟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開放協同格局。
(一)推動成渝地區鏈式協同
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部署,基於生物經濟資源稟賦勇擔使命,以共建生物產業鏈、生物技術鏈為重點,探索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為支撐成渝地區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貢獻更多力量。充分發揮成都在高端醫療、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等領域的優勢,聯手成渝地區以生物醫藥、發酵食品等為主要發展方向的區域,積極開展產業發展政策、產業鏈空間布局等環節的戰略合作,促進領軍企業、上下游產業及相關配套產業的協同互促,共同提升產業鏈在全國的話語權。依託西部(成都)科學城建設契機,積極對接國家、省、 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主動融入戰略性創新平台和綜合性檢驗檢測平台建設,與重慶聯動參與重大科技任務技術攻關, 共建共享國家級醫療大數據、現代醫藥研發大平台等,不斷提升成渝地區創新能級。堅持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的原則,主動探索成渝兩地非毗鄰地區協同發展路徑,大力實施生物經濟平台互用、生物經濟人才互動、支持政策互惠等行動,推動高端醫療 共生共榮發展、生物醫藥錯位補鏈發展、生物農業競合共謀發展, 高端醫療器械交流互鑒發展。探索共建生物經濟“飛地”產業園, 創新經濟統計分離方式,建立互利共贏的地方留存部分稅收分享機制。
(二)構建省內分層合作體系
落實“五區協同”發展要求,採取“總部+基地”“研發+生產”等模式,加強省內生物經濟合作,構建以成都為核心的分層合作體系。充分利用四川省生物資源大省優勢,積極推動重點戰略生物資源整合,強化資源互補互用,加快生物資源優勢賦能生物經濟產業發展,加快生物經濟在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協作帶、成眉高新技術產業協作帶、成資臨空經濟產業協作帶等的布局。突出差異化導向,與川東北經濟區在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等領域合作,與川南經濟區在發酵食品、生物製品等領域合作,與攀西地區在生物農業等領域合作,與川西北生態示範區在中醫藥等領域合作。 促進省內生物經濟重點園區、重點片區在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探索構建生物經濟產業聯盟,積極為省內生物經濟企業發展提供諮詢服務,“抱團”共謀生物經濟市場,共同提升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三)全力推動國內戰略合作
深化與國內生物經濟發展先行區、改革實驗區的戰略合作, 積極開展基於政策、經驗、通道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生物經 濟高地。推動政策紅利共享,瞄準北京、上海、深圳、海南等先行開放區域,搭建產業合作、信用信息共享等平台,爭取將特許醫療、特許研究等政策輻射範圍延伸至成都,聯動參與重大制度創新成果的套用推廣,共同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推動發展經驗共享,深入推進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在高端醫療、 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合成生物、生物 3D 列印、生物醫學人工智慧等方面開展戰略合作,主動與上海張江、武漢光谷、蘇州工業園等共同探索園區經營模式和機制創新,承接高端產業轉移,搭建企業交流平台,促進區域合作共贏。推動區位便利共享, 積極與上海、廣州、香港等口岸城市建立聯繫,加強雙方在貿易互通、產業聯動、資源共享等領域合作,暢通生物經濟發展內外循環通路。
(四)大力推動國際合作交流
依託 RCEP 簽訂等重大機遇,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全方位推進開放合作,暢通經濟外循環。主動與 RCEP 成員國開展合作,與東協國家探索更大經貿合作空間,重點推動與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生物經濟關聯貿易,深化生物技術、高端醫療、生物環保等領域開放合作;積極探索與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開展生物醫藥、生物環保、生物農業等領域的產能合作;加強與歐洲地區開展創新合作,鼓勵支持高校院所、龍頭企業與歐洲開展科技交流合作,吸引歐洲國家建設國別園區、產業園區、企業研發總部。充分利用成都市“一帶一路”地緣優勢,積極舉辦與承接生物 經濟相關國際學術會議、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等,與中亞、東歐、 西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展開深入合作,鼓勵成都市本土生物企業拓展國際業務,推廣成都市生物產品與服務。
八、持續提升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樹立大生物安全觀,加強戰略性生物資源保護,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有效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維護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態環境安全,有效保障城市安全。
(一)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
