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氣象幹部訓練大隊,主要為西南培訓氣象技術幹部,並為西北、中南輸送人才,屬於軍隊編制。
1954年,改名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幹部學校 ”,直屬中央氣象局領導。
1956年,定名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學校”,開設氣象專業,面向全國招生。
1978年,更名為“成都氣象學院”,設氣象通訊、氣象雷達、高空氣象、氣象等4個本科專業學制4年。
1984年,氣象系建系,下設天氣動力學、高空氣象兩個本科專業(大氣科學學院最早四個的本科專業之二)。
1986年,天氣動力學專業更名為氣象學專業,舉辦氣象專業新疆民族班。
1999年,增設環境工程本科專業,氣象學專業更名為大氣科學專業。
2000年,氣象系更名為地球環境科學系。
2003年,學校獲得氣象學、環境科學2個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學位授予權。
2004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簽署合作培養幹部協定;同年氣象學專業被批准為四川省重點建設學科,開始招收大氣專業國防生。
2005年,地球環境科學系分為大氣科學系和環境工程系,大氣科學系下設氣象學碩士研究生專業和大氣科學本科專業。
2007年,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專業二級學科專業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
2008年,增設套用氣象學本科專業。
2010年,大氣科學本科專業被批准為國家級特色專業。
2011年,“大氣科學專業綜合改革”獲省級“高等教育質量工程”建設項目。
2013年,“大氣科學專業”獲第二批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建設項目。
2016年,學院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簽署協定,共建大氣科學學科群。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根據2021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開設大氣科學、套用氣象學2個本科專業。
師資力量 根據2021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教授24人,博士、副教授51人;其中博導10人、碩導52人,博士66人、在讀博士3人。教師中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IPCC特聘評議專家、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委員、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專家、WCRP中國GEWEX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專家評審組成員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四川省傑出青年學科帶頭人等國家級和省部級優秀專家學者。
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 趙勇、陳科藝
四川省級教學團隊: 大氣科學專業教學團隊
教學建設 根據2021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四川“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省級立項建設1個,四川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個,四川省虛擬仿真實驗中心1個,四川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建設有完備的大氣模擬實驗室、流體力學實驗室、大氣數值模擬實驗室、套用氣象學實驗室,建設有省級標準的氣象台天氣分析與預報實驗室。
國家級特色專業: 大氣科學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大氣科學
四川“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省級立項建設: 大氣科學
四川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套用氣象學
四川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四川省氣象預報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四川省虛擬仿真實驗中心: 四川省氣象預報虛擬仿真實驗中心
精品課程 學科建設 根據2021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4個,專業碩士學位類別1個,四川省重點建設學科1個。
一級學科碩士點: 大氣科學
二級學科碩士點: 氣象學、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氣候變化風險管理、氣象災害監測與預警
專業碩士學位類別: 農業
四川省重點建設學科: 氣象學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根據2021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是中國地質災害防控協同創新中心、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有高原大氣與環境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建設有氣候與環境變化聯合實驗室、環境氣象與健康研究院、四川省氣象科普基地、成都市氣象科普基地等。
科研成果 根據2021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承擔科研項目26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項目、行業專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等國家級項目80餘項,省部級項目50餘項,橫向項目130餘項,科研經費約7000萬元。獲省部級二等獎4項、三等獎6項。發表論文1000餘篇。
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亞洲中部乾旱區多尺度氣候環境變化的特徵與機理
文化傳統 根據2021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組織學生參加成都信息工程大學70周年校慶朗誦比賽,舉辦小小氣象科學家 我為祖國測藍天-氣象科普研學活動、“新生杯”辯論賽。
現任領導 傑出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