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醫藥大學特色教材·金匱辯證法與臨床》是2006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主要從哲學思想特別是從辯證法的角度全面系統深刻地歸納了《金匱要略》在理法方藥方面的研究成果,涉及中醫學辯證法的科學買踐基礎、《金匱》“氣”概念、病因病機學說、臟腑經絡辨證方法、脈學、治療學、方藥學、對藥、研究方法及有關講座。
基本介紹
- 書名:成都中醫藥大學特色教材·金匱辯證法與臨床
- 頁數:317頁
- 出版社: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06年11月1日)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11月1日)
叢書名: 成都中醫藥大學特色教材
平裝: 317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802310873
條形碼: 9787802310872
尺寸: 24.8 x 19.2 x 1.4 cm
重量: 522 g
內容簡介
《成都中醫藥大學特色教材·金匱辯證法與臨床》收錄了作者及其導師王文鼎、彭履祥等八位名老中醫的部分治驗。《成都中醫藥大學特色教材·金匱辯證法與臨床》沿襲胡適“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研究方法,體例嚴密,觀點新穎,說理曉暢明白,可讀性強,是一部理論緊密聯繫臨床實際,發揚仲景學術思想的特色教材,供中醫各專業本科生及研究生使用。
目錄
第一章 導言——中醫學辯證法的科學實踐基礎
一、中醫學辯證法從醫療實踐中升華出了系統的哲學思想體系
二、中醫學辯證法隨著中醫學的科學實踐活動而逐步發展
三、中醫學辯證思維經歷了醫療實踐的長期檢驗
四、《金匱》與《易》理及《老子》淺述
第二章 《金匱》"氣"概念的對立統一觀
一、物質與功能之氣
二、病因之氣
三、病機之氣
四、症狀之氣
五、病名之氣
六、病位之氣
七、方名之氣
八、治則之氣
第三章 《金匱》的病因病機學說
一、疾病認識論的無神論觀點
二、強調內因的發病學觀點
三、疾病因果關係的辯證法觀點
四、臟腑之間互相聯繫、生克制化的觀點
第四章 《金匱》的臟腑經絡辨證方法
一、重視脈色、四診合參的整體觀念
二、臟腑經絡與八綱等辨證方法的有機聯繫
三、憑主症辨證論治,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四、以辨證為主,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注意鑑別診斷,正確處理個性與共性的關係
第五章 《金匱》脈學
一、《金匱》脈學的整體觀內涵及其聯繫
二、《金匱》脈學的實踐觀與運動觀
第六章 《金匱》的治療學
一、普遍聯繫的整體觀
二、靈活運用對立統一觀點
三、抓主要矛盾的觀點
四、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觀點
五、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
第七章 《金匱》的方藥學
一、《金匱》方劑配伍中的陰陽對立統一觀點
二、《金匱》方藥配伍與質量轉化規律及其套用
三、《金匱》的藥物劑型、煎煮法、服法、用藥量、藥後護理及禁忌中的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的統一
第八章 伸景"對藥"闡析與運用
一、仲景"對藥"闡析
二、張錫純運用仲景"對藥"經驗
第九章 《金匱》辯證思維與臨床案例
一、作者臨床治驗舉例及體會
二、王文鼎辯證思維與醫案醫話
三、彭履祥治驗錄
第十章 《金匱》講座
一、漫談《金匱》濕病的辨證論治及治驗舉例
二、論張仲景方藥劑量的套用
三、略談《金匱要略》學習方法
四、《金匱》有關中風理法方藥與臨床
五、《金匱》水液停蓄病變的證治規律
第十一章 《金匱》研究方法及教學方法
一、觀察方法
二、文獻考證法
附:小半夏湯方劑用量考辨
三、哲學方法
四、實驗方法
附:(一)溫陽化飲法對實驗性肺心病並右心衰血流動力學和激素變化的影響
(二)苓桂術甘湯加味對高脂血症大鼠脂代謝及血液流變學影響的實驗研究
五、時間醫學方法
六、數學方法
七、邏輯方法
附:《傷寒恆論》辨疑匯要
八、教學方法
結語
附錄
一、編者簡介
二、主要參考文獻