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最佳化調整自然保護地,加強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的保護監管,明確重點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控政策。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和戰略區域的本底調查與評估,加強珍稀瀕危物種、古老地方品種、成都特有物種等保護。最佳化建設動植物園、瀕危植物擴繁和遷地保護中心、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和保育救助站等各級各類搶救性遷地保護設施,填補重要區域和重要物種保護空缺,完善生物資源遷地保存繁育體系。持續推進農作物和畜禽、 水產、林草植物、藥用植物、菌種等生物遺傳資源和種質資源調查、編目及資料庫建設。強化生物遺傳資源對外提供和合作研究利用的監督管理,建立生物遺傳資源信息平台,促進生物遺傳資源獲取、開發利用、進出境、智慧財產權保護、惠益分享等監管信息跨部門聯通共享。
(二)強化重點領域生物安全保障
加強重大傳染病疫情防控,建立新發突發傳染病、動植物疫情、進出境檢疫監測網路,健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預警機制,提升公共衛生應急處置和救治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加強對人類遺傳資源和生物資源採集、保管、利用等活動的監管,持續推動四川省幹細胞庫、四川省免疫細胞庫等生物資源庫建設,保障人類遺傳資源和生物資源安全。完善生物技術安全監管體系,加強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套用活動的安全管理, 加強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增強對人類生命體特徵的保護力度。強化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健全轉基因技術研發與套用規範,建立轉基因產品流通全過程管理體系。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安全觀和公平公正觀念,建設包括科學家、企業等在內的生物倫理治理共同體,結合不同生物技術的性質、特徵、發展趨勢及套用領域,進行類型化、靈活性地倫理治理。
(三)健全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
建立生物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加強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科 技、衛健等跨部門協同,共同推進生物安全風險防控與治理。建立生物安全風險調查評估和監測預警機制,定期組織開展生物安 全風險調查評估,搭建生物安全數字監測和應急回響平台,提高生物安全動態監測、風險識別和分析、事件預警等能力。建立統一領導、協同聯動、有序高效的生物安全應急管理制度,制定生 物安全事件應急預案,加強應急準備、人員培訓和應急演練,提 高應急回響和處置能力。提升生物安全科技支撐能力,開展生物 安全科技攻關,強化防控物資和裝備技術保障。樹立社會和公眾生物安全意識,加大國家生物安全基礎教育,加強生物安全法普法宣傳,開展生物安全主題活動,傳播和普及生物安全知識。
九、環境影響評價
(一)生態環境影響分析預測
生物經濟重點產業項目落地、各類創新平台建設、生物資源 挖掘與利用等過程中,將主要產生大氣環境、水環境、聲環境及固廢等方面的影響,為保護生態環境,需對潛在影響進行分析與預測,並制定回響治理措施與方案。
大氣環境影響。規劃實施將對大氣環境造成的影響主要包括
土建施工過程中以風力揚塵與動力揚塵為主的施工揚塵、施工車輛尾氣等,產品生產加工中的固體粉塵以及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一氧化碳(CO)、揮發性有機物(VOCs)、惡臭氣體等。
水環境影響。規劃實施將對水環境造成的影響主要來自於水資源壓力與廢水、污水排放影響等。建築施工與運營、生物質開 發利用、生物農業育種等過程中均將造成較大的用水量。同時在建築施工、生物能源生產、生物醫藥研發以及實驗動物繁育飼養等過程將產生大量廢水、污水。
聲環境影響。規劃實施對聲環境影響主要來自於以下方面,
實體建築施工期產生的噪聲,其中主要包括各類施工機械、裝飾工程機械、設備安裝帶來的噪聲。生產運營期產生的噪聲,包括 工廠生產設備、實驗室大型儀器設備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噪聲。
固體廢棄物及土壤環境影響。規劃實施中將產生固體廢物,並對土壤環境造成影響。主要包括建築施工階段產生的棄土、建 築垃圾、生活垃圾等固體廢物,生物醫藥研發生產、生物能源開 發利用以及生物農業繁殖培育過程的有機殘渣。
(二)生態環境影響防治措施
堅持以保障生態安全、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按照《中華人 民共和國環保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劃環 境影響評價條例》《四川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四川省生態保護 紅線方案》《成都市地下水污染防治方案》《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等要求,生物經濟重點項目落地實施過程中,將以合理 選址選線、合理設計施工方案、有效的管理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嚴格執行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要求。
針對規劃實施過程中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重點明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權利人,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鑑定與損害調查,完善生態環境損害修復監督管理機制。加強與周邊區域合作,開展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強調區域整體性污染治理措施,通過一系列組合拳措施,將生物經濟規劃實施對生態環境影響降到最低,甚至改善生態環境。
(三)生態環境污染防治方案
大氣環境污染防治方案。實行常態化、嚴格化的大氣環境污染執法檢查,加強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格線化監管與監測,嚴厲打擊污染大氣環境的違法行為。針對施工揚塵與施工車輛廢氣,
應嚴格按照揚塵污染防治要求,採取灑水抑塵、封閉施工、限制車速、保持施工場地路面清潔、避免大風天氣作業等措施,同時鼓勵採用電動工具,禁止以柴油為燃料的施工機械超負荷工作, 安置有效的空氣濾清裝置。針對惡臭氣體,應採取科學選址、種植吸附植物、設定衛生防護距離等防護措施,積極推廣化學中和法、活性炭吸附法、生物過濾法處理惡臭氣體。針對生產過程中產生 VOCs,積極推行低(無)VOCs 原輔料替代,其餘 SO2、
NO2、O3、CO、固體粉塵等,應安裝除塵及廢氣處理裝置。
水環境污染防治方案。積極支持生物經濟生產工藝改革創新,減少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廢水量,開發廢水重複利用技術。對生產過程中行業廢水應集中處理,以減少污染源的數目,便於集中管理,同時嚴格控制廢水中污染物濃度,確保污水達標排放。
針對生物經濟重點項目落地實施中可能出現的水污染情況,要科 學合理選址、提前採取預防措施。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做 好污水輸送管渠、主體工程的防滲防漏工作,防止污水或固體滲 濾液滲漏污染地下水。
噪聲控制方案。對建築施工與生產設備運作過程中的噪音,
加強源頭控制,積極採取聲源降噪,優先使用低噪音的設備與方式方法進行建造、生產,同時採取增加隔牆護體、隔聲窗、採用 綠化帶隔音、嚴格控制施工時段等方法,阻隔噪音傳播途徑。
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措施。加強固體廢棄物源頭管控,積極
鼓勵企業進行清潔生產,加大減量化工藝技術改造力度,對生產 過程中的固體廢物實施分類處理、處置。針對不同類型固體廢物 採取差異化處理處置措施,城市及農林有機廢棄物等最大限度進 行資源化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則進行安全處理處置,危險固 體廢棄物可在環境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展定向利用試點,或進行無公害化處理。
十、保障措施
(一)健全統籌機制
建立健全跨部門協調工作機制,促進發改、經信、科技、商 務、農業農村、財政、金融、衛生、環保、規自等部門形成生物經濟發展合力。健全生物經濟統計機制,完善主要指標監測、統 計、評估、考核制度。強化生物經濟領域的管理創新,特別是對傳統領域具有顛覆意義的技術套用,探索實施差異化項目認定與 管理。
(二)強化監督考核
強化考核評估,依據規劃目標、任務、項目等制定年度工作計畫和任務分解表,明確各單位職責和考核內容,將考核結果納 入年度績效考核。健全規劃實施的監督評估機制和動態修正機制,動態開展年度跟蹤監測、中期評估和末期全面評估,視評估 情況進行動態修訂調整。
(三)強化項目支撐
堅持以規劃引領項目建設、以項目支撐規劃落地,圍繞高端醫療、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生物農業、生物環保、生物能源、生物服務以及生物前沿技術領域,包裝策劃、引進和實施一批高能級項目。完善項目促建機制,探索實行重點項目“首席服務制”,提供全周期全方位高質量服務,精準解決項目落地的難點問題,保障重點項目順利落地建設。
(四)匯聚發展合力
建立生物經濟發展聯盟,涵蓋涉及高端醫療、生物醫藥、高 端醫療器械、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環保及合成生物等多行 業,暢通跨行業交流合作渠道。強化生物經濟科普力度,增加媒 體宣傳力度,搭建生物經濟場景體驗,實施生物經濟進課堂、進機關、進社區等活動,形成全民發展共識。
內容解讀
主要內容
(一)主要框架。《規劃》在結構上,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即規劃基礎,總結了“十三五”時期生物經濟的發展成效及問題,分析了“十四五”時期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第二部分即總體要求,突出與國家、四川省“十四五”生物經濟戰略部署相銜接,從指導思想、發展原則與發展目標三個方面展開。第三部分即重點任務,提出了最佳化生物經濟空間布局、提升生物科技驅動力、完善現代生物產業體系、塑造生物經濟發展生態、構建開放協同發展格局、提升生物安全治理能力6個方面共22項重點任務。第四部分即規劃保障,對規劃實施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識別分析、預測評價,提出了健全統籌機制、強化監督考核、夯實項目支撐、匯聚發展合力等保障措施。
(二)總體要求。《規劃》提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為發展導向,以促進空間產業交通能源結構最佳化為重要目標,以做優做強中心城區、城市新區、郊區新城為具體承載,著眼超大城市綠色低碳發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統籌生物經濟發展與安全,構建生物科技為引擎、生物產業為支柱、資源要素為保障、生物安全為底線的生物經濟體系,塑造綠色低碳產業新優勢、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創建全國生物經濟先導區,為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提供重要支撐。
(三)目標體系。《規劃》定性目標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生物經濟創新極、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產業集群、適應生物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到2035年,全國生物經濟先導區的作用進一步凸顯,全面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經濟新高地。圍繞定性目標,《規劃》定量目標提出,“十四五”期間生物經濟年均增速保持在15%左右,到2025年,生物經濟總產值達到1.2萬億元,創建3-5個國家級生物科技創新平台,建成生物經濟領域專業資料庫3-5個,生物經濟關聯產業基金規模達到500億元以上。
主要特色
(一)主動承接戰略使命,明確生物經濟目標定位。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會上,就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的講話精神,以及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領導人峰會上,關於保護生物多樣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講話精神,充分銜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國家和四川省“十四五”生物經濟規劃,在國家和四川省發展格局、戰略、目標中找準角色和擔當,主動站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極核城市,創建“全國生物經濟先導區”,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生物經濟創新極、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產業集群,把落實國家和四川省重大戰略決策部署與塑造生物經濟新優勢統籌結合起來。
(二)多維度系統性布局,構建生物經濟發展生態。從我國“生物技術—生物產業—生物經濟”的演進軌跡可以看出,生物經濟發展的戰略意識不斷提升,生物經濟的內涵已拓展為包含創新、產業、資源要素、安全等諸多維度的經濟形態。堅持系統布局,《規劃》突出生物科技的引領能力、生物產業的支柱地位、資源要素的保障能力和生物安全的屏障作用,分維度、體系化設定了重點任務,力圖形成良好的生物經濟發展生態。
(三)因地制宜選擇產業,構建生物經濟產業體系。成都市擁有華西醫院等國內頂尖醫療資源,獲批國家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基於產業優勢,《規劃》提出做強高端醫療、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三大“三醫+”核心產業,實施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重點產業建圈強鏈“鏈長制”。結合技術套用融合化趨勢和成都傳統產業高端綠色轉型需求,提出做大生物農業、生物環保、生物能源三大“生物+”融合產業。把握技術演進方向,立足成都在IT領域的比較優勢,提出前瞻培育生物服務、合成生物、生物3D列印、生物醫學人工智慧等“BT+IT”前沿領域。
(四)突出成都獨特稟賦,布局生物經濟戰略資源。生物經濟的發展具有生物資源依賴性,而成都正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國際環保組織公布了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34個,其中中國4個,成都為其中之一),基於這種特性,《規劃》提出了構建生物樣本庫、國家菌種庫和種質資源庫等重點任務。結合成都創新藥快速發展實際與市場需求,提出建設完善靈長類實驗動物庫、非靈長類實驗動物資源庫等各類生物戰略資源。
(五)堅持發揮成都在區域中的帶動作用,構建差異化協同發展格局。成都的發展不僅是自身的發展,更要立足全省發揮“主幹”作用,立足成渝發揮“增長極”“動力源”作用,立足全國發揮向西向南“開放視窗”作用。因此,《規劃》在目標的設定上,突出了在全國的引領性與影響力;在任務的設定上,突出了跨區域的協同,包括以生物技術服務川內、成渝地區,構建以成都為核心的分層合作體系,推進與RCEP、“一帶一路”成員國的開放合作等。
《規劃》提出做強高端醫療、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三大“三醫+”核心產業,做大生物農業、生物環保、生物能源三大“生物+”融合產業,前瞻培育生物服務、合成生物、生物3D列印、生物醫學人工智慧等“BT+IT”前沿領域,構建“3+3+N”生物經濟產業體系。
提出最佳化生物經濟空間布局、提升生物科技驅動力、完善現代生物產業體系、塑造生物經濟發展生態、構建開放協同發展格局、提升生物安全治理能力6個方面共22項重點任務。
《規劃》目標提出
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生物經濟創新極、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產業集群、適應生物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
到2035年:全國生物經濟先導區的作用進一步凸顯,全面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經濟新高地。
《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生物經濟年均增速保持在15%左右,到2025年,生物經濟總產值達到1.2萬億元,創建3-5個國家級生物科技創新平台,建成生物經濟領域專業資料庫3-5個,生物經濟關聯產業基金規模達到500億元以上。
《規劃》提出加快布局“3+3+N”產業,打造全國領先的“三醫+”生物經濟核心區、西部領先的“生物+”生物經濟融合區、前沿“領跑”的“BT+IT”生物經濟創新區,形成“核心區引領、融合區支撐、創新區推動”的生物經濟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